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总是觉得过去好?
  • 来源:人物


这里是《人物》的「见好」栏目。编辑部成员会有主题地分享一些亲自体验过的好物——日常,我们一起分享见识,今后,我们也要与你分享生活。 本期「见好」主题——哪些国产老品牌,让你记忆犹新? 在我们采访到的所有故事里,从一台冰箱到一双球鞋,国产老牌子绵延贯穿起了几代人的时间,以品质的经久耐用,弥补了曾经物资的短缺匮乏。在当代中国家庭的变迁史中,一件物品超越了商品的单一属性,无声地驻留在角落,为漫长生活的所有波折和欣喜提供注解。


 策划|今雨、Yang编辑|金焰

幻想箱
分享人:南歌分享物品:海尔云梦牌冰箱 我们家用的冰箱是海尔云梦系列,2000年左右置办的,当时我才3岁。机子寿命很长,这么多年一直说要换,但因为挺好使的也就作罢。唯一的毛病就是冷冻层会结冰,近几年每年我爸都要清洁一次,我感觉这成了老头的爱好。 老冰箱都有声儿。小学初中的时候冰箱离我屋特近,夏天的晚上有时开门睡觉。一闭眼,就听见冰箱「嗡」地一声,上班了。我家冰箱响得还特有规律,那个声音的节奏是:嗡——嗡——滴!嗡———。中学学了摩斯电码,我当时还想着破解,折腾了一晚上,没有结果。这事儿虽然是小孩子瞎想,但看到冰箱,还是希望这事儿是真的。 不过转念一想,要是真的,那这人求了这么多年的救也没人理,太惨了点,还是算了。
 资料图  图源视觉中国

漫长的告别 分享人:金匝分享物品:春兰台式电扇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家里有一台春兰牌台式扇,大的叶片是白色的,按键是透明的绿色,即便是过去了30年,拿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这台电扇也是极为时髦的。 本来觉得它就是极为平常的一件小家电,后来偶然一次听爷爷说起,这台电扇来得很特殊,是我出生那天,特意买回来的,算起来和我同岁。我出生在1987年的夏至,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那时还没有空调,周围有电扇的人家也很少,但担心热到刚出生的我,爷爷还是斥巨资买了一台。后来每一个夏天,这台电扇都是用来续命的,湖北炎热,每到暑假,最舒服的时刻,就是吹着电扇,吃着奶奶从菜园里新摘的甜瓜。 这台电扇后来陪着我长大,一年又一年,神奇的是,它从来没出过什么故障,掉过什么链子。每每回家看到,都会很感慨,这样的老物件,恐怕不会再有了。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我25岁的时候,搬了新家,电扇被淘汰给了我的外婆。又过了5年,外婆去世,它也彻底被丢弃了,想起来心里空落落的。它大概是陪伴我最久,也见证了最多人离开的一位朋友。
受访者供图

你看,这就是时间 
分享人:@小黑鱼分享物品:上海三五牌座钟 我们家搬过很多次,但总会留一张桌子给这座钟。 这座钟在我妈妈小时候就有了,大概是70年代。当时家里谁也没想买个钟,奶奶说做饭得看时间啊,她不太掌握得好铁锅焖大米和熬米汤的火候,当时这座钟也不好买,爷爷还是费了周折买到了。
受访者供图

一首歌的奇迹
分享人:@云尔
分享物品:燕舞牌收录机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对我父母来说,这首歌真的是耳熟能详,现在来讲就是十分魔性了。当时燕舞牌收录机非常火,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之后都会播,连着就是两三年。我家的燕舞是我爸我妈结婚时候买的,当时不是讲究「三转一响一卡啦」吗,我妈是河南人,回娘家的时候就在漯河买了。当时买粮食还是要凭粮本,但是买家电就不用票,也不用其他手续,就是比较难买。 我记忆里,家里主要就是用它听磁带,豫剧、秦腔、儿童故事、流行歌曲等等。上初中的时候,收录机一直放在我房间里,我晚上睡前还要打开听一会儿广播。后来家里有了复读机,就很少用它了,但是家里还是舍不得扔。 燕舞是双卡带播放盒,磁带盒两边各有一个透明的小盒子,一放音乐,盒子里的彩灯和花就会胡乱地发光,炫酷极了,比其他录音机都洋气。虽然后来国外品牌进来,九几年的时候这家厂子就倒闭了,但是也代表了广告带动起来的第一代产品。  燕舞早期经典广告 


