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一把火,烧得全国都红了
  • 来源:南风窗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黄靖芳发自广东广州

中共三大的会址坐落在广州东山的一处小洋房里,慕名在附近打卡的年轻人络绎不绝,远道而来的游客也不少,但这个会址曾经是一个谜。
当时,会场是临时租用的民居,因此会议召开后的接近50年时间里,人们对其的印象模糊,只能笼统地记得是“广州东山”的某个位置。
参与过三大的老党员徐梅坤是最早提出寻找会址的人。1972年,广州进行过一次大范围的调查,徐梅坤写信提到过具体的线索:恤孤院路。“会址是在空旷地上独立的一座二层楼,左右没有屋舍毗邻;地势比街边稍高,雨天时能见雨水北流。”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为了锚定具体位置,已经年至八旬的徐梅坤不久后专程从北京来到广州,他走到恤孤院路一栋三层的仿西式花园别墅前,抬头望到屋顶上刻有“1922”四个数字,显得非常激动。他认出了这栋“逵园”就在会场的对面,只要透过窗户,就能看到这几个数字。
正是有了徐梅坤的帮助,三大会址的具体地点和其建筑样式、内部布局等轮廓才逐渐清晰。这段历史,如今被简短地记载在逵园外的古铜色小牌匾里,短短数字,句句风云。

一个青年去广州搞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南北方都活跃着不同的共产主义小组,特别的是,相较于北京和上海,广州的组织工作要复杂得多。
从一个侧面开始讲起。1920年年底的冬天,陈独秀应陈炯明的邀请来到岭南,担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临行前,他抱着“无穷希望”。
此时,上海的建党工作已经走上了轨道,陈独秀也正希望能扩大党的影响力。陈独秀对教育、对社会的改造有着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认知。赴任前,陈独秀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教育不受行政干涉;二是以广东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拨充教育经费;三是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之学说作同一趋势。这些,都获得了陈炯明的同意。
李大钊和张国焘也认为,陈独秀去到广州,能将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潮带到广东,还能帮助成立共产主义组织。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国的仁人志士无不在奋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客观形势是,陈独秀到来前,广州曾经是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最大根据地,盘踞着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摄影/郭嘉亮)
1915年刘师复逝世后,黄凌霜、区声白、梁冰弦等人继承其衣钵。他们在学生和工人中有较大影响,控制了茶楼、理发等行业的工会组织,创办了周刊,为工人运动兴起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19年无政府主义者成立的茶居工会,还是广州首家工会。
可是,无政府主义者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们寄希望于一个绝对自由的状态,希望能“自创一个无牧师、无皇帝、无总统、无法官、无狱吏、无警察管辖和无寄生虫之社会”。这和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是相悖的。
1920年年底,陈独秀和维经斯基先后到达广州,因着分歧的日益显现,他们展开了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不同。比如,无政府主义认为,公众心理可以替代法律,陈独秀的反驳掷地有声,他认为群众的心理是盲目的,无论怎样大的科学家,一旦置身群众,便失去理性。但他对区声白仍然报以尊重,“他不属于下品的无政府党,是一个纯洁的青年”。
《新青年》杂志全套影印版(摄影/郭嘉亮)
论战是笔战,一来一回,你来我往,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广东群报》,持续了数十天。陈独秀的论述,显然占了上风,不久后,排除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组织成立了。这场论战也被载入了史册。
陈独秀的到来,是广州重新组建共产主义小组的重要力量,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种子,丰盈了土壤。同时,也为中共三大的召开奠定了根基。

