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阳农村孩子刻骨记忆——双抢
  • 来源:灵秀青阳
每一位在青阳农村长大的60后、70后、80后,都有一段关于“双抢”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在青阳的农村,很大一部分水稻一年种两季,分为“早稻”和“双晚”,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务必得在立秋前插上“双晚”的秧苗。如果晚了,收成将减少,甚至绝收。二十天左右工夫,抢收抢种,所以叫“双抢”。而这时候又赶上“大暑”,也正是一年中正热的时候,收割的任务最艰巨,也最紧要。对于很多人来说,双抢已化成一种融入血液与骨头里的记忆,那种滋味刻骨铭心、五味杂陈,让人想笑,想哭……是那种挟杂既渴望丰收的喜悦又恐惧劳累的悲凉心情,实在难以言表。双抢基本会持续整个暑假,首先是收禾、插秧,紧接着就是扯草。一个夏天下来,臂膀都要脱层皮,整个人要黑上好几圈。手臂、小腿上的各种伤,要养上大半个月才会恢复。早上清凉,是拔秧的好时机。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小草伸了伸懒腰,身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珍珠在初升的太阳下闪耀着,不时滴在开始在田埂上奔走的人们脚背上,透着一股沁心的凉意。一大把整齐的扎秧草放在密匝匝的秧苗上,人们弯着腰把秧苗一小把一小把的从秧田里拔起来,凑成一束,放在水田里“哐当哐当”的把秧苗根部的泥巴洗去,从前面抽出几根扎秧草,简单绕拧成细绳,熟练地打了个活结,随手就把一束秧苗扎起来了,丢在身后。这边拔秧,那边割稻,手持一把铮亮的镰刀顺着水稻倒伏的方向将其一一割断,然后再一把把理好,码放成堆。起先整片金黄的稻穗不见了,一块块稻田在镰刀嚓嚓声中露出了一截截整齐的稻桩。有力气,手快,这是割稻好手。也常在田野里看到捂着手急匆匆、满脸痛苦的小伙伴,手快比不过刀快,你割稻时若有分神,锋利的镰刀就有可能亲吻你的手。自己手上的刀疤亦依旧如新,只是不知道那把镰刀烂在哪里……从最初的斛桶到脚踩的打稻机,很多孩子都是专职捋稻铺,裸着身子,只穿个短裤衩,弯着腰把一把把稻谷从泥田里抱起来,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田里,来来回回,将稻铺递给大人。太热了,休息是一件幸福的事。留守家里做饭的母亲或姐姐用大水壶送来了茶水、点心。“双抢”,让我心悸、惧怕与敬畏……但它的艰辛苦涩,又使我在茫茫人生路途中学会了隐忍、无畏、坚强!想想现如今的孩子,手里几乎整天拿着手机,上着wifi,吹着空调,玩着游戏,还有谁念着想着为父母分担点家务活?又有谁记得我辈曾经历的艰辛和酸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有不顺,耍小性子,顶撞父母……这些是现在许多孩子的通病,我们做长辈的也应该反思一下,原因到底出在哪?条件好不去创造是不幸,条件不好而创造成功是有幸,家人帮助应该庆幸,朋友及家人都来支持更是万幸。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幸与不幸,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古今如此。

三农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