- 舒城大洪水巷:做题家与张献忠交织的悲情史缩影
- 来源:冷炮历史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有一处独特的地名--大黉水巷。关于其名称由来,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比如清朝嘉庆与光绪年间的《舒城县志》,均称呼当地为大洪水巷。显然,如今的名称是其谐音。而《舒城县地名录》则称,明末张献忠攻下舒城后大开杀戒。一时间血流成河,颜色鲜红,故名大红水巷。
也有学者推测,大黉水巷可能由大黉序巷的名号发展而来。但当地除大洪水巷外,还有一个小洪水巷。黉序则为古时学校代称。考虑到大洪水巷附近刚好有学宫、书院与大量学堂存在,称为“黉序巷”就类似于今天各地常见的“学府路”。只是无论真相如何,每种说法都不是无中生有,甚至可谓是浓缩了许多悲惨历史的微观缩影。
六安市舒城县的大黉序巷
大洪水自古以来 今日的舒城附近 依然存有大量水系
纵观漫长历史,治水的威胁几乎伴随始终,甚至能左右治乱交替的历史进程。在舒城一带,龙舒水就自古以来的不时泛滥。仅在明朝的正德和隆庆年间,确切可考的记载就有5次。不仅冲毁农舍,还直接从水巷口涌入城内,淹死无数人畜。眼见老百姓受难于水深火热,有识之士也从未停止过对洪涝的治理。从最初的汉朝开始,历代都有修缮古老的水利工程--七门堰。其位置就在龙舒水上中游和七门山下。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所谓“三刘”:既西汉的刘信、东汉的刘馥和明朝的刘显。 七门堰示意图(来自《舒城县水利志》)
其中,刘信是刘邦的伯兄子。根据《汉书》记载,他受封羹颉侯于舒城附近,遂成为治理龙舒水的第一人。《舒城县志•沟渠志》称其率人在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闸,成功实现分水引流,灌溉80000余亩农田。又在七门岭东面修筑了乌羊堰,灌溉10000余亩田地。直到明朝,还有宋骥作《过七门堰诗》对之大加赞赏,称七门堰兴修是“仁民第一渠”。刘信也因此深受爱戴,在安徽省境存留有羹颉城、舒王墩等遗迹供后人凭吊。
到了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刘馥成为当年刘信的治水事业接班人。据《舒城县志•沟渠志》记载,他的工程灌田1500顷。在《三国志-魏刘馥传》和《舆地纪要》等著作中,亦称其兴治七门与吴塘诸堰。同时,他还建立学校、推广屯田,使官民都能有所积蓄。 肥西县舒王墩(原属于舒城)被认为就是刘信墓
在常人的观点中,手握大权的割据势力本应作威作福。但在小小舒城的历史上,反而是身为诸侯的刘信、群雄刘馥的功劳惠及千秋万代。倒是只会饱读诗书的帝国流官,反而鲜有能够拿得出手的重大治水政绩。唯有在千年之后的明宣德年间,才出了劝课农桑,兴建学校的县令刘显。他重新疏导七门堰,扩大了灌溉农田面积,并且制定了蓄水、放水、用水等管理制度,设堰长负责维护。所以在《舒城县志》中,称其与刘馥一并从祀羹颉侯祠。
遗憾的是,像“三刘”这般的优秀父母官终究只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当无情的洪水每每穿巷而过,他们兴建的黉序学堂都会被无情吞没。仅仅留下大洪水巷、小洪水巷这样的名字,记录着被天灾肆虐的恐惧。
直到今天都在发挥治水效果的 七门堰
旱灾、蝗虫与张献忠 堪称乱世杀人魔王的 张献忠
