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理”是二胎家庭里最大的坑,这样做比“你大要让着小的”管用百倍
-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沐丹青
1
同事家两个孩子仅相差一岁多,她说自己每天最累的就是给两个孩子“评理”。
姐姐多吃了一个草莓,弟弟多看了一会平板。打架的时候弟弟先动了手,妈妈先抱了姐姐没先抱弟弟。等等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天一箩筐。
但是自以为吃亏了的一方要求“评理”的请求比处理国家大事还急切。
如果自己不想去参与,孩子就会撒泼打滚,直到她以正义的姿态站到两个人中间才算完。
然后开始控诉自己的委屈和对方的不人道。自己简直比法院的法官还要忙。
平时她吐槽的时候也就当笑话听听就过去了,可是五一的时候,约了一起去儿童乐园玩,才知道她说的只是冰山一角,两个孩子为了妈妈评理的事情闹了一路。听得人头疼,而且很难说两个孩子孰对孰错。
比如弟弟给妈妈哭着说姐姐打了自己。
但是姐姐说自己在玩的时候弟弟先往自己身上甩了水,自己是为了教育他才拍了他的手。
弟弟哭着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必须要再打姐姐一下。
同事一边拒绝弟弟的要求,一边判定姐姐刚开始确实误会了弟弟,要向弟弟道歉。
自以为公平的评判却遭到了两个孩子哭闹拒绝,两个孩子都觉得妈妈不公平,明明是自己的受了委屈,为什么妈妈却向着另一个孩子说话。
看着被两个孩子缠着脱不了身的同事,就知道她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评理”的坑。
评理时,你追求公平,但是在两个孩子看来,却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如果再遇上有的家长确实存在偏心的念头,那么事情就会更糟。
所以,在你评理的时候,到最后往往孩子们不再是纠结于谁对谁错,而是成人在评理的时候,更偏向谁一点。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比家务事更难断的,却是二胎之间的事。
当其中一个孩子来给我们来告状,我们或者为了不让矛盾激化,或者因为不胜其烦去了解发生了什么,去评理,虽然我们的本意是公平评判,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受委屈,但有时候往往我们不仅不能断公平两个人孰是孰非,还会给两个孩子造成妈妈更爱他,妈妈不爱我的错觉。
在如果有的家长真的偏心其中一个,那么不被偏爱的就会心生怨怼,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容易产生自卑、怯懦、偏执等情绪。
而被偏爱的则有恃无恐,会变本加厉,往往会养成爱告状、爱占便宜等习惯。
2
记得小时候,虽然我和弟弟差六岁,但是还是会发生矛盾。有时候他弄坏了我的作业,有时候我吃了仅剩一块饼干。
事情不大,但是每次他都会哭,会闹,会打我,我也会烦躁地揍他。
只要听到他哭闹的声音,妈妈就会立刻过来,关心他怎么了。每次都是问他,然后弟弟开始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是我一张嘴辩解,妈妈就会说一句:“你是姐姐,你大了,他还小,你要让着他。”
“凭什么!?”试想,正在气头上还是小孩子的我,怎么可能去像成人一样,站在一个懂事的、道德感极强的角度去要求自己呢?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知道了,妈妈更爱弟弟,不爱我。
因了这个念头的存在,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是牵扯到我和弟弟,我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觉得父母都是偏爱他。
这个念头潜伏在我的心里,渐渐成了执念,直到现在。
所以每次发生矛盾,弟弟同样哭闹,妈妈还是会评理,但是我不再辩解,而是用摔门而出、离家出走等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物竞天择,孩子争取爸爸妈妈的关注是很自然的,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家长介入孩子矛盾,自以为公平地评理,可是因为自己的介入,激化了矛盾。
同样,家长也觉得自己委屈,自己都是为了两个孩子好,结果孩子都不听自己的,真是失败。
评理,往往是个坑,是个家长只要陷进去,就会“三败俱伤”的坑。
家长在说出“他小你要让着他”的时候,往往不会觉得自己偏心,而是觉得作为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般见识就是不对的,引导大的让着小的怎么算是偏心呢,自己只是在引导他爱护弟弟妹妹罢了。
看似恰当的做法,实际上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3
不去评理,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会不会激化,会不会影响孩子们之间的感情?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家长不去介入,往往孩子们转脸就好了,立刻又玩到了一块。
反而家长介入了,孩子为了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为了面子,一定要争个输赢,冲突反而更激烈了。
在整个输赢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手足,就多了一些勾心斗角。而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放大,影响整个家庭成员的相处。
你给孩子说“他骂你不对,但你也不应该动手”或者“就算只剩下一个苹果,你也应该分开”等等,你自以为在利用孩子发生矛盾的档口教育孩子。
但实际上,在你作出评判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你引导,会用记住你说的这些“道理”,然后用这些条条框框去观察对方,看他是不是会触犯。
当他发觉对方犯了这些的时候,会立即把你拉来做裁判:你不是说不能这样做吗,你看,他做了,你快骂他!
