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皇帝最爱的这座仙山,红了600年
- 来源:最爱历史
永乐十年(1412年),成功篡位的朱棣正式下诏,敕建武当山。颁赐武当山的圣旨中如此写道:“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用现代话说就是,我能顺利称帝,多亏神明保佑,感应之多,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作为“君权神授”的象征,武当山上,供奉着明成祖朱棣的偶像真武大帝。
为了给偶像打Call,朱棣没少在武当山营建中花费心思。他先是命令专管道教事务的道录司择定良辰吉日,再派出亲信张信和女婿沐昕率领同时期负责修缮紫禁城的一批能工巧匠赶到武当山,负责具体施工,同时晓谕全国,征调30万民夫,支援营建武当山宫观。
如此兴师动众的大工程,最终在武当山上呈现出规制与故宫大体相当的道教建筑群。史称,“北建紫禁城,南修武当山”。
1.非真武无以当之
早在明成祖营建武当山之前,武当之名已响彻宇内。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位于今天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在惠及万民的“南水北调”工程三大线路中,丹江口水库是中路最重要的水利源头,而武当山,就是这座水库南边的“大靠山”。
武当山隶属大巴山系,北通秦岭,南接神农架,西至巴蜀,绵亘起伏400多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七十二福地中,武当山名列第9,在排名上甚至超过了五岳,故自古以来便有“五岳之冠”的美誉。武当之名传说来自真武大帝,有“非真武无以当之”的含义。这里是北方之神真武大帝的道场。
道教中所尊奉的真武大帝,最早形态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方神灵——北方玄武。作为镇守北方的远古星宿,玄武最初的形象是一条蛇缠绕着一只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玄武的龟蛇之身与中天紫微北极大帝融合,演变成真武大帝。
传说中,真武大帝降生于黄帝治下的净乐国,为净乐国的太子。他生来聪颖,一心向道,并发誓拯救天下苍生,在得到玉清圣祖紫气元君指点之后,羽化登仙,化身道教大神,以武当山为基地,开始弘扬道法。
按道教的五行学说,镇守南方之神为属火的朱雀。武当山处于南方,由真武大帝这位北方水神坐镇,正好可以压住熊熊烈焰,调和四方,风调雨顺。
神话终归只是传说。根据史料记载,雄踞江汉平原的武当山,在春秋战国时地处秦、楚、韩三国交界,由于地势险要,扼守交通要道,历来都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秦国攻占楚国丹江上游的商地(今陕西省丹凤县),并在此地设置了武关。之后,楚国也针对秦国在汉江边设置武当县(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取以武力抵挡秦军入侵之意。由于“当”通“挡”,从此武当县里的那座高山,得名武当山。
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武当山有72峰、36岩、24涧、3潭、9泉,构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秀丽画境。
其中七十二峰、三十六岩,刚好暗合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与中国其他名山大川不同,武当山的信仰主流,自始至终都是真武大帝。受真武大帝的感召,中国最早的一批道人来到了武当山,潜心修行,开山立派。
2.问道先驱
如今,《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道家名言。而这部道教巨作能流传至今,得益于一人——武当山开山祖师尹喜。
相传,尹喜曾为周朝的函谷关令。某日,他在函谷关高耸的城楼上远观天象,发现东边隐隐约约有一团紫气升起,便料想近日将有圣人到访,遂吩咐下属严守关口,遇有气度不凡之人立即通报。
这便是成语“紫气东来”的由来。在道家学说中,“紫气”一般被认为代指祥瑞,具有吉祥的含义,可附会为帝王、圣贤即将出现的预兆。果不其然,在函谷关前,尹喜等到了改变他命运的人,道家创始人老子。
在尹喜的请求下,老子留下了道家经典《道》、《德》两篇共5000言。关于这部最早期的道家巨作,我们已无从寻获原本。但尹喜的故事还有后续,据说,他在读完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后,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与老子相约,千日后在蜀中青羊肆相见,随后便踏上了云游四方、诚心求道的旅途。
在旅途中,尹喜认为,潜心修道必然要修身养性,而最佳去处当属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可纵观函谷关周边,无论是西边的华山,还是东边的云台山,都离周朝的王畿太近。两者虽然名气大,却都不是潜心修道的好去处。
