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次采访,都是通往另一颗心的“路”
  • 来源:传媒评论


全文共4213字阅读大约需18分钟

杨川源,浙江卫视新闻中心采编部副主任,资深首席记者,全国十佳出镜记者,长期深耕基层选题,主创的《基层牌子何其多》《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农村垃圾去哪儿》《新丝路上的浙江人》《G20畅想 寻找跨国模范生》《妞妞醒了》《杭州湾新区:漂印染企业出园记》《五问农家乐》《蹲点衢州最多跑一次》《乌镇网事》等多组系列报道、专题报道,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浙江省新闻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身为记者,不知道多少次把手里的话筒伸向对面的那些陌生人。一直在努力做的,其实就是让人家跟我说些真心话,而这也是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一件事。每一个透着真实、真诚、真心、真情的采访背后,都是一次“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过程。
很多朋友感慨我“蹲点”成性,总有惦记的选题:改革中的“人心、理念”之变、跨省协作扶贫攻坚中的人和事、乡村振兴中的爬坡过坎——在我眼里好选题接二连三。一年365天一大半时间我都在路上、在基层,每个月都掰着手指头算蹲点的时间怎么分配。因为每一次采访,都是通向一群会“发光”的平凡人,那里有最真实的感动和力量。
1
用“真心”发现“小”人物的“大”能量
2017年教师节前,我带队蹲点贵州省台江县,6天时间连续播发了《贵州支教校长陈立群》系列,以我的视角,走进这所贵州大山里的超级中学——民族中学,记录杭州学军中学的老校长陈立群,跨省义务“校长支教”的点点滴滴。如何在“小”的人物和细节上找到“大”的感动和主题,也正是这组报道的难度所在。
跨省蹲点,6天时间要采制出三篇有角度、有故事、有深度、有共鸣的系列故事,首先要把“心”放进去。然而闪电战式的电视拍摄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无疑是难上加难。刚见面,陈校长就说出了自己对拍摄的顾虑:第一,我不是英雄;第二,要把更多的镜头对准我周围的人。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几乎没有专门的时间配合我的拍摄。可两天,他每天一本认真地塞给我两本他的书。当已经急得火烧眉毛的我正感慨报道该怎么开头时,翻开书,我看到了他写在扉页上的一句话:献给每个热爱孩子的人。那一刻,我焦躁的心忽然安静了下来。从“爱”出发,或许才是打开报道的突破口。
此后的几天里,按照这样的思路,陈校长和他周围的一群平凡人的温暖在报道中一一呈现出来。其中在《贵州支教校长陈立群》(二)“只为更好的课堂”中,一场“辞职风波”至今历历在目:因为家庭困难,坚守岗位十多年的刘明老师纠结再三还是向陈校长递交了辞职信,去工资更高的民办中学。接到这封信的那晚,我看到陈校长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深夜。我敲开房门坐在他对面,他一直皱着眉头跟我说:这样大山里的中学,几乎每个月都有骨干教师流失。可生活是现实的,答应还是不答应,一直是他支教一年里的痛。当这位与我父亲同龄的长者向我诉说这样的内心焦灼,我感到他正在对我卸下之前的某种职业戒备,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正推动我去记录这场“现实”与“理想”冲突时,普通人的选择。
第二天,我跟随陈校长一起探望刘明正在住院的家人。当陈校长转述班上孩子们对老师的想念时,我看见刘老师眼里默默含着的泪。告别时,发生了大反转:刘明追出病房,收回了辞职信。刘明70多岁的老妈妈毫不犹豫地说:先不管,他要先回去教书。陈校长一把抱住他,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
这场“辞职信反转”的故事,成为了我贵州蹲点中重要的故事载体。很多人跟着它一起揪心,又一起欣喜、一起深思。这正是挖出这些“平凡”故事的价值。只有把“心”捧出来,坚信自己就是被采访人群中的一员时,我们的眼睛才能看到更多的故事,得到更多的感动,增长更大的传播能量。
2
用“真诚”唤起更多共鸣