除了洪涝灾害,古人同样对干旱有着深刻恐惧。由此引发的土壤高温环境,往往又给蝗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便利,导致破坏性更大的虫灾。比如在崇祯12-14年间,舒城当地就不断饱受旱、蝗二灾的轮番摧残。进而引发饥荒、瘟疫,并伴随有人相食惨剧。最后,舒城守将孔廷训的部下还与当地百姓争抢粮食,遭到维护百姓利益的地方官与乡绅的抵制。士兵们索性哗变逃走,引导张献忠的叛军前来攻城。
根据《明季北略》所载,孔廷训本与翰林院编修胡守恒共同守城。然而前者竟然破罐子破摔,暗中勾结张献忠军队以洞车凿穿多处城墙。相比之下,还是读书人出生的胡守恒更有骨气。早先就曾上书请求减免受灾群众的税赋,后来还求史可法等人支援救灾粮,如今更是对舒城不离不弃。他督促民众迅速填补城墙上的漏洞,还拿出私房钱修造兵器。
舒城县全境图(《续修舒城县志》)
叛军见胡守恒仍在抵抗,就用箭矢将劝降书射进城内。但对方依旧不为所动,直接将劝降书烧毁于城下。可惜于孔廷训甘当内奸,敌军又过于强大,所以舒城只坚持三天便被攻克。张献忠的部下恼羞成怒,在捉住胡守恒后向其腹部连捅几十刀,并短暂改名为得胜州。随后更是乘胜追击,连续攻下巢湖、六安州与庐州等地。
但对当地百姓而言,得胜州的建立就形同末世。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张献忠在六安陷落后下令,将所有民众都砍掉一只胳膊,区别仅仅是男左女右。《明季北略》则称,张献忠在周遭烧杀抢掠,其中又以舒城受难最为惨烈。贼军盘踞当地数月,人民庐舍,荡然如洗,只剩一片白地!正因为如此,《舒城县地名录》中才留下了令人发指的“大红水巷”传说。
张献忠沉银上的得胜州就是舒城
诡异的是,张献忠本人却在祸害舒城的同时,一改往日的流寇作风。根据《平寇志》记载,他用牛、酒结交当地人士,并从舒城、桐城、三河等处有商贩手中购买绸缎。期间也是照价支付,还将买来的绸缎做成衣服分给部下。
当然,这也只是血雨腥风中一段特殊的小插曲。毕竟,不论是张献忠的征战生涯,还是舒城的历史长河,都不乏“红水”滔天的灾难……
至今都有后人祭拜的张献忠
做题家不能改变的命运 士大夫做题家 通常会是农民军的迫害对象
张献忠短暂的善良,归根结底仅限于寻求合作对象。以便直接获得利益,或者协助治理当地、间接收割韭菜。但对于胡守恒这类大义凛然的死节之士,还是表现得更为残暴。因为这些人既不肯合作,又无法提供便利,无疑是又臭又硬的典型。
比如庐州人士韩光祖,就因被捕后宁死不屈,结果被张献忠军以断喉碎尸的残酷手段杀害。家中数名女眷也只能选择投火还是投井。他的次子、孙子都被长枪刺伤多处,仍不忘怒斥张献忠军,最后壮烈牺牲。他儿子的妾室李氏本已怀有身孕,竟然也惨遭剖腹挖胎。
张献忠集团的行军路线
在当地失守之后,眼见不能继续收割韭菜,张献忠往往就恢复本性。本着带不走也不留下的极端自私心理,变本加厉地大肆破坏。这种变态想法在屠蜀时暴露无遗,一路黑到底。
可悲的是,面对如此残暴的流寇,胡守恒、韩光祖等读书人的天花板也只能是拼死抵抗,再多的黉序并不能改变没于洪水的最终命运。
更为讽刺的是,同样是读书人出身的黄巢、洪秀全,都率自己所兴起的起义军攻略过舒城。正是他们的共同发挥铸造了大洪水,让红水滔天成为周期性规律,也为漫漫历史长河不断注入滚滚洪流……
点推荐阅读
温故而知新:李自成战记与大明王朝的覆亡注定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有一处独特的地名--大黉水巷。关于其名称由来,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比如清朝嘉庆与光绪年间的《舒城县志》,均称呼当地为大洪水巷。显然,如今的名称是其谐音。而《舒城县地名录》则称,明末张献忠攻下舒城后大开杀戒。一时间血流成河,颜色鲜红,故名大红水巷。