少女心事
分享人:@神经媛分享物品:岳麓书社八十年代版《红楼梦》 上世纪80年代,16岁的妈妈只身来到荆州上学,宿舍7人,她年纪最小,姐姐们往往顾不上带她玩,举目无亲又没有别的消遣,妈妈只好在字里行间找慰藉。3年里读完了《红楼梦》、《简爱》、《呼啸山庄》、《飘》等等她能找到的一切小说。 舍友们看她一天到晚看书,就磨着我妈要她熄灯后讲故事。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夜晚,7个女孩在各自的铺位上听着、想着大观园里热闹诗意的螃蟹宴,红土地上的7棵橡树白房子,荒原上紧紧依傍的两座坟墓……故事一夜一夜地讲下去,讲到毕业后,分配到一处的姑娘们还在聊晴雯补裘、元宵夜宴。 然后,妈妈有了我,就给我讲睡前故事,在我的心里勾勒出文学最初的模样——龙吟细细,凤尾森森。一本书,从80年代翻到如今,或许已经超出了书的商品价值,成了一种延续的象征。
受访者供图

普通人的博物馆
分享人:@羊小烦分享物品:国产老相机(海鸥、红梅、华夏) 1969年,我老伴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海鸥103,跟我说是报社、宣传部的工作需要,我心里明白,就是看着别人玩,眼馋了。 当时这台机子要103元,顶我两个月的工资,老伴自己也攒了好几年。买之前还问我能不能,跟小孩似的。那点心思我明白,我说我不管,我支持你工作,他就乐乐呵呵地跑去买了,回来在报社的桌子上给我拍了张照,拍的不好,但是我挺喜欢。 买下来就了不得了,有空就拿着去照相。当时相馆很少,都是自己鼓捣着冲洗。老伴自己搞了一个暗室,买了瓶瓶罐罐的药水。但毕竟不是专业的,手上不熟,照片就废了。每次做不好就自己在外面生闷气,我们也不管他,一会就好了。人要是真有爱好,心劲儿就大,跟脱胎换骨似的。 当时的海鸥,一个胶卷才能照十多张照片,不过瘾。85年换了架红梅相机,胶片可照30多张,但也是只能照黑白的,用了好多年。92年离休后,买过很多进口相机。到现在,家里的相机一堆,拍的不少,精品不多,就是玩儿。 现在想想老伴的这些东西也没有多稀奇,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但对我们来说是极珍贵的,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生的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两代人的接力
 分享人:@李美胖分享物品:飞跃牌布鞋 很偶然地,我看到大学同学买了一双小白鞋,当时觉得很好看要了链接,发现才20块钱,一双阿迪达斯的小白鞋500起,于是毫不犹豫地下单了。自此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夏天必会回购,便宜而且奇异地舒服,下雨不怕回家拿水冲一下,第二天崭新,最关键的是只有20块啊! 有趣的是我买了之后有一天,我妈看到我这双鞋,开启了她记忆的闸门。她说她们上中学时学校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小白鞋,她也不愿意直接跟妈妈要,放学的时候就老盯着别人的鞋,水滴还能石穿呢,盯着盯着一双鞋就有了。之后搞比赛她同学就都和她借,借了一圈下来蹭脏了,自己拿白粉笔涂白了接着穿。总之就是万分爱惜,一双运动鞋,贯穿了一整个中学的时间。
 





《人物》采访了很多名人,包含各领域的榜样、先锋、大佬,以及一些丰富有趣的人,呈现他们最扎实细密的人生故事。
而当这些故事像一粒粒珍珠被串起,以图书的形式呈现,就是《人物》杂志的「看见」书系。这次,我们选择了时代里沉浮的人,用他们的精彩故事,熨帖你的七情五感。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







没看够?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物》微信公号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即将打开一个新页面

取消
允许














知道了








确定


社会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