浙江的经济报道选题丰富,有地方传统产业转型、新的改革试点、走出国门的对标学习等。我一直琢磨:怎样让生硬的东西“软”起来、“暖”起来?正是这分执念,让我遇到了一批身处改革发展中,与我“心存共鸣”的当事人,我把他们称之为:神仙哥哥和神仙姐姐。
在蹲点衢州最多跑一次最困惑的时候,我连续几天吃不下、睡不好,蹲守在办事大厅。衢州最多跑一次工作组主任田俊看在眼里,主动给我开小灶,我们从各自对这项改革的切身体会和困惑聊起,聊出了工作人员的付出、聊出了改革推动中的堵点、聊出了办事大厅里清一色的“平底鞋”;在《诸暨史上最严珍珠禁养令》系列中,地方台的弟兄们挖地三尺跟我一起选场景、挖细节。已经辞职离开诸暨台的老通联,看到朋友圈我们天天蹲点在养蚌场,跟农民一起捞蚌,跟干部一起做思想工作,深深地被我们关注家乡传统产业转型之困的认真劲儿打动了,连夜赶回诸暨,想尽办法,最后终于通过自己发小的爷爷,找到了诸暨第一批珍珠万元户。报道一下子就拉开了格局,增加了宝贵的历史纵深感。 
我始终坚持要在“实干”中,“做”给别人看。每一次心无旁骛的投入,都会让更多人感受到你的真诚,你得到的帮助和启示也会无处不在,推着你向前。
3
用“新思路”实现报道突破
平凡人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平凡的基层。进村蹲点对很多记者来讲司空见惯。接到蹲点鲁家村任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做出“不一样”。乡村振兴题材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我已经能感受到,浮光掠影地“走”村,对乡村的反映简单地停留在搞搞农家乐、开开民宿,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制约和阻碍了社会大众对乡村发展现状的理解。我们亟待用一种更加扎实的心态和不断自我革新的思路,打破时间、地域、思维的局限,踏踏实实记录好一个村在振兴的过程中,社会形态、人物命运、思想观念“渐进式”的转变。
按照这个思路,从去年年末到现在,我们的蹲点已经持续一年多。其间我们参与见证土地流转、项目对接、村民家访,还跨省跟拍多地农民交流等,拍摄素材达到了100多个小时。不管我们跟村里人多熟,都坚持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为路径,梳理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一系列典型瓶颈,强化借鉴意义。
第二阶段报道以国庆长假鲁家村试开园为切入点,我们针对试运营的6家农场业态单一、冷热不均、“公司+村+农场”模式亟待完善、村民参与热情亟待科学引导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由现象入手,对农场主、村干部、游客、村民等一系列参与者进行跟拍记录,探究解决方式,倒逼“鲁家村”能及时审视自身发展的短板,找到破解方法,客观冷静地走在发展之路上。
在传播形式上我们采用“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在村里设置了“乡村振兴我来说”体验亭,敞开大门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征集对鲁家村发展的意见建议;同步在“浙江农业、浙江农办、新蓝网、中国蓝融媒体、全国村支书群、爱湖州、安吉发布等新媒体宣传平台上发布预告和视频,反响强烈,七篇报道总传播量达到了63万。更让我们欣喜的是,我们的报道在全国村支书互动群里引发了“鲁家行,我也行”的持续热议。现在游客走进鲁家村,让大家畅所欲言的“乡村振兴我来说”体验亭已经成了一道风景。
“办法总比困难多”。“新思路”不仅是鲁家村振兴路上的“法宝”,也是我们的报道不断寻求突破的“绝招儿”。
4
用“深蹲”影响更多的人
今年4月,我所在的《浙江新闻联播》开始实施“联播头条工程”,把拍摄对象瞄准欠发达地区。第一个目标就是我省最后两个没通高速公路的县之一的温州文成县。之前只知道文成“远”,但对“路”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深刻的感受。一开始,报道有些无从下手。文成7个村参与高速建设,我的海采走访就此开始,疑惑也随之而来:这样一个需要拆迁、征地、搬祖坟的大工程,所有被海采的老乡都众口一辞:强烈支持!我继续与高速施工方、规划方、县乡村三级干部了解攻坚难点和推进情况,了解到在文成这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土地、房子、祖坟”是老百姓最宝贵的东西,原来出去一趟都要翻山越岭,这条高速公路让老百姓等了几十年。当“大困难”遇到“大心愿”,构成了这次极为典型的蹲点背景:民生工程+民心所向。
