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食笋,怎知春滋味?
- 来源:中国诗歌网
▲ 关注 中国诗歌网 ,让诗歌点亮生活
春天是吃笋的季节。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竹林里冒出毛茸茸的尖角,春笋露头了。
在中国古代,笋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材,吃笋也被视为一件雅事。吃笋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还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中国人吃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诗经·大雅·韩奕》中有云:“其簌维何,维笋及蒲。”显父为韩侯饯行,宴席上的蔬菜有竹笋,有鲜嫩的蒲菜。可见自古以来,笋就被视为上好的蔬菜。
“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诗经·大雅·韩奕》节选
”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尔雅》已明确指出:“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肯定了竹笋的食用价值。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在渭川拥有千亩竹林,就等于拥有了财富密码,可以得到与千户侯相当的财富。竹林能够产出的,不仅是竹子,当然还有鲜美的竹笋。
西汉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列出他认为最好吃的九道菜,其中之一就是“雏牛之腴,菜以笋、蒲”,用肥嫩的小牛肉,配以竹笋和蒲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牍上,也记载有“鹿肉鲍鱼笋白羹”一款菜肴,将鹿肉、咸鱼(鲍鱼)和笋炖在一起,做成汤羹,想想就流口水呢。
西汉竹笥,马王堆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许多食品,出土时放在竹笥中(图自湖南省博物馆官网)
东汉时,荔浦的冬笋成为珍贵的食材。将军马援曾经亲自带货,向汉光武帝推荐荔浦冬笋:“其味美于春夏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间食用竹笋越来越普遍。“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哭竹生笋”一段,讲述的就是三国吴时期,孝子孟宗的母亲爱吃竹笋,大冬天也想吃。孟宗在竹林里找不到竹笋,便对着竹林哭了起来,老天被孟宗的孝心感动,让竹笋破土而出。
“
吴孟宗,字恭武,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
西晋末年的学者戴凯之曾专门总结了民间食用竹笋的情况,著成《笋谱》一书,可惜已经亡佚。
这一时期,贵族士大夫们多崇尚清谈,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着力营造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而竹笋,因为竹子的象征意义,成为士大夫们喜欢的蔬菜之一。南朝诗人吴均在《山中杂诗》中写道:“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思想表露无遗。
“
山中杂诗三首 其二南北朝 吴均 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山中自有宅,桂树笼青云。
”
唐宋时期,食笋之风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澧州(今湖南澧县)当地居民喜欢以苦笋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柳宗元经过此地时,就享受到当地居民“供苦笋”的待遇。 唐 怀素《苦笋帖》,上海博物馆藏
吃素的僧侣们对笋这种蔬菜更是情真意切。王维《游感化寺》记载,他在感化寺就曾与僧人共食青笋、菰米饭等。
《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为了满足宫廷食笋的需求,还设置了六品官职“司竹监”,专门种竹供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食笋》诗中,赞誉笋色似“素肌擘新玉”,味则“经时不思肉”。
“
食 笋唐 白居易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
“
初食笋呈座中唐 李商隐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
而大吃货苏东坡更是留下了千古名句:“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
於潜僧绿筠轩宋 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
宋代人有立春食用“春盘”的习俗。将春天生长的新鲜蔬菜切成细丝,摆盘食用。而笋是春盘里常见的蔬菜,被诗人方岳誉为“霜鞭”。
北宋 黄庭坚《苦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从斌老乞苦笋宋 黄庭坚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皆成竹。