然后自己的旁边幸灾乐祸。
长此以往,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和思维方式就会固化,他盯着他找问题,他盼着他被批评。
也有的家长认为,这样对孩子好,孩子长大了机灵。
但是小的时候看似没什么问题,孩子长大以后,这种处理问题的模式会一直存在自己的手足之间,你多拿了点,我多养老几个月,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产生。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是必然的,怎么处理矛盾,其实就是在教育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处事、如何相处。
自己去处理矛盾,学会怎么在矛盾中平衡利益、怎么与冲突中的人沟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情商。
4
在矛盾发生的时候,作为爸爸妈妈,只要确保孩子不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在旁边引导孩子自己去处理就好,不要作为正义的化身随意评判。
不然不仅不会化解矛盾,还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处理方式不当,让本来没有什么的矛盾,成为两个孩子关系之间的裂痕。
营造一个团结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们抱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
比如两个孩子吵闹,不要只去批评制止那个声音大的,而是去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
“你们两个吵到我了,你们能不能去客厅里玩!”“蛋糕是你们自己分错的,你们俩想想怎么办吧!”
将两个孩子当作整体来对待,营造这种他们是一个整体的氛围。让孩子自己去商量怎么解决矛盾,让他们自己知道,矛盾是两个人的事情,需要两个人自己解决。
弱化孩子对矛盾的关注。
儿子的绘画老师曾经讲过自己处理两个孩子矛盾的例子。
两兄弟因为一个新玩具的归属闹得不可开交,非要爸爸说该谁玩玩具。他们的爸爸没有接孩子的茬,而是拿着新玩具说,这个在水里玩应该很好玩,要不我们一起试试。
两个孩子正哭闹,听到爸爸说的,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爸爸在带着他们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控制两个孩子都能玩到新玩具,矛盾自然化解了。
教育要润物无声,随书入脑。
礼让小的,敬重大的,这些道理不能不教,但是怎么教呢?答案就是避开矛盾,要在平时下功夫。
准备要老二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儿子看一些二胎的绘本,《妈妈的魔法肚子》、《小鸡球球当哥哥了》、《我讨厌吃奶》,让他知道什么是弟弟妹妹,对弟弟妹妹充满期待,让孩子觉得和弟弟妹妹相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做好心理建设,有所准备,才不会因为老二的到来引发心理问题。小的长大以后也会学着书中的内容,学会怎么与哥哥姐姐相亲相爱。
儿童心理课堂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学发展;关注抚养者心理健康,陪伴爸爸妈妈成长 54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作者:沐丹青
1
同事家两个孩子仅相差一岁多,她说自己每天最累的就是给两个孩子“评理”。
姐姐多吃了一个草莓,弟弟多看了一会平板。打架的时候弟弟先动了手,妈妈先抱了姐姐没先抱弟弟。等等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天一箩筐。
但是自以为吃亏了的一方要求“评理”的请求比处理国家大事还急切。
如果自己不想去参与,孩子就会撒泼打滚,直到她以正义的姿态站到两个人中间才算完。
然后开始控诉自己的委屈和对方的不人道。自己简直比法院的法官还要忙。
平时她吐槽的时候也就当笑话听听就过去了,可是五一的时候,约了一起去儿童乐园玩,才知道她说的只是冰山一角,两个孩子为了妈妈评理的事情闹了一路。听得人头疼,而且很难说两个孩子孰对孰错。
比如弟弟给妈妈哭着说姐姐打了自己。
但是姐姐说自己在玩的时候弟弟先往自己身上甩了水,自己是为了教育他才拍了他的手。
弟弟哭着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必须要再打姐姐一下。
同事一边拒绝弟弟的要求,一边判定姐姐刚开始确实误会了弟弟,要向弟弟道歉。
自以为公平的评判却遭到了两个孩子哭闹拒绝,两个孩子都觉得妈妈不公平,明明是自己的受了委屈,为什么妈妈却向着另一个孩子说话。