于是,尹喜一路向南,翻越秦岭,过伏牛山,渡汉水,看到武当山上云雾缭绕、山体壮阔后,才停下前进的脚步,进入此山深处,潜心专研。在这里,尹喜“以天为盖,以地为舆”,结合老子《道德经》中的学说理论,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道家著作《关尹子》,提出“以心悟道”的道家修炼观,并开创了道教文始派。
在武当山修炼期间,尹喜终日与高山流水为伴,每当他抬头仰望时,总能见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那里终日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他发现,这座山峰明显高于其他72座,宛如一条天柱,直插云霄。因此,给它起名“天柱峰”。
如今,海拔高1612.1米的天柱峰正是武当众“仙山”中的王者,也是武当仙山道教体系的精髓。尹喜曾经走过的路,也演变成武当山的古神道。
尽管这条古神道经过后人精心设计、开山造路,但今天仍能感受到古神道垂直的天然风险。因此,尹喜经过此处时,必然没有像今人那么惬意,他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在披荆斩棘的年代,大自然的每一处鬼斧神工对于凡人都是极其艰险的磨练。
为了纪念尹喜,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山之时,在尹喜当年走过的古神道尽头修建了一座朝天宫。传说中,朝天宫是人间与仙界的分界线,只要再往前一步,便可抵达道人们心之向往的仙界。
尹喜虽已仙去,但武当山修道风气已开。有句话说,“道士盛世归隐深山,乱世下山救世。”在尹喜之后,盛世居山中修炼的还有东汉名士阴长生、东晋隐士谢允、唐代的吕洞宾、孙思邈等。历代名士隐居过的武当山,愈发受统治者的关注。
3.北修故宫,南修武当
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唐太宗命均州刺史姚简到武当山祭祀求雨。不久后,天降甘霖,为感念上天好生之德,姚简奉唐太宗旨意在武当山上兴建第一座皇家道观“五龙祠”。自此,武当山升格成天下闻名的皇家道场。
之后,唐朝历代皇帝遵照先祖之意,对武当山大加修缮,建成了“太乙”、“延昌”等庙宇。及至北宋初年,武当山上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道教建筑群。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武当山道观庙宇毁于一旦。尽管宋、元皇室曾多番修缮,武当山也逐渐恢复往日辉煌,但比起之后明成祖致力将武当山塑造为“五岳之冠”的大工程,仍属九牛一毛。
明成祖朱棣先前是大明朝的藩王,靠靖难之役抢的皇位。因此,世人对他始终有得位不正的看法。为了证明自己“君权神授”的地位,也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明成祖假托真武大帝旨意,修缮武当山。
永乐十年(1412年),武当山道观营建工程正式开始。在明成祖的设想中,武当山代表的是天界神仙等级的划分。在武当山的营建上,明成祖朱棣用了修缮紫禁城的原班人马,按照紫禁城的规制,将皇权至高无上的设计理念,融入道教世界中。
在武当山中,明成祖朱棣营建修缮了“九宫九观”,暗合九五之尊含义。而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之巅的大岳太和宫,就是用来供奉武当山最高神袛——真武大帝。为了尊显真武大帝的神圣,明成祖朱棣甚至把自己的形象“借给”了真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有神化自己的目的。
今天,从太和宫的整体建筑布局犹可见当年的精湛工艺。整座建筑依据地形,随山而势,在构筑上借助山体本身的险峻再添隆重,以达到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由于天柱峰前时常有云雾升腾,因此,身处太和宫总能让人感到垂悬中的稳重和独步云天的威严。
为了突显北方真武大帝的尊贵,明代工匠在太和宫的建筑上采用了全结构的黄铜。因此,每当雨过天晴或傍晚时分,阳光斜射金殿,殿宇的影子倒映在山间,总能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每当雷电交加之际,金殿附近由于海拔以及自身大殿材质的原因,经常引起雷电直劈殿顶,仿佛殿中真武大帝正在施受雷电涤身,更增几分仙山色彩。
自太和宫向下,武当山上的道教等级划分愈发明显。经过黄龙洞,便可抵达武当36岩之一的紫霄岩。紫霄岩因面向南方,又得名南岩。南岩之上,大圣南岩宫以建筑神奇、景致和谐著称。
在武当九宫之中,南岩宫规制最具代表性。相传,南岩宫便是当年真武大帝修行42年,得道飞升之地。当年营建时,明代工匠参照当年紫禁城太庙的规制,在南岩宫设置了南天门、碑亭、两仪殿、配殿,使南岩宫在总体布局中自然对称,坐南朝北,东傍山岩。