”
宋诗中还常以笋为意象。诗人们对笋味之“苦”与“淡”尤其珍视,不仅热衷以“食笋”为题进行诗歌创作,还赋予了竹笋甘于贫寒、坚守纯洁心灵的高尚品格。
宋代高僧赞宁也编纂了一部《笋谱》。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关笋类的专著。其文字虽仅有一万字左右,但比较全面地介绍总结了笋的植物学知识。
“
徽州叶司理送冬笋宋 洪咨夔冻雪晴边白柄镵,浴泥扶出锦绷衫。定知王谢家苗裔,风味生来便不凡。
”
元代张昱曾在诗中写道:“僧家嗜笋如嗜肉,满腹生香贮寒玉。”这里的笋,便是冬笋。
“
问蕳夷道索冬笋元 张昱僧家嗜笋如嗜肉,满腹生香贮寒玉。肯信湖州太守馋,饥来煮遍千林竹。
”
明清时期,种笋、采笋和竹笋加工已经超出了自给自足的范畴,具有很浓厚的专门化和商业化色彩。例如明代的浙江吴兴,城西楼贤岭一带,方圆十几里地专种竹笋,收获后大批量运往苏州、松江等地出售。福建将乐县经过煮熟、去汁、焙干等工序加工而成的“明笋”,每年外销达千万斤。
“
寄谢友人惠冬笋明 夏原吉带雪抽来犊角长,筠筐封惠自潇湘。锦绷乍剥棱棱瘦,玉板轻批片片香。孝子不劳林下觅,老亲深喜客中尝。明年此际应仍有,还肯相思寄远方。
”
“竹 笋明 王世贞大陆千林紫气间,野人零露荷镵还。春盘玉并佳人指,晓殿星分侍从班。凤尾擘云回白日,龙鳞过雨坼青山。亦知馋口浑无厌,刚道淇园秀可删。
”
这一时期,人们食用竹笋的方法也愈发讲究起来。我们现在熟悉的竹笋老鸭汤、竹笋配红烧肉等,在清代富贵人家的眼里,仅是平平无奇的吃法。
清 恽寿平《花果蔬菜册页》之一,天津博物馆藏
乾隆年间,盐商童岳荐所编食谱《调鼎集》,收录鲜笋品种芽笋、毛笋等七种,笋干有雷笋、闽笋等五种,以及以笋为原料的各色菜肴30多种,从最家常的竹笋毛豆、炒笋丁,到做法复杂的酿毛笋(将鲜肉、火腿丁塞入毛笋中,随后煨透)、蜜饯冬笋、糟龙须笋(嫩笋与香糟薄荷一起进行腌制)等等,均有记录。
清代文人、美食家李渔,更是将竹笋称赞为“至鲜至美之物,蔬食中第一品”,并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写到食笋的乐趣:
“
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有此则诸味皆鲜。”
而同为盐商的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吃笋,则特别讲究笋的新鲜度。兄弟俩吃的笋,来自自家别墅屋后的竹林,当场采收当场吃,新鲜程度当然无与伦比。同样,马氏兄弟烹调笋的方法也是超凡脱俗,不须任何配料、调料,用竹林中的落叶生火,将笋连壳在火丛中烧烤,火候一到,剥壳食用,想来一定是鲜美无比。
现在,正是春笋和各种时令野菜上市的时节,油焖笋、腌笃鲜的香气,也许正从家家户户的厨房中飘出。
来源:博物馆 | 看展览,有改动
往期精选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当代诗:物的追问
不顺的时候,想想杜甫就好了
人生如梦 | 古诗中的十大梦境
编辑:王傲霏, 二审:曼曼, 终审:金石开
点“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竹林里冒出毛茸茸的尖角,春笋露头了。
在中国古代,笋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材,吃笋也被视为一件雅事。吃笋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还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中国人吃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诗经·大雅·韩奕》中有云:“其簌维何,维笋及蒲。”显父为韩侯饯行,宴席上的蔬菜有竹笋,有鲜嫩的蒲菜。可见自古以来,笋就被视为上好的蔬菜。
“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诗经·大雅·韩奕》节选
”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尔雅》已明确指出:“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肯定了竹笋的食用价值。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在渭川拥有千亩竹林,就等于拥有了财富密码,可以得到与千户侯相当的财富。竹林能够产出的,不仅是竹子,当然还有鲜美的竹笋。
西汉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列出他认为最好吃的九道菜,其中之一就是“雏牛之腴,菜以笋、蒲”,用肥嫩的小牛肉,配以竹笋和蒲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牍上,也记载有“鹿肉鲍鱼笋白羹”一款菜肴,将鹿肉、咸鱼(鲍鱼)和笋炖在一起,做成汤羹,想想就流口水呢。
东汉时,荔浦的冬笋成为珍贵的食材。将军马援曾经亲自带货,向汉光武帝推荐荔浦冬笋:“其味美于春夏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间食用竹笋越来越普遍。“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哭竹生笋”一段,讲述的就是三国吴时期,孝子孟宗的母亲爱吃竹笋,大冬天也想吃。孟宗在竹林里找不到竹笋,便对着竹林哭了起来,老天被孟宗的孝心感动,让竹笋破土而出。
“
吴孟宗,字恭武,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