也有学者推测,大黉水巷可能由大黉序巷的名号发展而来。但当地除大洪水巷外,还有一个小洪水巷。黉序则为古时学校代称。考虑到大洪水巷附近刚好有学宫、书院与大量学堂存在,称为“黉序巷”就类似于今天各地常见的“学府路”。只是无论真相如何,每种说法都不是无中生有,甚至可谓是浓缩了许多悲惨历史的微观缩影。
大洪水自古以来
纵观漫长历史,治水的威胁几乎伴随始终,甚至能左右治乱交替的历史进程。在舒城一带,龙舒水就自古以来的不时泛滥。仅在明朝的正德和隆庆年间,确切可考的记载就有5次。不仅冲毁农舍,还直接从水巷口涌入城内,淹死无数人畜。眼见老百姓受难于水深火热,有识之士也从未停止过对洪涝的治理。从最初的汉朝开始,历代都有修缮古老的水利工程--七门堰。其位置就在龙舒水上中游和七门山下。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所谓“三刘”:既西汉的刘信、东汉的刘馥和明朝的刘显。
其中,刘信是刘邦的伯兄子。根据《汉书》记载,他受封羹颉侯于舒城附近,遂成为治理龙舒水的第一人。《舒城县志•沟渠志》称其率人在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闸,成功实现分水引流,灌溉80000余亩农田。又在七门岭东面修筑了乌羊堰,灌溉10000余亩田地。直到明朝,还有宋骥作《过七门堰诗》对之大加赞赏,称七门堰兴修是“仁民第一渠”。刘信也因此深受爱戴,在安徽省境存留有羹颉城、舒王墩等遗迹供后人凭吊。
到了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刘馥成为当年刘信的治水事业接班人。据《舒城县志•沟渠志》记载,他的工程灌田1500顷。在《三国志-魏刘馥传》和《舆地纪要》等著作中,亦称其兴治七门与吴塘诸堰。同时,他还建立学校、推广屯田,使官民都能有所积蓄。
在常人的观点中,手握大权的割据势力本应作威作福。但在小小舒城的历史上,反而是身为诸侯的刘信、群雄刘馥的功劳惠及千秋万代。倒是只会饱读诗书的帝国流官,反而鲜有能够拿得出手的重大治水政绩。唯有在千年之后的明宣德年间,才出了劝课农桑,兴建学校的县令刘显。他重新疏导七门堰,扩大了灌溉农田面积,并且制定了蓄水、放水、用水等管理制度,设堰长负责维护。所以在《舒城县志》中,称其与刘馥一并从祀羹颉侯祠。
遗憾的是,像“三刘”这般的优秀父母官终究只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当无情的洪水每每穿巷而过,他们兴建的黉序学堂都会被无情吞没。仅仅留下大洪水巷、小洪水巷这样的名字,记录着被天灾肆虐的恐惧。
旱灾、蝗虫与张献忠
除了洪涝灾害,古人同样对干旱有着深刻恐惧。由此引发的土壤高温环境,往往又给蝗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便利,导致破坏性更大的虫灾。比如在崇祯12-14年间,舒城当地就不断饱受旱、蝗二灾的轮番摧残。进而引发饥荒、瘟疫,并伴随有人相食惨剧。最后,舒城守将孔廷训的部下还与当地百姓争抢粮食,遭到维护百姓利益的地方官与乡绅的抵制。士兵们索性哗变逃走,引导张献忠的叛军前来攻城。
根据《明季北略》所载,孔廷训本与翰林院编修胡守恒共同守城。然而前者竟然破罐子破摔,暗中勾结张献忠军队以洞车凿穿多处城墙。相比之下,还是读书人出生的胡守恒更有骨气。早先就曾上书请求减免受灾群众的税赋,后来还求史可法等人支援救灾粮,如今更是对舒城不离不弃。他督促民众迅速填补城墙上的漏洞,还拿出私房钱修造兵器。