今天的南岩宫依紫霄岩石势而建,掩映在一片绿意之中。在南岩宫的两仪殿前,有崖壁悬挑雕龙石梁,龙首处置香炉,这便是天下闻名的“龙头香”。昔日有不少香客为了争烧龙头香,不惜以身犯险,甚至有人失足坠崖。
为此,从康熙年间,政府便明令劝阻人们不要烧龙头香,并设栏加锁。300多年过去,虽未有一人再越身石梁之上,但凭栏俯视,仍能感受龙头香的奇险卓绝。
自南岩向下,经逍遥谷便至太子坡。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相传这里是当年真武大帝入山修行的起点,因而得名太子坡。太子坡坐东朝西,观门向北,地势狭窄。为了充分利用此地的山势,明代设计者们顺着坡势,设置中轴线,组织不同的生活空间,动静结合,充分体现了道教“玄妙”和“清虚”两大特质,使太子坡颇具江南园林建筑气息。
在太子坡北面的五云楼上,一根主体立柱最上方,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人称“一柱十二梁”。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这无疑是力学和美学的完美融合,也尽显了当年工匠们技艺高超、技术精湛。
明代皇帝在历史上多有罢朝偷懒之举,但在武当山的信仰上,后面的皇帝与朱棣一样,都对真武大帝顶礼膜拜。有明一朝,武当山称得上为紫禁城太庙之外,明代皇帝的“家庙”。
自明成祖之后,对武当山大加修缮的皇帝,当属明世宗嘉靖皇帝。与先祖朱棣一样,即位前的嘉靖皇帝也是藩王。不过与先祖为了“君权神授”,强行附会真武不同,嘉靖皇帝是个十足的道士,不仅喜欢自封真人,自称道长,还喜欢给亲信臣子也赐封各类道士封号。他自然不会放过南修武当的大业。
嘉靖皇帝封武当山为玄岳,迷信真武,认为神能拯救一切,在国内掀起一股“玄岳治世”的热潮。为此,嘉靖帝先后命当朝大臣王愚、夏言上山祈福,并刻有“福、寿、康、宁”四个大字祈求平安长寿。
事实证明,嘉靖皇帝确实活得长久。但大明的国运自嘉靖之后每况愈下,虽曾有数次回光返照之机,却终是无力回天。
4.太极武当
作为一座千年道教名山,武当绝不仅仅是研习道家学说的皇家道场。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武当派与少林寺齐名,其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书中还有一位绝世高手张三丰,尽管小说中有不少金庸先生的艺术创作,但不可否认,张三丰与武当确实有不解之缘。
张三丰在《明史》中有传,为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名全一,又名君宝,三丰是其道号。张三丰生于宋末元初,相传明太祖时期,他曾在武当山中修行。当时,朱元璋听说武当山中有这么一位老神仙,特别好奇,多次遣使寻访,皆无功而返。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在武当山遇真宫中为其塑像。有明一代,关于张三丰的传说此起彼伏。虽然历代明朝皇帝多有对其加封,但此人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不过,据《太岳太和山志》和《武当山志》记载,张三丰确曾在武当山上住过一段时间。与以往讲求由心出发,研道修道的观点不同,张三丰在武当山主张“三教合一”,他认为,世间只有两道, 一正一邪,无论是儒释道哪家的观点,无一不是在诠释如何遵守自然规律,既然如此,那不如直接遵从自然规律即可。
尽管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武当武术始创于张三丰。但在他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的门人弟子张松溪却自创出了“松溪内家拳”,将道教思想融入武术当中,通过运用脏象之学,运气之学,易理的变化法则,使习武之人通晓阴阳之道,以刚柔并济之力,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今天,以松溪内家拳为基础的武当武术已经传遍天下,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这座曾作为皇家道场上千年,庇佑一代又一代帝王的仙山,也降下神坛,化身平凡。虽褪去以往的神秘,但问道武当,仍奥妙无穷。
参考资料杨立志主编:《自然·历史·道教:武当山研究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李攀、国绘:《金庸江湖地理》,新世界出版社,2009李德喜:《武当山道教宫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朱南靖:《中华美好山川:武当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杨大洲:《世界遗产·中国》,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创作团队撰文:大唐梁金吾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部分来自网络视频素材:摄图网
... 完 ...
