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套十余斤重的服装要缝制2到5年,这个民族把美演绎到了极致
  • 来源:肖育文
一个民族的服饰,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一个方面,也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彝族尼苏“花腰”服饰也是民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它有着同邻近兄弟民族相类似的地方,又明显地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花腰”是彝族聂苏支系的一部分, 其人口约四万左右,聚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山区和散居峨山县,生活在海拔二千至二千四百米的高寒山区。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尼苏“花腰”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五彩缤纷、别具一格又自成体系的彝族尼苏“花腰”服饰。妇女们全身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工艺精湛,五彩殡纷, 给人以美的享受。​花腰彝族妇女的盛装彩服, 是由古代箭服、铠甲服演变而来, 至今还称“ 铠甲服”。从服饰外观看, 除显现出浓郁的古风遗貌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花” 字。服饰的各部配件,几乎都有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或喻指开天辟地,或暗示祖先迁徙,或记述征战拓疆,或表白某种崇尚。花腰女人除了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服饰外,还有白银手饰。从她们出身到离开人间,都是伴随一身的。当然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手饰很不时兴了,当今时兴的是金手饰、手表、手机、玉石等。由于她们生活在四季开满鲜花的山区,常年与鲜花相伴相舞,她们的服饰理所当然体现花腰女人与鲜花相媲美,反映花腰女人爱花、护花,体现花腰女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同时反映花腰女人心地善良、说话做事象鲜花一样受人们呵护。更能说明花腰女人心灵手巧,把大自然的美,巧妙地显见于自己身上。因此有人说花腰女人远看一棵花,近看千朵花。总之,花腰女人的服饰是由上百千朵花卉,小鸟图案组成,它真实体现了花腰红女的心灵手巧,反映了山里妇女热爱生活,呵护大自然,爱花爱美的心态。每逢传统节日、迎宾待客、走亲赶集、男女青年约会和其他社交活动, 妇女们都要穿戴上自己巧手制作的盛装, 风姿绰约如群芳竞艳, 使彝乡大增美色。有的服饰上有火焰的图案,就反映了花腰彝对火的崇拜。一套服装由数十种配件组成, 共需要一公斤左右丝线, 得一针一线绣成各种花纹图案。可以说,一套服饰就记载了“花腰彝”的发展历史。有意思的是,这些纸样都没有专门图案和固定的模式,所有的样子都在姑娘们的心里,她们随心而剪,随手而剪,图案自然各不相同。服饰中的每一个花样图案往往都记载着一个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在制作过程中, 妇女们互相学习, 互相指导, 互相比赛。人人施展巧夺天工的绝技, 使服饰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色彩鲜明,图案精美的服饰艺术反映了彝族尼苏“花腰”人崇尚自然的审美指向,体现出自身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给人一种天真朴素、粗犷奔放、回归自然的感觉。

文化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