叛军见胡守恒仍在抵抗,就用箭矢将劝降书射进城内。但对方依旧不为所动,直接将劝降书烧毁于城下。可惜于孔廷训甘当内奸,敌军又过于强大,所以舒城只坚持三天便被攻克。张献忠的部下恼羞成怒,在捉住胡守恒后向其腹部连捅几十刀,并短暂改名为得胜州。随后更是乘胜追击,连续攻下巢湖、六安州与庐州等地。
但对当地百姓而言,得胜州的建立就形同末世。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张献忠在六安陷落后下令,将所有民众都砍掉一只胳膊,区别仅仅是男左女右。《明季北略》则称,张献忠在周遭烧杀抢掠,其中又以舒城受难最为惨烈。贼军盘踞当地数月,人民庐舍,荡然如洗,只剩一片白地!正因为如此,《舒城县地名录》中才留下了令人发指的“大红水巷”传说。
诡异的是,张献忠本人却在祸害舒城的同时,一改往日的流寇作风。根据《平寇志》记载,他用牛、酒结交当地人士,并从舒城、桐城、三河等处有商贩手中购买绸缎。期间也是照价支付,还将买来的绸缎做成衣服分给部下。
当然,这也只是血雨腥风中一段特殊的小插曲。毕竟,不论是张献忠的征战生涯,还是舒城的历史长河,都不乏“红水”滔天的灾难……
做题家不能改变的命运
张献忠短暂的善良,归根结底仅限于寻求合作对象。以便直接获得利益,或者协助治理当地、间接收割韭菜。但对于胡守恒这类大义凛然的死节之士,还是表现得更为残暴。因为这些人既不肯合作,又无法提供便利,无疑是又臭又硬的典型。
比如庐州人士韩光祖,就因被捕后宁死不屈,结果被张献忠军以断喉碎尸的残酷手段杀害。家中数名女眷也只能选择投火还是投井。他的次子、孙子都被长枪刺伤多处,仍不忘怒斥张献忠军,最后壮烈牺牲。他儿子的妾室李氏本已怀有身孕,竟然也惨遭剖腹挖胎。
在当地失守之后,眼见不能继续收割韭菜,张献忠往往就恢复本性。本着带不走也不留下的极端自私心理,变本加厉地大肆破坏。这种变态想法在屠蜀时暴露无遗,一路黑到底。
可悲的是,面对如此残暴的流寇,胡守恒、韩光祖等读书人的天花板也只能是拼死抵抗,再多的黉序并不能改变没于洪水的最终命运。
更为讽刺的是,同样是读书人出身的黄巢、洪秀全,都率自己所兴起的起义军攻略过舒城。正是他们的共同发挥铸造了大洪水,让红水滔天成为周期性规律,也为漫漫历史长河不断注入滚滚洪流……
点推荐阅读
温故而知新:李自成战记与大明王朝的覆亡注定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历史
-
-
- 不顺的时候,想想杜甫就好了
- 蒋兆和 绘《杜甫》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诗圣”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新一季《经典咏流传》唱响,家喻户晓的“诗圣”杜甫又被推到我们眼前。叶嘉莹说,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有集大成的成就,有集大成的才能...
- 央视新闻
-
-
-
- 掀起反秦风暴的陈胜吴广,是底层百姓吗?|短史记
- 作者丨林汣琰编辑丨吴酉仁求教编辑,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是否如司马迁所写的那样,是个底层百姓?陈胜等人因为大雨耽误了抵达前线的日期,是否真的会“失期,法皆斩”?笔者的结论是:(1)陈胜不是底层百姓,也...