历史
-
-
- 明朝皇帝最爱的这座仙山,红了600年
- 永乐十年(1412年),成功篡位的朱棣正式下诏,敕建武当山。颁赐武当山的圣旨中如此写道:“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用现代话说就是,我能顺利称帝,多亏神明保佑,感应之多,一...
- 最爱历史
-
-
-
-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1939年7月,由陈毅...
- 求是网
-
-
-
- 兵强马壮为天子:《安重荣出行图》背后的粟特番将安重荣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说出这句惊人之语,但又道出了本质性事实的人,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粟特裔将领安重荣。虽...
- 冷炮历史
-
-
-
- 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这个香港女人实在是太颠覆想象了!
-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又做了什么事,会让国父如此对其信任?而仔细一了解,我被吓了一大跳!她实在是太颠覆我...
- 鹰瞳勘察
-
-
-
- 陈麦青︱关于《麓山寺碑》的碑阴
- 何绍基旧藏《麓山寺碑》碑面何绍基旧藏《麓山寺碑》碑面之一何绍基旧藏《麓山寺碑》碑阴之二文︱陈麦青唐代书法名家李北海(邕)的名作《麓山寺碑》,除碑面文字之外,复有碑阴列衔题名赞语等,皆出北海手书。然...
- 上海书评
-
-
-
- 2000多年过去了 春风到底能不能度玉门关?
- 首席不胡说 | 第04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是唐代边塞的雄伟壮阔的景象,后两联诗人更借助春风杨柳之意,道尽了征夫戍边...
- 中国天气网
-
-
-
- 豆瓣9.1,11万人心中的白月光!它不该被埋没!
- 抗战剧,是国产剧集中从不缺乏的类型,但上乘之作却寥寥无几。有这么一部作品,在国产抗战剧评分榜中,仅次于《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它便是——《战长沙》豆瓣评分9.1,足以证明在这个浮躁的电视市场,...
- 银河电视
-
-
-
- 《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真的?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143,阅读时间:约6分钟历史提问《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真的?答:在先秦年间流传下来的各类典籍里,《列子》一书,公...
- 朝文社
-
-
-
- 游红色景区 学中共党史系列报道|勇往直前,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奋斗路程中,祖国大地留下无数先辈们奋斗的足迹,流传着感人的故事,传承着信仰的力量,这些地方已经成为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游红...
- 人民旅游
-
-
-
- 戴海斌︱李鸿章与张之洞的初晤——兼谈清流与洋务的关系
- 文︱戴海斌按:光绪七年(1881)三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因张佩纶之介,往拜京城张之洞宅邸,晤谈餐叙,为目前有记录之二人平生初见。同光之交,以二张(之洞、佩纶)为代表的“清流”人物,以“知洋务”自许,较诸...
- 上海书评
-
-
-
- [大汉风云之七国之乱]晁错之错(八)
- 对于封国竟然叛乱,晁错也大感意外,他拿不出象样的主意。然而智囊晁先生是不会交白卷的,面对刘启的咨询,晁错开始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晁错的建议是:请刘启向他英雄的爷爷刘邦学习,御驾亲征,上前线和叛军玩...
- 十米阳台
-
-
-
- 学党史,总书记讲到这些名字、这些故事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
- 求是网
-
-
-
- 西方毁灭一个国家,有三板斧,对我国却一个都没效
- 从世界历史来看,近代西方崛起之后,为了独享整个世界的利益,尤其是维持自身对世界的控制,所以基本上联合打击一切的潜在国家。正是因为如此,西方几百年来,那是强大至今,赚取了世界大部分的利益。所以近代以...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