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万北伐军击败上百万北洋军阀部队,原因何在?
  • 来源:秦明说历史
民国动荡,军阀割据,城头变幻大王旗,硝烟迭起,战争不断,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国家主权沦丧,军阀势力的存在成为建立统一政府的最大阻碍。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开始,不到10个月的时间,由南而北,以十万人兵力横扫十倍于自己的百万军阀部队,作战速度摧枯拉朽,令人惊叹。那么问题来了,北伐军为何能以弱胜强,横扫军阀势力?先来看看北伐的对象,直系军阀吴佩孚、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及从直系分化而出、号称“五省联帅“的孙传芳。“儒帅”吴佩孚坐拥两湖、河南、直隶等省的全部或大部,交通要道京汉线也在其控制之下,拥有军队20万,是北伐军从广东北上,最先要面对的强敌。奉系军阀张作霖兵力最强,拥兵35万,占据东北三省及京津地区,山东、直隶、热河、察哈尔等省部分地区也归其统辖。“五省联帅”孙传芳,部队20万,长江下游的苏、浙地区及津浦路南段均归其所属。三方军力总和75万人,再加上各地零散的小军阀,国民革命军要面对的敌人大致在百万以上。而反观北伐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总计8个军,10万人。部队人数相差十倍,但北伐军却以异常迅速的行军速度打散了军阀部队,不得不说是革命军的奇迹。北伐军以少胜多,原因何在?首先,军阀对北伐军行军速度、作战能力判断失误。当时奉系、直系两派正在南口一带对冯玉祥的国民军展开合力围攻,对于北伐军,他们的打算是等到与国民军的战事告一段落后,吴佩孚的直系部队再大举南下,攻克北伐军的大本营广东。他们甚至打出了“先图西北,再定西南”的旗帜,显然没有把北伐军放在心上。然而现实总是出人意料,冯玉祥的国民军不仅没有在奉、直两派的攻击下大损,反而于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加入北伐队伍,北伐军力量大增。第二,三方军阀内部不够团结,争权夺利仍旧存在。来看看当时蒋介石提出的北伐策略中的几点:“联合湘赣,作攻守同盟之势,约其共同出兵之期限,以牵制吴(佩孚)军南下”,“联合孙传芳,使之中立,不为敌用。”再看北伐军的大策略,“打倒吴佩孚,联合孙传芳,不理张作霖”,利用俊发内部的不合,中立一方打击另一方。北伐军进攻一方派系时,其余两方均打着按兵不动、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勾心斗角、矛盾尖锐,各自为政,这些都给国民革命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国民革命军在当时苏联顾问建议下,制定了作战方针:首先向两湖地区进军,迅速击溃北洋军阀中力量最为薄弱的吴佩孚,同时争取孙传芳、张作霖的中立。等两湖战场取胜,东击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雄厚的“东北王”张作霖,彻底完成全国的统一。实际的作战形势也正如北伐军作战计划所料,长沙、岳阳、武昌迅速攻占,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战勇猛,夺得“铁军”称号。地盘连续丢失,吴佩孚大势已去。就在此时,原本保持中立的孙传芳意识到自己恐怕逃不过北伐军的进攻,主动出兵从江西进攻两湖,企图切断北伐军后路。但为时已晚。革命军第四、七军先后进入江西,很快歼灭孙传芳主力。第三,北伐军武力作战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当时正处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中,两党在南方发动农民,各地工农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工人运动、工会组织发展极快,到1927年春天,全国总工会会员达到200万人。人数如此庞大的工农运动为北伐军提供了作战上的便利和人心上的支持,对于北伐军以少胜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北伐军顺应民意,群众基础雄厚。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俨然地方上的土皇帝,大肆征收苛捐杂税,对人民生活带来很大摧残,“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买过军阀之暴虐”,因而人民早已不满于军阀在当地的统治。师出有名,仁者之军,正义之师,煌煌如有天助,在人民大众意愿加持下,代表民意的北伐军自有一股无敌之势。故此,北伐军才能以少胜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军事

<<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