丝质衬衫上刻得有字中共三大“来到”广州,还与一件印着密令的衬衫有关。
1922年的西湖会议,来自共产国际的马林带来了建议,他穿着印有共产国际远东局文件的丝质衬衫,在上海见到了陈独秀。这件如今保存在荷兰的衬衫,刻着这么些字迹:
“根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的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接到通知后,必须立刻把地址迁到广州,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菲利浦同志紧密联系下进行。”
菲利浦,也就是马林,他还带来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其实,众人都意识到,新生的共产党力量是微弱的,仅仅依靠罢工和合法斗争,很难走出困境。
尽管如此,初闻此番提议,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不少人提出了激烈的反对意见,最重要的理由是,两党的革命宗旨和根基不一致,他认为国民党联美、张作霖和段祺瑞,是“争权夺利之政党”,共产党若加入进去,则在社会上信仰全失。
陈独秀所在意的明显细节之一是,加入国民党需要打手模、宣布服从孙中山。这些形似江湖党派的程序,是陈独秀这样的共产党人所极难接受的作风。
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李颖提道:陈独秀曾言,“我的最基本条件:国民党一定要取消打手模、宣布服从孙中山这些特别封建的规定,才能实现合作。”
“国共合作”的想法,就这样在质疑、讨论和妥协的声音下提出了,从一开始所迎来的激烈反对声,到后来的屡次讨论与说服,国共合作才获得了比较大范围的共识。
雕塑《第一次国共合作》,2016年,梁丽晶(摄影/郭嘉亮)
当然,合作的想法是相互的。孙中山也深以为然。1913年发生的二次革命,让他意识到国民党存在的诸多积弊:成分复杂、派系林立、组织松散……这个政党虽然资格很老,但就像一盘散沙,“实不知党员在于何所”。
就连宋庆龄也问孙中山,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1922年的秋天,西湖会议后,一位戴眼镜的先生叩响了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寓所的大门。他就是李大钊,专门前来拜访孙中山。
电影《建党伟业》孙中山扮演者
几次会面之后,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李大钊对孙中山说:“其实我们的共产主义和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一致的,所以,我建议中山先生必须改组国民党,去恶存善,让党形成活力,充满动力。”李大钊是带着诚意到来的,他们一起讨论了振兴国民党、振兴中国的问题,孙中山兴奋难抑,“畅谈不倦,几乎忘食”。

他们平均年龄29.8时间又往前进,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永汉路太平沙的“看云楼”(也就是现在的恤孤院路3号)召开,他们平均年龄29.8岁,那里是陈独秀在广州的住所。
二楼就是会议代表们住宿的地方,南边的房子一间住五个人,北边的一间住两到三个人,他们生活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清苦:睡的是凳子和床板搭起来的木板床,广州蚊子多,要再挂一床黄麻布蚊帐。而这些家具都是借来的,房子太旧,连电灯都没有。
一楼的客厅里,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马林也参加了会议。
如今,在广州东山恤孤院路附近,还留存着一片和国共合作相关的记忆。
距离三大会址南面一百多米处的就是“春园”——曾经是当时马林的住处,偶尔也会作为三大的“分会场”,三层楼房并排三幢,四周有铁栏杆制成的围墙,门前原来就是种着棕榈树的河堤,代表们常在河堤上散步、畅谈。
广州东山,中国三大会址“分会场”春园(图源:视觉中国)
会址东面不远处是“简园”,这是一座颇为精致、宽敞的洋房,大门向南开,门顶园拱上镶嵌着一块刻着园子名称的门额,最初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琴石的产业,上世纪20年代曾是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公馆。当时毛泽东除了参会外,还常到简园找老乡谭延闿讨论问题,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 
这些规模不大的小洋房,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很小的一个斑点,几近湮没,但它们经过有意的打捞,重新得到了还原和记忆。
对比起举行一大和二大时需要随时掩人耳目、提防敌人的氛围,三大显然要宽松得多,没那么让人紧张。击退了“叛变”的陈炯明后,孙中山重回广州,他们对共产党采取友好的态度。
上海市卢湾区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图源:视觉中国)
中共三大的议程主要有三项,分别是讨论党纲草案、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和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其中,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自然是最中心的议题。
会议代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以陈独秀和马林为代表的想法,是推动全党加入国民党里,包括产业工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另一种是以张国焘和蔡和森为代表,他们反对产业工人的加入,认为这样会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
对于新鲜事物和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分歧是在所难免的。最后,代表就《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进行投票。票数胶着,有21票赞成、16票反对和3票弃权,议决案获通过,并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而陈独秀此前所提到的入党程序问题,国共合作确认时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孙中山欣然同意他的建议,“赞成中共加入国民党……允许取消打手模和宣誓服从我的原有入党办法,并依照民主化的原则改组国民党”。
1921年10月1日,孙中山致章太炎函,谈论时局及政治主张(摄影/郭嘉亮)
这次三大还来了一名年轻人,身穿蓝色长衫,操着一口湖南口音,从上海乘船而来——这是毛泽东首次到广州。这一年,他30岁,作为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作了工作报告。他讲的两番话后来让与会者印象深刻,分别是这么说的:“所有反帝运动都是由饥寒交迫者,而不是资产阶级发动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害怕被资产阶级腐化,更不应该害怕加入国民党中去。”
难得的是,他还意识到了农民的重要性: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漫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应该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由于报告获得了陈独秀和马林的认可,他还被指派主持《农民问题决议案》的起草工作。此次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获得34票,首次进入中央局,担任秘书职务。
电视剧《觉醒年代》毛泽东扮演者
中共三大,是一次国民革命背景下更新观念、实现转折的一次重要会议。结束后,共产党人一起去到黄花岗烈士墓前,由张太雷带头,唱起了《国际歌》。