看着被两个孩子缠着脱不了身的同事,就知道她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评理”的坑。
评理时,你追求公平,但是在两个孩子看来,却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如果再遇上有的家长确实存在偏心的念头,那么事情就会更糟。
所以,在你评理的时候,到最后往往孩子们不再是纠结于谁对谁错,而是成人在评理的时候,更偏向谁一点。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比家务事更难断的,却是二胎之间的事。
当其中一个孩子来给我们来告状,我们或者为了不让矛盾激化,或者因为不胜其烦去了解发生了什么,去评理,虽然我们的本意是公平评判,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受委屈,但有时候往往我们不仅不能断公平两个人孰是孰非,还会给两个孩子造成妈妈更爱他,妈妈不爱我的错觉。
在如果有的家长真的偏心其中一个,那么不被偏爱的就会心生怨怼,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容易产生自卑、怯懦、偏执等情绪。
而被偏爱的则有恃无恐,会变本加厉,往往会养成爱告状、爱占便宜等习惯。
2
记得小时候,虽然我和弟弟差六岁,但是还是会发生矛盾。有时候他弄坏了我的作业,有时候我吃了仅剩一块饼干。
事情不大,但是每次他都会哭,会闹,会打我,我也会烦躁地揍他。
只要听到他哭闹的声音,妈妈就会立刻过来,关心他怎么了。每次都是问他,然后弟弟开始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是我一张嘴辩解,妈妈就会说一句:“你是姐姐,你大了,他还小,你要让着他。”
“凭什么!?”试想,正在气头上还是小孩子的我,怎么可能去像成人一样,站在一个懂事的、道德感极强的角度去要求自己呢?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知道了,妈妈更爱弟弟,不爱我。
因了这个念头的存在,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是牵扯到我和弟弟,我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觉得父母都是偏爱他。
这个念头潜伏在我的心里,渐渐成了执念,直到现在。
所以每次发生矛盾,弟弟同样哭闹,妈妈还是会评理,但是我不再辩解,而是用摔门而出、离家出走等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物竞天择,孩子争取爸爸妈妈的关注是很自然的,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家长介入孩子矛盾,自以为公平地评理,可是因为自己的介入,激化了矛盾。
同样,家长也觉得自己委屈,自己都是为了两个孩子好,结果孩子都不听自己的,真是失败。
评理,往往是个坑,是个家长只要陷进去,就会“三败俱伤”的坑。
家长在说出“他小你要让着他”的时候,往往不会觉得自己偏心,而是觉得作为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般见识就是不对的,引导大的让着小的怎么算是偏心呢,自己只是在引导他爱护弟弟妹妹罢了。
看似恰当的做法,实际上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3
不去评理,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会不会激化,会不会影响孩子们之间的感情?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家长不去介入,往往孩子们转脸就好了,立刻又玩到了一块。
反而家长介入了,孩子为了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为了面子,一定要争个输赢,冲突反而更激烈了。
在整个输赢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手足,就多了一些勾心斗角。而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放大,影响整个家庭成员的相处。
你给孩子说“他骂你不对,但你也不应该动手”或者“就算只剩下一个苹果,你也应该分开”等等,你自以为在利用孩子发生矛盾的档口教育孩子。
但实际上,在你作出评判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你引导,会用记住你说的这些“道理”,然后用这些条条框框去观察对方,看他是不是会触犯。
当他发觉对方犯了这些的时候,会立即把你拉来做裁判:你不是说不能这样做吗,你看,他做了,你快骂他!