西晋末年的学者戴凯之曾专门总结了民间食用竹笋的情况,著成《笋谱》一书,可惜已经亡佚。
这一时期,贵族士大夫们多崇尚清谈,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着力营造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而竹笋,因为竹子的象征意义,成为士大夫们喜欢的蔬菜之一。南朝诗人吴均在《山中杂诗》中写道:“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思想表露无遗。
“
山中杂诗三首 其二南北朝 吴均 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山中自有宅,桂树笼青云。
”
唐宋时期,食笋之风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澧州(今湖南澧县)当地居民喜欢以苦笋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柳宗元经过此地时,就享受到当地居民“供苦笋”的待遇。
吃素的僧侣们对笋这种蔬菜更是情真意切。王维《游感化寺》记载,他在感化寺就曾与僧人共食青笋、菰米饭等。
《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为了满足宫廷食笋的需求,还设置了六品官职“司竹监”,专门种竹供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食笋》诗中,赞誉笋色似“素肌擘新玉”,味则“经时不思肉”。
“
食 笋唐 白居易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
“
初食笋呈座中唐 李商隐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
而大吃货苏东坡更是留下了千古名句:“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
於潜僧绿筠轩宋 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
宋代人有立春食用“春盘”的习俗。将春天生长的新鲜蔬菜切成细丝,摆盘食用。而笋是春盘里常见的蔬菜,被诗人方岳誉为“霜鞭”。
“
从斌老乞苦笋宋 黄庭坚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皆成竹。
”
宋诗中还常以笋为意象。诗人们对笋味之“苦”与“淡”尤其珍视,不仅热衷以“食笋”为题进行诗歌创作,还赋予了竹笋甘于贫寒、坚守纯洁心灵的高尚品格。
宋代高僧赞宁也编纂了一部《笋谱》。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关笋类的专著。其文字虽仅有一万字左右,但比较全面地介绍总结了笋的植物学知识。
“
徽州叶司理送冬笋宋 洪咨夔冻雪晴边白柄镵,浴泥扶出锦绷衫。定知王谢家苗裔,风味生来便不凡。
”
元代张昱曾在诗中写道:“僧家嗜笋如嗜肉,满腹生香贮寒玉。”这里的笋,便是冬笋。
“
问蕳夷道索冬笋元 张昱僧家嗜笋如嗜肉,满腹生香贮寒玉。肯信湖州太守馋,饥来煮遍千林竹。
”
明清时期,种笋、采笋和竹笋加工已经超出了自给自足的范畴,具有很浓厚的专门化和商业化色彩。例如明代的浙江吴兴,城西楼贤岭一带,方圆十几里地专种竹笋,收获后大批量运往苏州、松江等地出售。福建将乐县经过煮熟、去汁、焙干等工序加工而成的“明笋”,每年外销达千万斤。
“
寄谢友人惠冬笋明 夏原吉带雪抽来犊角长,筠筐封惠自潇湘。锦绷乍剥棱棱瘦,玉板轻批片片香。孝子不劳林下觅,老亲深喜客中尝。明年此际应仍有,还肯相思寄远方。
”
“竹 笋明 王世贞大陆千林紫气间,野人零露荷镵还。春盘玉并佳人指,晓殿星分侍从班。凤尾擘云回白日,龙鳞过雨坼青山。亦知馋口浑无厌,刚道淇园秀可删。
”
这一时期,人们食用竹笋的方法也愈发讲究起来。我们现在熟悉的竹笋老鸭汤、竹笋配红烧肉等,在清代富贵人家的眼里,仅是平平无奇的吃法。
乾隆年间,盐商童岳荐所编食谱《调鼎集》,收录鲜笋品种芽笋、毛笋等七种,笋干有雷笋、闽笋等五种,以及以笋为原料的各色菜肴30多种,从最家常的竹笋毛豆、炒笋丁,到做法复杂的酿毛笋(将鲜肉、火腿丁塞入毛笋中,随后煨透)、蜜饯冬笋、糟龙须笋(嫩笋与香糟薄荷一起进行腌制)等等,均有记录。
清代文人、美食家李渔,更是将竹笋称赞为“至鲜至美之物,蔬食中第一品”,并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写到食笋的乐趣:
“
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有此则诸味皆鲜。”
而同为盐商的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吃笋,则特别讲究笋的新鲜度。兄弟俩吃的笋,来自自家别墅屋后的竹林,当场采收当场吃,新鲜程度当然无与伦比。同样,马氏兄弟烹调笋的方法也是超凡脱俗,不须任何配料、调料,用竹林中的落叶生火,将笋连壳在火丛中烧烤,火候一到,剥壳食用,想来一定是鲜美无比。
现在,正是春笋和各种时令野菜上市的时节,油焖笋、腌笃鲜的香气,也许正从家家户户的厨房中飘出。
来源:博物馆 | 看展览,有改动
往期精选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当代诗:物的追问
不顺的时候,想想杜甫就好了
编辑:王傲霏, 二审:曼曼, 终审:金石开
点“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历史
-
-
- 古代的裙裳都几乎拖着地面了,是不是得经常洗?