顺着这样的方向,一批平凡人的故事被一一发现:干部上门走访那天,陈大伯捧出一筐刚刚做好的清明团子,张罗大家吃。就在八个月前,小孙子出生的第二天,他二话不说,全村第一个搬出了老房子,支持高速建设。那天,抱在手上已经8个月的宝宝不哭不闹,好像听懂了我们的话,叔叔阿姨们争着抱他,就像一家人走亲戚。我全程记录下了这真实感人的一幕,也更深地理解了长期受路网硬件制约的浙南山区老百姓,对家乡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个从“情感”出发找到的切入点,就此开启整组报道:《道路,近了》、《心路,联了》、《思路,宽了》,《文成:大山里的“高速梦”》系列报道一气呵成。
在“深蹲”中锚定情感的方向,“感情对了,报道就对了。”借着文成蹲点带来的宝贵启示,我又继续挺进浙江更偏远的山区县——庆元,当时那里正在加紧实施“大搬快治”工程。赶在汛期来临前,让山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老乡都搬出来。为了这次大搬迁,庆元基层干部连续三个月无休,还倒排时间表,设了“蜗牛奖”。可要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老百姓改变观念和生活习惯,难度可想而知。
搬迁进度督办大会现场,贤良镇倒数第一被点名批评,散会时我想听听这个落后乡镇的干部有啥心里话。可是那位女干部一直绕着我走,我直接到门口堵截。她叫李一娇,80后女干部。当我问“你觉得自己委屈吗”的时候,她一下子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来,转身离去。望着她的背影,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一定要好好挖挖这些基层干部的故事。
第二天我继续跟拍李一娇第11次陪叶大伯到县城看安置房。看着宽敞明亮的房间,叶大伯一直不说话,最后扔下一句:房子没有土灶,我不搬。看到这样的情景,李一娇转身哭了,她默默擦着眼泪躲着我们的镜头,语气却依然坚定:我们会把这件事做到底,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基层干部无数委屈背后,朴实、真挚的心。
这组《庆元:“大搬快治”提速的背后》系列报道播出后,李一娇两次落泪的故事,引发了浙江日报、网络媒体等一批兄弟媒体的转发和追踪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浙江新闻联播》头条工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现在,很多我蹲点地方的干部群众都叫我:村姑。在我看来,这名字里透着无与伦比的亲切,在他们心里我是“自己人”,这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同时也是对我继续脚踩泥巴、接地气儿的期待和鞭策。没错,在基层,身上就应该是基层的味儿。把每一次采访都当成是通往另一颗心的“路”。当我们看到那些平凡人身上的闪光,也会真切地感受到因为“我是记者”内心力量的增长。我相信:当“平凡之光”照进更多人心里时,它一定能开出更多温暖的花。

原创|杨川源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采编部副主任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一位学中文的女生,她是怎么“沦”为科学报道记者的不是科班出身的何百林连续4年获中国新闻奖,他是怎么做到的美国媒体实践:“内容+”,激活媒体新生产力
方卫英:在融合的海浪里奋力搏击,全面提升融合经营竞争力记者,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文化新闻需要“考古发掘”式地去采写来看看这几张欧美报纸是怎样摆脱“广告依赖症”的“财新”的数据新闻怎么能做到”拿奖拿到手软”


传媒评论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局代号:32-229全年定价96元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传媒

<<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