然后自己的旁边幸灾乐祸。
长此以往,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和思维方式就会固化,他盯着他找问题,他盼着他被批评。
也有的家长认为,这样对孩子好,孩子长大了机灵。
但是小的时候看似没什么问题,孩子长大以后,这种处理问题的模式会一直存在自己的手足之间,你多拿了点,我多养老几个月,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产生。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是必然的,怎么处理矛盾,其实就是在教育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处事、如何相处。
自己去处理矛盾,学会怎么在矛盾中平衡利益、怎么与冲突中的人沟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情商。
4
在矛盾发生的时候,作为爸爸妈妈,只要确保孩子不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在旁边引导孩子自己去处理就好,不要作为正义的化身随意评判。
不然不仅不会化解矛盾,还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处理方式不当,让本来没有什么的矛盾,成为两个孩子关系之间的裂痕。
营造一个团结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们抱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
比如两个孩子吵闹,不要只去批评制止那个声音大的,而是去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
“你们两个吵到我了,你们能不能去客厅里玩!”“蛋糕是你们自己分错的,你们俩想想怎么办吧!”
将两个孩子当作整体来对待,营造这种他们是一个整体的氛围。让孩子自己去商量怎么解决矛盾,让他们自己知道,矛盾是两个人的事情,需要两个人自己解决。
弱化孩子对矛盾的关注。
儿子的绘画老师曾经讲过自己处理两个孩子矛盾的例子。
两兄弟因为一个新玩具的归属闹得不可开交,非要爸爸说该谁玩玩具。他们的爸爸没有接孩子的茬,而是拿着新玩具说,这个在水里玩应该很好玩,要不我们一起试试。
两个孩子正哭闹,听到爸爸说的,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爸爸在带着他们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控制两个孩子都能玩到新玩具,矛盾自然化解了。
教育要润物无声,随书入脑。
礼让小的,敬重大的,这些道理不能不教,但是怎么教呢?答案就是避开矛盾,要在平时下功夫。
准备要老二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儿子看一些二胎的绘本,《妈妈的魔法肚子》、《小鸡球球当哥哥了》、《我讨厌吃奶》,让他知道什么是弟弟妹妹,对弟弟妹妹充满期待,让孩子觉得和弟弟妹妹相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做好心理建设,有所准备,才不会因为老二的到来引发心理问题。小的长大以后也会学着书中的内容,学会怎么与哥哥姐姐相亲相爱。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育儿
-
-
- “评理”是二胎家庭里最大的坑,这样做比“你大要让着小的”管用百倍
-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作者:沐丹青 1 同事家两个孩子仅相差一岁多,她说自己每天最累的就是给两个孩子“评理”。姐姐多吃了一个草莓,弟弟多看了一会平板。打架的时候弟弟先动了...
- 儿童心理课堂
-
-
-
- 那个故意制造麻烦的孩子,在等待你的爱
- 来源 | 徐慢慢心理话(ID:xumanman-kjxl) 最后 在咨询室里,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有的孩子已经表现出,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状了,可当我向他们的爸妈了解情况时,却得到这样的回答:“他平时是会把自己关在房间...
- 医知袋鼠
-
-
-
- 看着看着就哭了,从“没出息”到“命好”,这位妈妈值得!
- 作者|水色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前两天一位粉丝留言,我被这位妈妈的坚强感动。也一定要告诉所有的粉丝:不努力,只能一直在现状中痛苦;努力+坚强,一定可以走出阴霾。她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长大,妈妈骂她没出...
- 超级育儿师
-
-
-
- 7岁男孩柔道课被摔成脑死亡,这些运动兴趣班的“坑”,家长一定要长个心眼!
- 前些天,央视CCTV-4报道了这样一则让人心痛的新闻: 台湾省台中市一个7岁男童学柔道时被摔成脑死亡。视频中,这个7岁的小男孩正在练习侧摔和过肩摔,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与他对练。 训练过程中,这名7岁的小男...
- 父母堂
-
-
-
- “生孩子不痛,怎么能当好妈?”分娩方式,究竟谁说了算?