- 题图:《妖猫传》古代的裙裳都几乎拖着地面了,是不是得经常洗? 答主:一横(9700+ 赞同)不要用我们的现代人贫穷的思路想古代集权的帝王的事。反对一下前面的答案。并不是只有吉服才拖地。汉文帝当年搞节俭,...
- 知乎日报
-
-
-
- “靖康之耻”有多惨?皇帝生母一天“接客”百余人,公主还被公开叫卖
- 由于北宋灭亡的时候,正值靖康年间,因此史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无疑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也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更是大宋这个王朝的百年国耻!而这场大劫所产生的根源更是后人必须深刻总结的...
- 历史灼见
-
-
-
- 小麟带你学党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94年前的今天,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英勇就义,年仅38岁。受尽各种严刑拷问,他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在绞刑架下,他发表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
- 南方医科大学团委
-
-
-
- 宋美龄旧居出售,全貌首次曝光,美得不像话!
- 宋美龄位于长岛的旧宅,近日以1180万美元价格,出现在房地产市场上。受到华裔买家热捧,首日售房当天, 就有7位买家现身,全部是华人。代理地产经纪人表示,目前已经接到至少50个电话询问,而其中48个都是华人买...
- 清荷心灵絮语
-
-
-
- 为大唐续命120年,85岁才退休,他被曾国藩捧为偶像
-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那个让世界为之颤抖的男人,拯救了大唐。 公元755年十二月十五日,长安城门外,一匹骏马飞驰而来。 骑士手持金牌,高高举起,口中高呼: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
- 古墨社
-
-
-
- 不食笋,怎知春滋味?
- ▲ 关注 中国诗歌网 ,让诗歌点亮生活春天是吃笋的季节。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竹林里冒出毛茸茸的尖角,春笋露头了。在中国古代,笋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材,吃笋也被视为一件雅事。吃笋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还...
- 中国诗歌网
-
-
-
- 鸦片战争中清朝有80万大军,为何在战场上常没有英军人数多
- 作者:李光彩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5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对清朝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历时两年,以清朝战败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
- 历史D学堂
-
-
-
- 南沙海战,我国不止收回了八个岛礁,其实收回了四十多个
- 从世界历史来看,因为历史宣传和历史事实的原因,很多历史事件,其实被低估。尤其是很多战争,人们很容易关注其带来的直接结果,但是直接结果背后的间接结果,有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典型就是我国南海来说,就...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比南京还南的京,就赌你不知道
-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朱秋雨发自江西瑞金如果不是那幢比周围建筑高一截的客家祠堂正面悬挂的两颗黄澄澄的五角星,人们以朝圣的心情重走“红都”时,便难以将眼前的建筑与苏维埃政府联系起来。1931年10月,瑞金县委...
- 南风窗
-
-
-
- 慎海雄《国际传播》刊文:无声诗里颂千秋
- 慎海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于2021年1月25日起在央视开播。作为主流媒体中最早开播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百...
- 央视科教
-
-
-
-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授权自zhihu.co...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453,阅读时间:约7分钟历史提问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答:在古代的野史演义小说里,“中状元”堪称是桩“...
- 朝文社
-
-
-
- [视频]徐功献 张泽云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红色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 团结报文史e家
-
-
-
- 史上最难回答的27个问题,太涨知识了!
-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男装纽扣在右而女装在左?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十二生肖到底为什么没有猫?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本文为你解释这些为什么,27个有意思的历史缘由。01、为什么...
- 知言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