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疯、轻生、抑郁,《小舍得》3个孩子的大结局,戳破中国家庭教育竞赛的假象
- 来源:一点阅
点上方【一点阅】→点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爱是春风拂面。
全文共 4232 字,阅读时间大约 7 分钟
作者:我是王耳朵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霸榜半个月热搜的《小舍得》,持续不断地轰击着观众的神经防线。
被学区房支配,被秘密辅导班裹挟,被名次和成绩驱使,几乎每一场戏都戳在了中国家长的焦虑点上。
三组聚焦小升初的家庭,初始风格迥异,却又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融合,产生新的矛盾走向。
大起大落之后,故事接近结局,而此时那三个皆被负面情绪缠身的孩子,辛辣地指出了千万中国家庭的三重困境。
01疯狂“鸡”出来的娃娃疯了
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是“鸡娃”派的代表。
那一张长在儿子身上的嘴、上升到顶点的焦虑感和无处不在的攀比心,汇总到一起就是扑面而来的窒息。
作为小三的女儿,生父酗酒去世,田雨岚在继父的资助下堪堪考上三本。原生家庭的匮乏让她在婆家直不起腰板,她羡慕南俪毫不费力的优雅和体面,进而逐渐偏执:
动用一切资源,让儿子子悠考高分、上名校,成为人上人,才能凸显自己作为母亲的成功。
南家家宴,大人孩子围坐在一起聊天。
她见缝插针,让子悠用英文介绍水果,一脸得意地期待儿子能给她长脸。
她全副武装,试图拿儿子的成绩压住南俪的女儿,炫耀似的怂恿儿子背小数点后2000位的圆周率,不甘示弱地向姐妹开炮:
“我们子悠,就知道学习,上学期期末拿了个第一名,随堂测试次次第一……前段时间还有家长跟我说,子悠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子悠不负她望,捧回一堆奖杯,但偶然一次成绩的失误再次拧紧了田雨岚的发条。
新家规开始实施:“每天早起半小时,晚睡半小时,一天多加两套卷子”。
颜子悠喜欢研究小昆虫,梦想是成为“生物学家”。
但在田雨岚眼里,儿子的热爱,不过是一些“恶心兮兮的东西”。
出发点好,但努力方向不对,爱开始变质。
校园活动“请你夸夸我”的演讲上,子悠哭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
你每次看到我没有读书写作业你就难受,你看到我闲一小会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
这番话不仅没触及到田雨岚的真心,反而加重了田雨岚“孩子不逼不成器”的信念。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逼迫和重压之下,子悠“疯”了,他出现了幻听和幻视。
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没办法让妈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子悠分裂出了一个玩伴“大龙”。
大龙穿着他最喜欢的C罗尤文图斯7号球衣,抱着他最喜欢的玩具,总在他焦虑不安的时候出现陪伴他,他把大龙当作精神依靠。
在考场上,子悠紧张到彻底精神错乱。
他趁老师不备撕掉考卷,掀翻桌子,癫狂地疯笑着冲出了考场……
像田雨岚一样的“鸡娃派”,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戏剧是夸张的,底色是真实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起跑线上赢过同龄人,一味的施压,却唯独忘了,抢跑是有代价的。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就是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有的成长节奏。
孩子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也不是将自己失意人生扭转乾坤的关键。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不被看见自我的孩子,早晚会精神死亡。
02逃避式的“佛系”
被大环境逼成变本加厉
和蒋欣截然相反的南俪,任职某家居品牌营销总监,年薪80万。老公是某个设计院的领导,年薪200万。
夫妻俩是标准的城市新贵,对女儿欢欢的教育一贯佛系,奉行“快乐的素质教育”。
五年级之前,欢欢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辅导班。
“没指着她成名成家,只要她喜欢就好。”
欢欢在歌唱比赛拿了一等奖,又担任全校的主持人,在某些时候,确实金光闪闪。
美中不足的,还是成绩。
一次考试,欢欢在经过了父亲考前冲刺培训后,只考了70分,等级评价是C。
一个班级总共31人,班上有28个B及B以上,欢欢沦为倒数,还被同学嘲笑是“考倒数的副班长”,失去了竞选班干部的资格。
欢欢不乐意了,南俪不淡定了,全家出动求爹爹告奶奶换来奥数班的加持,欢欢依旧排名靠后。
眼看着自家女儿被甩得越来越远,事业女强人型的南俪愤愤不平,逐渐扭曲:
“我不能再接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了。”
心态失衡的南俪逐渐“岚”化。
她拽着田雨岚请回了被学校开除的钟老师给孩子开小课,连上幼儿园的儿子超超也不能幸免,生拉硬拽强迫他坐在一旁听奥数。
成绩差的欢欢在她眼里逐渐样样都落后,往日的表扬如今都变成了数落。
老师打击她脑子不灵光,妈妈贬低她是败笔,爸爸斥责她不用功,还一口气给她报了5门补习班。
原本活泼开朗的欢欢逐渐患上了焦虑症,敏感又自卑。在周记里指责妈妈眼里只有分数,还被当场读出来。
原著里,饱受折磨的欢欢和父母的关系降到冰点,又发现自己发烧,疑似感染新冠,留下一封遗书后离家出走。
另一段剧情里,自觉没有退路的她不堪压力,学着电视里看到的站上了学校天台想要跳楼,哭着质问南俪:
“你是爱我还是只爱学习好的我?”
