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化历史研究】“利率天花板”与信贷分配──以1714年高利贷法为例
  • 来源:量化历史研究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345篇推送(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高利贷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信用的基本形式,但关于高利贷本身及其利率的限制在历史上广泛存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就通过规定利率抑制了高利贷的发展,《旧约》和天主教会也认为通过高利贷赚取利息是一种罪孽。早期的法律是完全禁止高利贷收取任何利息费用的,但后来高利贷法逐渐放松,演变成设定一个最高许可利率。
至今仍有许多发展中国家、伊斯兰国家以及美国各州通过设定“利率天花板”来对私人贷款合同施加限制,以消除所谓的“掠夺性贷款”。Temin 和Voth两位学者于2008年发表在The Economic Journal的文章“Interest Rate Restrictions in a Natural Experiment: Loan Alloc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Usury Laws in 1714”以历史上的英国为例,研究了利率限制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高利贷在英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最高许可利率在各阶段也都不同。1545年之前,以赚取利息为目的的贷款被严令禁止(犹太人除外)。1545年到1552年期间,法律允许贷款收息,并规定最高利率为10%。在玛丽女王统治下,贷款利息再次被取消。贷款利率上限于1571年恢复到原本的最高值后,在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下降至8%,在1660年降至6%,以《高利贷法》的形式固定下来。《高利贷法》中的利率上限在1714年被调整至5%,从该年9月底开始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是严厉的:收取三倍的本息和作为罚金。本文在实证方面充分了利用1714年的这次利率上限调整。 文本使用的数据来自豪尔银行,豪尔银行的前身是一家金匠铺,由理查德豪尔爵士在1690年代创立。与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由国家支持的巨型金融机构相比,豪尔银行这样的私人储蓄银行可能是早期西方银行中更为典型的。并且豪尔银行是最先成为信贷中介的金融机构之一,与其他早期的商业银行相比,吸收存款和提供贷款的数额都较巨大。
作者使用877笔涉及了542个不同客户的贷款交易数据。对于每笔贷款,交易数据包含了贷出的总金额、贷款期限、支付的利息、提供的抵押品的类型和价值,以及客户的名字。借款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可通过比对借款人名字和“国家传记词典(DNB)”和“Cokayne完整贵族名单”中的条目和名单信息来获得。豪尔银行借款人的主要组成是贵族、官员、教会成员和富商;从这个角度看,该银行的客户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
图一绘制了豪尔银行在1702-1725年期间贷款的利率中位数。该图显示豪尔银行非常严格地遵守了法令中的高利贷利率限制:贷款交易的利率中位数从1714年前的6%下降到之后的5%。图一还表明了贷款市场并没有通过利率变化来达到平衡; 约92%的交易使用的是最高许可利率。相反,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才是最主要的分配机制。 图一  豪尔银行1702-1725年的利率中位数除了贷款交易利率下降了整整一个百分点,回归结果指出了豪尔银行1714年后贷款行为的几个明显变化,这些变化都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早期趋势的延续。首先,贷款规模在1714年后飙升,贷款额的均值从每笔640英镑增加到1259英镑,平均贷款额增长了68%。而在1714年之前,贷款额每年仅小幅上涨1.4%。图二绘制这一回归结果。纵轴是1690-1728年单笔贷款额的中位数值,以1714年前的平均值为基准。在1714年之前,贷款规模基本上分布在2个标准差范围内,同时保持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而当利率上限发生改变后,1714年后所有年份的单笔贷款规模都明显高于早期规模的上限。图二  豪尔银行单笔贷款额中位数在回归加入借款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后,结果证实了信贷配给现象。贵族和富人凭借着他们雄厚的资产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在1714年以前就相对比较容易得到豪尔银行的贷款。而在1714年法规变化之后,贵族和富人的平均单笔贷款额比一般客户额外多出1025英镑,说明富裕阶级的人贷款不仅更为容易了,获批贷款的金额还更为巨大。反之,对于那些仅有少量社会资本的人来说,获得贷款的机会在1714年之后更加渺茫了。
 再次,结果发现抵押贷款占贷款总额的百分比也大幅上升。1714年之前抵押贷款占比曾表现出下降的趋势,1714年后逐步回到了原来的占比。不论是选择优质的客户群还是恢复抵押贷款都是豪尔银行为应对利率上限变化,降低违约风险的手段。
本文的实证结果反驳了Glaeser and Scheinkman (1998) 的观点——他们认为低利率借贷会使一般民众更有可能获得贷款,相当于提供了一种更便宜的社会保险,实现了社会的帕累托改善。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我们应该看到的结果是银行给贫困户的贷款供给增加。而实际结果恰恰相反,说明高利贷法,或者说给利率设“天花板”的法规实际上严重扭曲了信贷市场。
文献来源: Temin, P. and J.Voth. Interest rate restrictions in a natural experiment: loan alloc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usury laws in 1714,The Economic Journal (2008) 118: 743-758.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和龙登高(清华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西南财经大学)、黄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sina.com。轮值主编:何石军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查看英文原文








李严筠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即将打开一个新页面

取消
允许


社会

<< 41 42 43 44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