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祖国共成长的故事
  • 来源:我们的太空
大家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代言人火小箭又和大家见面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火小箭也49岁了。伴随着祖国强盛的步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一步步向着世界一流发射场奋力前进。下面,火小箭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祖国共成长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祖国一声令下,来自各界的精英浩浩荡荡挺进了大凉山腹地,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西昌航天人。当时流传着这么一首诗:“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畔扎营房。三个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发射场地处凉山腹地,很多重型机械无法到达,这首诗便是老一辈航天人战天斗地建设发射场的真实写照。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西昌航天人与当地百姓同胞手牵手攻坚克难,成功修建起3号发射工位和火箭测试厂房。1984年1月29日,西昌发射场迎来了第一个任务,西昌航天人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准备,还有五万名民兵为保障供电安全守护着通往发射场的每一根电线杆。但是......发射失败了。西昌航天人没有放弃,反而越挫越勇,迅速查摆问题,反复加强测试。3个月后,西昌航天人成功将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送入太空。1984年11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对外开放,承接各国卫星发射任务,正式向国际航天“圈子”迈进。1990年,发射场的第一位外宾——亚洲一号卫星,来到了发射场。可在卫星进场前,外方提出“洁净度不超过十万级”的标准,当时卫星厂房并没有相关设备,西昌航天人就用酒精擦拭了几十次,最终将洁净度提升到“一万级”,这个洁净度标准直令外方称奇。1990年的4月7日,外国没有发射成功的亚洲一号卫星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升空,中国航天由此打开了世界航天发射的市场。1990年,为了承担大推力火箭发射任务,2号发射工位拔地而起。2号工位从设计建造到投入使用只用了14个月,并斩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成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992年3月,“澳星”发射紧急关机。险情就是命令,为抢救火箭上的卫星,西昌航天人义无反顾地冲向发射塔。各系统应急抢险,“澳星”保住了,5个月后“澳星”在2号工位顺利升空。我们也曾跌入谷底,但我们永远不缺少继续攀登的勇气。迄今为止,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执行航天发射任务135次,2018年更是取得了17战17捷的成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我国首个突破百次发射的发射场,也是目前我国年发射量最高的发射场。49年,顶风云,举北斗,铸天链……嫦娥系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次次成功奔月,西昌成为了祖国重要的探月港、航天城。49年来,西昌航天人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火小箭代表西昌航天人,祝愿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田鑫瑶、欧 翔、杨兴国
编辑 | 李 鑫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军事

<< 31 32 33 34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