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曾经生活在天津的人
  • 来源:天津生活通
有趣且温暖的天津人家走,天津独有的回家方式文丨张三四早上去吃早点,坐在旁边的一位大概七十岁老太太用着蹩脚的普通话对他的老伴儿介绍着“这是锅巴菜、糖馃子、老豆腐……”可能是职业病,我对这一场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事实上,果然让我发现很多人并不太了解的事:另一种天津人。我问:“老爷子不是天津人吧?”老太太:“对,他是福建人,我是天津人,我们刚从新疆回来,几十年没来天津了”。其实老人都挺喜欢和年轻人聊天的,据老奶奶讲述,她当年是位知青,支援边疆建设去了新疆,并在那里找到了爱情。老奶奶挺能说的,虽然她早已没了天津口音,但字里行间仍旧能感受到哏儿文化。她提起几十年前两人相知的往事,两人谈论爱好时,老奶奶说爱好吃,老爷爷说自己是福建人,也爱好吃。结果一拍即合,吃成为了两人爱情的连接点。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天津人爱吃就不介绍了,尤其对早点的执念。对了,福建餐饮行业的GDP全国第一。我笑出声,让我想象到一对天津男女在约会的时候讨论爱好时的场景:女:大哥,你有嘛爱好?男:我耐吃女:哎呦,我也耐吃。这种朴素的爱情,在天津的各个角落里简直太多了。之所以对这老两口产生了兴趣,是因为像他们这样在全国各地定居生活的天津人到底有多少?在曾经那个年代,他们将青春献给了时代,迟暮之年,仍然回到天津,落叶归根。这让我有些感动,感知到一种温暖如家的感觉。两位老人的背后,其实代表了无数在外打拼、漂泊的天津人,而这一群体似乎不被人所熟知。01芳华1955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开始广为流传,那个年代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踏上了去往全国各地开荒、支援农村、边疆的道路中。也就是后来所熟知的“上山下乡”。同年,天津组织了远征开荒队,其最著名的是——北大荒。1968年至1978年10年间,天津有36万知青上山下乡。前5年(1968年至1972年)是天津知青大规模集中下乡时期,累计下乡人数达到25.66万人,其中到内蒙古3.47万人,到黑龙江6.7万人,到吉林1万人,到辽宁2500人,到山西6400人,到宁夏300人,到河北9.6万人,到天津郊县3.97万人……1963年12月19日——1975年,天津上万名支边知识青年奔赴新疆。▼来源:《知青图录:天津儿女在新疆》那些年,天津知青奔赴全国各地,有些人已返城,有些在他乡扎根,有些在奋斗中牺牲,而他们也都在时间的车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故事。▼1966年首批天津支边青年合影,来源:《天津儿女在新疆》主动提出去支边,在如今无法想象,但在当时是一种常态。起初面临的是家人的反对,儿行千里母担忧,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大多经过一番争取后,踏上了去往新疆的列车,多年后知青孙连奎写下了《母亲送我去新疆》。▼来源:《天津儿女在新疆》,拍摄于天津市二十一中。即使到了新疆,知青仍旧把天津文化带到了千里之外。天津人在新疆表演快板书▼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批准书▼来源:《天津儿女在新疆》当年,天津站站台上挤满了送行的亲友,嘱托、道别、住院,人们强忍着离别的悲泣。当火车开动的刹那间,站台上哭声大片。如今的你,因上学离开家乡,在外工作探亲后离开,是否会有转身后的泪水。天津知青与送行的亲友在天津火车站留影▼当时的外面是这样的▼而当时的天津是这样的▼来源:《天津儿女在新疆》如今的我们,或许无法想象那段历史,也无法理解父辈的光辉岁月,更不能接受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经历。一代人的芳华,也终究成为我们这一代未来的故事,我们都会老,当看到年近花甲的老天津人回到家乡,说着难以识别的地方口音,吃着早已忘记的几十年前的天津早点时,那味蕾的刺激才会唤起被遗忘的乡情。02那些曾经生活在天津的人天津人在各省市人口数量分布图,此为早期图片,现无法统计2018年准确数据。这是一张天津人在外地的人数分布图,相比天津1600万常住人口来说,微不足道。不过我用另一种角度想,当我们外出旅行,时间久了,会越发的想念天津,想念小区门口的早点。在外地生活、工作的朋友,他们每逢回家的时候,或许对家乡的情感是最强烈的。每当我书写天津的时候,留言中会有大量的在外地的天津朋友表达了对家的思念。每当我去全世界各个角落能碰上一位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如果碰到一位天津人,即使在乘坐飞机、火车排队的前方听到天津话,我也会感到非常的亲切。记得在马尔代夫一座岛上,用餐时一位华人过来和我打招呼,他问我是哪里的,我说天津的。然后他笑了,问我滨江道人还多么,冬天的海河上钓鱼的还多么?我瞬间就有了亲人的感觉。能想象到旁边所有人都是外国人,而身边突然出现一个“陌生”的天津人是什么感受吗?▼马尔代夫上空,被誉为洒落的珍珠,能在这里遇到天津人,是一种幸运。在知乎上,因他的一篇文章《我前妻的故事(一个初中肄业生的奋斗) 》结识了郝培强老师,据说这篇文章被马化腾和徐小平打赏过。他也是无数奋斗中的天津人里的一份子,现在上海是一名IOS开发者,在互联网技术行业里小有名气。即使常年生活在外,但在朋友圈里,仍然能看到他多多少少透露着天津人的气息,一种平和踏实的生活态度。而他总是自嘲自己是个胖子,这已经是他无法掩盖自己作为天津人的证据了,天津人就是爱自嘲。东东枪,曾因一篇文章刷遍了天津人的朋友圈,这位在北京的天津人,百度显示任职于“奥美广告(北京)创意部”,虽然他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但看他的文章中,里面不乏写出类似“东一榔头一西棒子”的文字,也能看到“马三立”的出现。除了他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天津人在外打拼,有明星,有学生,还有更多的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天津人。很多朋友在我们的留言里,经常能看到大家所表达的乡愁。▼截取自“天津人”的留言。我们的留言里还有很多很多,都会认真的看完。任何城市都有她的魅力所在,天津也不例外,即使身在外地,但作为天津人的你,会在不经意间做饭的时候多加一点盐,因为天津人口儿重。在外买一套煎饼果子,要求不夹肉不夹生菜,却被煎饼摊老板诧异的时候,你已经露怯了,无法掩饰自己是一名天津人。当你回家的时候,别人问你干嘛切?你的一句“家走……”而不是回家的时候,没人会对你是天津人而质疑。天津人走到哪里,都无法抹去身上的那股“津味儿”。END文中数据及部分图片,来自于“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青图录 天津儿女在新疆》-作者-张三四:走过最陡峭的山路,看过最壮丽的日出,喝最烈的酒,在午夜公路旁对着夜空,早已看懂了生活,在天津,享受喝着咖啡就着大蒜的大俗大雅,一头扎进火锅里体验那浓郁的生活底料。

故事

<<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