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
- 来源:北京同雅文化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浮沉,方能懂得书中万象。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尤其是那些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正确的读书方法外,还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经验。 五经经典之一,《易经》宣纸线装书,北京同雅文化印制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的时候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正如从门缝中窥探月亮,难免有视野不宽、观察不全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这就好比是在庭院中仰望月亮,或在高台上赏玩月亮,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林语堂也曾说过,“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并举例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而要想触其“魂灵”、知其“佳境”,我想除了学问的精进之外,阅历的积累恐怕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宣纸线装书《易经》一函一册,北京同雅文化官方微店有售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体察和认识,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陆游曾经写诗教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北京同雅文化印制《易经》线装本内页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有的人虽然经历过很多事情,体验过各种人生,看似阅历颇丰,却不注意观察和思考,不懂得总结和反思,不能从阅历中提炼出智慧和哲理。所谓的阅历只有阅历之名,而无阅历之实,只是一种经历而已,对于工作和生活并无多大益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且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从经历中总结出事物的规律,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语道破生活阅历和读书治学的关系。 北京同雅文化印制《易经》宣纸线装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一直以来,不少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一门心思埋头在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人到中年以后,精力记性有所下降,生活事业基本定型,再加上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事没经过,早已洞察世事,参透人情,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往往就会减退,不少人甚至逐渐远离书本。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一涉及具体做事的层面,则往往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尽管老于世故、精于谋略,但却由于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文化
-
-
- 灵蛇:梦里双蛇相争,时隔多年竟梦境成真!揭秘驱蛇一脉的秘闻
- 灵蛇记文 周武钢明朝末年,重庆长寿菩提山地区有一位名唤张奇的蛇医,此人不但医术高明,古道热肠,更为奇异的是:他家祖上传下来一本毛边线装的《驱蛇咒》。该古籍用梵文书写,经草药水泡制,旧得发黄。每到月黑风
- 读点好故事
-
-
-
- 包头这些老建筑你见过几座?他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 在那个强调"工人阶级"与"革命福利"的时代,每个区域都规划有文化宫、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并且力求大气与美观,从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包头,为了接待苏联援华专家,还特意修建了多处宾馆。截止2
- 自由发
-
-
-
- 安顺木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顺利结业
- 结业仪式7月28日,为期7天的安顺木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结业仪式在龙宫镇安顺木雕传承人培训基地举行。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开贵,市文广新局非遗科科长刘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邓敏,市黄果树艺
- 亚鲁紫云
-
-
-
-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
-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
- 北京同雅文化
-
-
-
- 吴冠中画里的旧时江南,在这个小村落复原了…………
- 可曾想过,没有乡愁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每当提起画家吴冠中,很多人就会想起他笔下的旧时江南,白色屋子连绵成片,黛青瓦顶参差错落,曾经是寻常巷陌,多年后却是回不去的故乡!▼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
- 园林景观研究院
-
-
-
- 慈航中文学校举办多元文化日
- 【侨报记者张晶7月29日纽约报道】中美文化基金会携手纽约慈航中文学校29日联合举办“多元文化日”活动。前法拉盛华商会理事长徐朱留弟在卸任两年后,以中美文化基金会执行长的身份亮相,表示今后将继续服务社区
- 美国侨报网
-
-
-
- 落子肖像漫画展法拉盛开幕
- 【侨报记者张晶7月29日纽约报道】落子肖像漫画展及现场示范活动29日于法拉盛图书馆举办,共展出30幅肖像漫画作品。作品展示的各式面容和表情,都让观赏者揣摩着画中人的心思。同时,画家落子现场为民众画肖像
- 美国侨报网
-
-
-
- “塞上湖城”波光滟
- 盛夏时节,鸣翠湖碧叶连天,百亩荷塘艳压群芳;雨后初晴,阅海湖晨雾缭绕,烟波浩渺仿若仙境;斜阳西下,北塔湖波光粼粼,水光湖影中倒映万家灯火……地处西北的宁夏银川市,经过近20年的“塞上湖城”恢复重塑,沿
-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
-
-
- 文旅部: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
- 资料图: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中新网记者 李雨昕 摄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今日指出,目前,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整个旅游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
- 经济日报
-
-
-
- 长知识!这些“双胞胎”汉字,你都认识吗?
- 【长知识!这些“双胞胎”汉字,你都认识吗?】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长相相似”的汉字,然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荼和苶、畲和畬、崇和祟、壸和壶、薜和薛、汩和汨、赢和嬴和羸、戊和戌和戍…这些“
- 七台河检察
-
-
-
- 民国言情高手,为尽孝完成母亲三个愿望,最后苦了原配发妻
- 张恨水,民国著名言情小说家,曾经风靡一时,《金粉世家》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张恨水的诸多言情小说中,时常出现他两位夫人的身影。因此,在不明就里的人眼中,他就只有两位夫人。但其实除此
- 灵枫历史阁
-
-
-
- 中外艺术大师云集!“方锦龙·深圳民族民间音乐周”9月上演
- 南方网讯 (全媒体记者/叶淑萍 通讯员/温现青) 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主办的第四届“方锦龙·深圳(福田)民族民间音乐周”将于9月7日、8日、9日一连三天在深圳音乐厅浓情盛放。“方锦龙·深圳
- 南方新闻网
-
-
-
- 文化和旅游部: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
-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今日指出,目前,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整个旅游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寓教于游,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感
- 陕西检察
-
-
-
- 高士童子,山间流泉——当代著名画家李学明的写意人生
- 李学明李学明 (19549—)山东莘县人。擅长中国画。1976年毕业于曲阜师范 大学艺术系。曾在莘县文化馆工作。《山东青年报》社,二级美术师。作品《故乡吉日》入 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十叟长寿诀》入选
- 中国山水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