“不是糊里糊涂混进来的”国共合作的方向日益明晰后,国民党“一大”也随之到来。明黄色的钟楼,是原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礼堂,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这里主持了国民党的“一大”会议。
国民党“一大”会址(摄影/郭嘉亮)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
这次会议,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而将目光放回到97年前的现场,实际上,会场里其实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历时五天。这也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一些线索。
国民党“一大”会址(摄影/郭嘉亮)
以方瑞麟为代表的势力,反对“跨党”的主张。他们极力反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还要求增加“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条款,这个提议,明显是让共产党员变得为难。
面对这些质疑,参会的李大钊代表共产党作出了回应,在《北京代表李大钊意见书》里,他进行了不卑不亢的阐释:“我们加入本党,是几经研究再四审慎而始加入的,不是糊里糊涂混进来的,是想为国民革命运动而有所贡献于本党的,不是为个人的私利与夫团体的取巧而有所攘窃于本党的。”
李大钊的真诚与逻辑的理据,如今看来依然是让人动容的。《意见书》的最后,他还写道:自今以往,我们与先辈诸同志共事之日正长,我们在本党中的行为与态度,当能征验我们是否尽忠于国民革命的事业,即以尽忠于本党,愿我先辈诸同志提携而教导之。
如今重回国民党一大的会址,从大门进入,在走廊尽头的会场处,还能看到原先座席的模样。耳边,则循环响起孙中山《救国方针》演讲的录音。国民党“一大”会议上,他对“三民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当我们仔细理解这些话语,就会发现它和共产党所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有理念、目的上的重合的。
摄影/郭嘉亮
反对帝国主义、提出普遍平等的民权、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与中共二大所提出的“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这成为了两党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最终,大会否决了方瑞麟等人的提案,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确认了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众多共产党人的努力与坚持,没有白费。
此后,以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革命运动,就像滚滚的洪流席卷了中国的土地。与此同时,共产党组织迅速地发展起来,短短几年间,党员人数从500多人发展到了5万多人,红色的火焰越燃越烈。

2021年南风窗杂志全年订阅点击图片即可享受限时特惠
春季峰会南风窗×盐财经世界来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之上。
这一年,中国经济听谁的?国家怎么走?企业怎么干?个人怎么做?
2021年4月17日,广州。
南风窗2021春季峰会将云集一线大咖向松祚、李迅雷、秦朔及各界杰出企业家代表,邀你共读宏观趋势,看微观活力。
现报名通道已限时免费开启,戳上方海报或此处即刻报名。


