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蒙正苗族文化“把脉”找方向“夜郎竹王后裔”代表召开商讨会
- 来源:亚鲁紫云
会后蒙正苗族表演的《牛肋舞》独具特色早报讯(文/图 记者 梁惠焜)经过三年的筹备,7月28日,安顺市蒙正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商讨会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夜郎竹王文化活动场举行。来自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9个乡镇、62个村寨有着“夜郎竹王后裔”之称的蒙正苗族代表,包括民间艺人、祭师、开路师、歌师、乐师、耆老等共160人参加。会议由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组织。该研究会会长杨文金作了题为《树立文化自信,做好蒙正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专题报告。报告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蒙正苗族的祖先们在婚姻、丧葬、祭祀、习俗、节庆、服饰、乐器等方面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凝聚着蒙正苗族集体创作的智慧,记录着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为人们研究蒙正苗族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活化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蒙正苗族的传统文化却面临失传和断代,令人堪忧。召开此次安顺市蒙正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商讨会,目的就是希望对蒙正苗族传统文化能起到传承与保护作用,让蒙正苗族独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大观园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会上,参会代表们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认识到了与夜郎古国相关的文物、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是如夜郎竹王祠、夜郎竹王城等遗址遗物被毁坏;二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失传,许多原来的生产器具、生活用具乃至服饰都迅速淡出了日常生活,有的被人们无意识地抛弃,有的则流失海外,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法国、意大利等国之人开始到蒙正苗区收集苗族服饰等,许多古老精美的民族服饰被国外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现这些古老精美的民族服饰、裙饰在蒙正苗族中很少了;三是传统文化在逐渐淡化: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年青人长年在外打工,民族服饰不穿了,民族语言在外面也不讲了,民族乐器都不会吹拉了,处于断代的状况。如不引起重视,要不了多长时间,蒙正苗族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将会消亡。为让蒙正苗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延续,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要爱惜与保护,给后人留下情感记忆,对落后的方面要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美。为使蒙正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落到实处,经会议商定,由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的21名代表组成“蒙正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指导组”。会议还通过了蒙正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倡议书》。《倡议书》倡议,装束是蒙正苗族外部形象的标志,必须保持和继承,平时穿什么服装不要求,节庆、婚宴、白事活动,不论男女,应穿本民族服装,体现民族特色。为方便穿戴,蒙正苗族传统的头饰、服饰、裙饰可创新,但元素不能变。蒙正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承上启下,农闲时各寨可组织培训班,老年人教年青人学习乐器;祭师、开路师有的是祖传,有的是师传,对下一代要言传身教,各自培育好接班人,使蒙正苗族文化世代传承下去,守住蒙正苗族的精神家园,并树立文化自信。为活跃会议气氛,当天召开的蒙正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商讨会后,受邀参加的苗族、布依族等代表队分别表演了《稻耕舞》、《板凳舞》、《后羿射日舞》、《牛肋舞》、《男女摔跤舞》5个原生态歌舞。(来源:黔中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