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应该是小孩子的意思
  • 来源:鹓雏先生如是说
陈丹青在《局部》第二季的一期节目中讲到,他曾拉着木心一起去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看卡拉瓦乔回顾展。木心说他不喜欢卡拉瓦乔,说他没有拉斐尔的造型好。陈丹青气坏了,他觉得拉斐尔是拉斐尔,卡拉瓦乔是卡拉瓦乔,没有这么比法。事过三十多年,陈丹青还是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任何两个人,都不可能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完全相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为什么陈丹青会对这件事如此耿耿于怀呢?那是因为陈丹青和木心的关系非同一般,木心可以说是陈丹青的精神导师,同时两人还是亲密的朋友。正因为陈丹青极其钦佩木心在文艺方面的见识和造诣,引以为知己,所以他希望木心也能和他一样喜欢卡拉瓦乔的画。人性就是这样的奇怪,明明从理性角度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感情上就是接受不了。比如说两个热恋的情侣,明明知道对方和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纯属正常交往,但还是会吃醋。又比如,至交好友之间,总希望能说服对方,在同一件事上和自己尽可能多地保持一致。有时候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让人感情用事:“他以前不是这样的啊!”“这件事情他怎么就跟我想得不一样呢?”“这种事情还用我说吗,这么长时间的朋友了,他能不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我们看看,这些话是不是特别常见。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亲近与钦敬》。我说可亲不一定可钦,可钦也不一定可亲;可敬不一定可近,可近也不一定可敬。所以亲近不一定钦敬,钦敬也不一定亲近。有时候关系越亲近,彼此之间就越容易失去理性判断,也就越容易感情用事。所以古人常常提醒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的老家有句方言,叫作:“蜜缸里把屎出来了”,恰恰就是形容这种甘若醴的小人之交最后闹得彼此之间心生怨怼,好朋友反而成了仇家。孔子有句经典名言,他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真的很难处理,关键还是要看两个人对彼此关系的定位是否合理,是否能在彼此关系中保留一定的个人空间,能否按照“君子”的标准理性思考问题。其实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孔子的这句名言,他老人家真的是在诋毁女子吗?以我最新的理解,我觉得这句话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理解“小人”这个词。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这个“小人”是贬义,也就是人格卑下的人。但我觉得这个意思放在孔子的原句中是不大解释得通的,因为原句说女子与小人“难养”。在古代,男人养女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谁会对一个品格恶劣的小人用“养”呢?想想古人经常谦称自己为“小人”,并不是说自己很坏,而是指自己的地位低下,持一种谦卑的姿态。《论语》中孔子有一次对向自己请教农事知识的樊须很不以为然,他老人家说樊须:“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又是另一层意思,是指学见浅狭之人,而非针对樊须的人品。包括在古汉语中同时出现“君子”“小人”并用的情况,“小人”也不一定就是指人品不好,而是和“君子”相对。“君子”可以解释为“君之子”,也就是地位比较高,与之相对的“小人”就成了一种在身份地位或是辈分上较低的表述了,纯属一个中性词。而且“小人”一词的含义,还包含小孩儿的意思在内。我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这里的“小人”不就是指小孩子吗?樊须画像再结合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来看,“不逊”和“怨”的程度远达不到无耻小人的地步,就像我们老家说那些不知分寸、没有情商之人的一句俗话“给你个桃红色的,你当大红色的染呢”一样,往往是关系很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开的玩笑。再比如我们说熊孩子不听话,会说“三天不打上方揭瓦”一样,不正是“不逊”一词的另一种说法吗?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小人”解释为顽皮的孩子,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女人和孩子难养活,对他们太亲近,他们就会无礼,如果疏远一些呢,他们又要抱怨。这样解释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大家觉得呢?

文化

<< 41 42 43 44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