- 我的好友Jojo医生出版了她的新书《Jojo医生陪你科学怀孕》。这本书为中国准妈妈量身定制,筛选2000+准妈妈们最关心的高频问题,从备孕、孕期、产后,精选66条孕期实用宝典,让准妈妈们轻松度过孕期。快来一起看...
- 付虹大夫
-
-
-
- 伏天月子可咋做?这些“底线”要守住,轻松度过不遭罪
- 转眼,冬去春来,很快,夏又天不觉来到我们的身边。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夏天是美好的,充满阳光和喜悦的,但对于每一个月子里的宝妈们却是不小的考验。尤其是伏天,月子妈妈们不动都出汗,加上身体虚,又要防风...
- 杏妈说育儿
-
-
-
- 12岁女儿早恋,妈妈写了一封信戳中天下父母心声,养女儿的一定要看看!
- 中小学家长慧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关注点击进入→在线教育,为孩子找一个优秀的辅导教师来源:画啦啦少儿美术(ID:hualala61)亲爱的女儿:宝贝,你知道吗?妈妈每天最怕看到一条又条的负新闻。去年,南昌红谷滩发...
- 中小学家长慧
-
-
-
- 除了按时产检,宝妈还需具备这些自我监护技能
- 在孕期学习一些简单的家庭监护方法,一旦发生异常就能及时发现。掌握一些自测方法,也可以留下更为完整的孕期记录,既有意义又有趣味。01体重体重包括自身体重、胎宝宝、胎盘和羊水的重量。一般情况下:孕1-12周...
- 乌鲁木齐市凤凰妇产医院
-
-
-
- 13年8次怀孕,她却未能留住一个孩子|“胎停妈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 作者:付洋 来源:欧麦妈妈(ID:oumaimon)点击上方观看精彩视频她拥有5家公司,资产数千万元、开名车、住豪宅,和丈夫非常恩爱,却没有一天开心过; 她结婚十几年,历经辞职、离婚,最后却成为没有丈夫、没有...
- 婚姻与家庭杂志
-
-
-
- 孩子夏天可以睡竹凉席吗?
- 相关阅读: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能给孩子喝吗?孩子可以不穿袜子光脚玩吗?
- drpei
-
-
-
- 儿童节快到了,千万别上这些网红玩具的当!
- 六一儿童节就快到了,专属于孩子们的节日自然少不了“吃喝玩乐”,花样百出的玩具以其绚丽的色彩、新奇的功能、有趣的玩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不过身为家长,一定要替孩子把好安全关,千万别上那些网红玩具的当!...
- 大专家
-
-
-
- 一文读懂“中医五行”!一起帮它们找妈妈
- 转发给身边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中医绘本 有奖互动 天天学知识也很辛苦吧我送你“葱白淡豆豉”可好?点亮文末右下角【在看】每超过40个就在评论区抽1位幸运宝妈活动时间:5月24日17:00结束
- 儿康堂育儿
-
-
-
- 分床睡理念,毁娃不倦,你是宝妈请保持清醒
-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育儿专家开始宣传让孩子尽早分床睡的理念。于是各位宝妈变得焦虑不已,我们孩子都已经七岁了还是不能顺利分床,我们可怎么办?其实,这里要奉劝我们的宝妈们,别为这些不实的言论所...
- 杏妈说育儿
-
-
-
- 你这4种溺爱的方式并不是爱宝宝,是在害宝宝
- 关爱宝宝的你,还需要看看这几篇:1、孩子流鼻血捏这部位比仰头更有效,这2件事千万别做2、忍不住就吼孩子,孩子越吼越不听话,知道真相后你还敢吼吗?3、春夏季,宝宝皮肤如何护理?手把手教你避开过敏4、这些...
- 儿科医生鱼小南
-
-
-
- 什么是家庭教育?父母觉醒助力家庭幸福起航!
- 每一个幸福快乐的妈妈都在“母亲大学”找到了力量家庭教育是一份事业,是影响父母与孩子关系成长的一种模式,当在场的父母走进《父母觉醒》的场域中不断学习,正是觉察改变的开始。通过两天时间的学习,郝老师一...
- 母亲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