- 短史记-腾讯新闻
-
-
-
- 刚刚噩耗传来:巨星陨落!遗憾今天以这种方式认识您..
- 来源丨华人星光(ID:hrxg2020)还记得这位抱着维尼熊的老爷爷吗?他面容慈祥,带着鼻饲管,坐在轮椅上。因为总是抱着维尼小熊,护士们都叫他“维尼爷爷”。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的真实身份竟是国家最高...
- 娇娇妈
-
-
-
- 远离那些聪明,却不厚道的人
- 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样一个追求利益的时代中,厚道仿佛变成了隐形的存在,人人都为了一点小钱小利,想尽办法耍赖,占便宜。殊不知,人最大的精明,就是厚道。因为厚道,所以待人真诚;因为真诚,所以愿意为他人...
- 智慧阅刊
-
-
-
- 舒城大洪水巷:做题家与张献忠交织的悲情史缩影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有一处独特的地名--大黉水巷。关于其名称由来,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比如清朝嘉庆与光绪年间的《舒城县志》,...
- 冷炮历史
-
-
-
- 16 首感人至深的怀念诗,满满的思念!
-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就像艾略特说的,在春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的时刻,也最能勾起对往昔故人的怀念,今天我们来一同阅读16首关于告别和怀念的诗歌,为唤起对生命的珍惜。临终歌【周】孔子 泰山其颓乎,梁木...
- 中国诗歌网
-
-
-
- 广州一把火,烧得全国都红了
-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黄靖芳发自广东广州中共三大的会址坐落在广州东山的一处小洋房里,慕名在附近打卡的年轻人络绎不绝,远道而来的游客也不少,但这个会址曾经是一个谜。当时,会场是临时租用的民居,因此会...
- 南风窗
-
-
-
- 小国崛起的典型:从任人宰割到超级强大,只用了四十年
- 从世界历史来看,虽然世界历史那是大国崛起历史,也是大国的发展历史。但是其实作为广大的小国来说,那也是有自己的发展权利,也是有自己的发展愿望的。近代以来,那也是产生了很多强悍的小国崛起的故事,成为世...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20世纪人类生态环境发展史上的一桩沉痛教训,正是“朱鹮濒临灭绝”。 朱鹮,又名朱鹭,是东亚大地特有的珍奇鸟类,有着六千万年历史的它,更堪称全球鸟类里的“活化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 朝文社
-
-
-
- 周展安|“齐物哲学”与华严宗之离合——以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法藏的辩难为中心
- 《齐物论释》与华严哲学专题(三) “齐物哲学”与华严宗之离合——以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法藏的辩难为中心文 | 周展安(上海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44)摘要:章太炎思想中的佛学因素历来为学者所关注,对...
- 章黄国学
-
-
-
- 马谡如果当道下寨,汉军就能守住街亭吗
-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500 字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作为三国历史中知名度最高的故事之一,“马谡失街亭”一直以来便在各路小说、影视剧、游戏中被不断演绎。可以说,这场对蜀汉来说至关重要的街...
- 历史D学堂
-
-
-
- 人,可以精,但不能阴
- 古言说:“精,乃智慧;阴,乃邪恶。”精明,是不让别人欺负自己;阴险,则是故意伤害别人。你可以精明,但不能阴险。人生在世,要想过得心安自在,就要品行端正。守住良心,才能活得问心无愧。01小胜靠智,大胜...
- 智慧阅刊
-
-
-
- 王晓洁丨无尽缘起:万物与我为一 ——论章太炎万物一体观的诠释特色
- 《齐物论》与华严哲学专题(二)无尽缘起:万物与我为一——论章太炎万物一体观的诠释特色文丨王晓洁摘要:作为《庄子·齐物论》中的重要命题,“万物与我为一”在历代思想家那里都有着不同的认知与解释。但章太...
- 章黄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