    编辑 | 赵   义新媒体编辑 | 何子维排版 | 翁   杰

更多推荐热文
围观
故事
商城
杂志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历史

  • 不顺的时候,想想杜甫就好了
    蒋兆和 绘《杜甫》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诗圣”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新一季《经典咏流传》唱响,家喻户晓的“诗圣”杜甫又被推到我们眼前。叶嘉莹说,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有集大成的成就,有集大成的才能...
    央视新闻
  • 掀起反秦风暴的陈胜吴广,是底层百姓吗?|短史记
    作者丨林汣琰编辑丨吴酉仁求教编辑,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是否如司马迁所写的那样,是个底层百姓?陈胜等人因为大雨耽误了抵达前线的日期,是否真的会“失期,法皆斩”?笔者的结论是:(1)陈胜不是底层百姓,也...
    短史记-腾讯新闻
  • 刚刚噩耗传来:巨星陨落!遗憾今天以这种方式认识您..
    来源丨华人星光(ID:hrxg2020)还记得这位抱着维尼熊的老爷爷吗?他面容慈祥,带着鼻饲管,坐在轮椅上。因为总是抱着维尼小熊,护士们都叫他“维尼爷爷”。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的真实身份竟是国家最高...
    娇娇妈
  • 阳春三愿,如你所愿
    物道君语: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一,借得诗人一首诗,而阳光甚好,物道君设了一道春日宴,邀你一起,绿酒一杯歌一遍,拜陈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君无恙;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实质上,当我得知,今天是阳春...
    物道
  • 远离那些聪明,却不厚道的人
    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样一个追求利益的时代中,厚道仿佛变成了隐形的存在,人人都为了一点小钱小利,想尽办法耍赖,占便宜。殊不知,人最大的精明,就是厚道。因为厚道,所以待人真诚;因为真诚,所以愿意为他人...
    智慧阅刊
  • 舒城大洪水巷:做题家与张献忠交织的悲情史缩影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有一处独特的地名--大黉水巷。关于其名称由来,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比如清朝嘉庆与光绪年间的《舒城县志》,...
    冷炮历史
  • 帝国首富,垮了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嘉兴县一位进士花了23000两银子买了个小京官,当时人把这种花大价钱买来的官叫做“沈万三官”。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大富商。在江浙一带,沈万三是超级大富豪的代名词。在山东等地,他被当作财...
    最爱历史
  • 16 首感人至深的怀念诗,满满的思念!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就像艾略特说的,在春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的时刻,也最能勾起对往昔故人的怀念,今天我们来一同阅读16首关于告别和怀念的诗歌,为唤起对生命的珍惜。临终歌【周】孔子 泰山其颓乎,梁木...
    中国诗歌网
  • 广州一把火,烧得全国都红了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黄靖芳发自广东广州中共三大的会址坐落在广州东山的一处小洋房里,慕名在附近打卡的年轻人络绎不绝,远道而来的游客也不少,但这个会址曾经是一个谜。当时,会场是临时租用的民居,因此会...
    南风窗
  • 小国崛起的典型:从任人宰割到超级强大,只用了四十年
    从世界历史来看,虽然世界历史那是大国崛起历史,也是大国的发展历史。但是其实作为广大的小国来说,那也是有自己的发展权利,也是有自己的发展愿望的。近代以来,那也是产生了很多强悍的小国崛起的故事,成为世...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20世纪人类生态环境发展史上的一桩沉痛教训,正是“朱鹮濒临灭绝”。 朱鹮,又名朱鹭,是东亚大地特有的珍奇鸟类,有着六千万年历史的它,更堪称全球鸟类里的“活化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朝文社
  • 周展安|“齐物哲学”与华严宗之离合——以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法藏的辩难为中心
    《齐物论释》与华严哲学专题(三) “齐物哲学”与华严宗之离合——以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法藏的辩难为中心文 | 周展安(上海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44)摘要:章太炎思想中的佛学因素历来为学者所关注,对...
    章黄国学
  • 马谡如果当道下寨,汉军就能守住街亭吗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500 字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作为三国历史中知名度最高的故事之一,“马谡失街亭”一直以来便在各路小说、影视剧、游戏中被不断演绎。可以说,这场对蜀汉来说至关重要的街...
    历史D学堂
  • 人,可以精,但不能阴
    古言说:“精,乃智慧;阴,乃邪恶。”精明,是不让别人欺负自己;阴险,则是故意伤害别人。你可以精明,但不能阴险。人生在世,要想过得心安自在,就要品行端正。守住良心,才能活得问心无愧。01小胜靠智,大胜...
    智慧阅刊
  • 王晓洁丨无尽缘起:万物与我为一 ——论章太炎万物一体观的诠释特色
    《齐物论》与华严哲学专题(二)无尽缘起:万物与我为一——论章太炎万物一体观的诠释特色文丨王晓洁摘要:作为《庄子·齐物论》中的重要命题,“万物与我为一”在历代思想家那里都有着不同的认知与解释。但章太...
    章黄国学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