轰轰烈烈的家庭教育改革中,“家”带给孩子的情感支持,逐渐被大人遗忘。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优秀,在竞争里胜出。
可是比别人好,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吗?
赢得了一个人,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除去排在第一位的人,剩下的那些孩子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了吗?
《小舍得》海报上有句话,若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别把爱遗落在起跑线上。
什么是起跑线?而你又给孩子选了怎样的赛道,设置了什么样的终点。
03底层天才少女自卑抑郁中途出局
米桃和她的父母,一开始是三组家庭里最被看好的一组。
从乡下老家走进大城市,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是这急赤白脸的城市里,最温暖的存在。
米桃聪明,智商140,子悠和欢欢拼了全力都拿不到的分数,米桃轻松拿到满分。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了女儿,一个在卖水果之余起早贪黑送外卖,一个到处打零工,用力撑起孩子的未来。
他们把心血浇筑在女儿身上,也期望女儿能够为他们带来跨越阶层的曙光。
“城里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咱这跳农门,成为城里人,可就指靠你了,”
知道爸妈挣钱不容易的米桃,令人心疼的懂事。
从老家背过来的书包,破了烂了缝了又缝,没有怨言接着用;
想去金牌奥数班,看着爸妈为钱发愁,她咬着牙改口:
“我可以不上的,我自己努力,总会赶上来的。”
欢欢送她漂亮的公主裙子,她第一反应不是好看,而是:
“这个颜色不耐脏,今年穿大小刚好的话,明年就不能穿了”。
去到了欢欢家里,她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只有白雪公主,别人家的厨房就大过自己的家,父母劳累一周的工钱,只够欢欢一个人吃一顿饭。
出生带来的差异,让12岁的女孩第一次感受了庞大的自卑感,见过光明的她开始抵触黑暗。米桃的崩溃,静悄悄。
为了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沉默、自闭,远离欢欢,笑容不再。妈妈开导她要学习欢欢的开朗、大方,爸爸骂她是个闷葫芦,上不得台面。
无法为自己辩解的米桃只能无声地流泪,唯一的发泄方式,是在公厕旁边跳绳。
后来剧情愈演愈烈,矛盾不断升级,被父母不断贬低的米桃终于爆发。
“为什么就我要永远懂事,为什么你们就欠人家那么多人情,为什么你们就这么没用。”
痛苦的内心挣扎,米桃无力承受,心里一直紧绷着的弦终于断了。
原著里,米桃患上了严重的学习障碍,连文章都没办法读下来,成绩大大退步。
父母不关心她的心理变化,只是大骂米桃不够努力,要求她下次考试必须取得好成绩。
可是生了病的米桃,脑子里循环的都是高价的培训费和补习费,看不见书本上的内容,最后只能休学,被父亲带回老家陪妻子种茶。
04
一组城市中产,一组富裕新贵,一组农村进城的底层家庭。
三种家庭,写实了三种困境。
可是,不管是“鸡娃”,还是“素质教育”,那都是有钱人的游戏。
我想起20多年前的自己。
生长在老山,父母世代为农,初中三年没吃过蔬菜,15岁才知道有6层高的大楼,在自卑中度过高中和大学。
我深知家庭教育、学校生活、社会阶层会让一个人,由内而外做出怎样的改变,经历怎样的“舍”与“得”。
一味地去念紧箍咒,没有哪个孩子能逃得过脑死亡。
出人头地的渴望和教育内卷的冲突下,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划分学校门槛的成绩,二者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
人的成长,原生家庭,自我的发展,接触的环境,每一样都涵盖着不确定性,些微的变化就能触发新的轨迹。
剧里反映到剧外的那些思考,才是这部剧带给我们的意义。
故事最终的结局,子悠和欢欢虽然状况百出,但殷实的家境,让他们拥有另外的出路。只有米桃,在这场竞赛里,中途出局。
悲剧在穷人身上叫悲剧,在富人身上,只是“此路不通,请另辟蹊径”。
在教育子女上,我们都只有一次机会。
在这个习惯性焦虑的社会中,我们很难不被大环境牵着鼻子走。
可“舍”和“得”从来都是两难,没人可以一刀切,极端的选择必定会造就极端的孩子。
《小舍得》中,南俪的老公带着两个孩子逃走,给深陷在“鸡娃”漩涡里的她,留下一封书信。
“每一个人都该有自由的灵魂,个性,无畏,生命的想象,还有野性,所以无法忍受这样的补课、筛选和焦虑。
舍不得这样被掠夺、消磨、损耗的童年,舍不得,因为他们还小。
他们该有这一生最初的轻快。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得,被舍的又是什么?
如果舍才是上升的通道,那么它得到的又是怎样一代未来的接班人?
逐利者最会变现家长的焦虑,我们嘴里的别人,是我们自己。
不是小孩需要补课,是你大人才最应该好好地给补补了。”
这封书信,也是为人父母该去琢磨的道理。
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爱是春风拂面。
抚养孩子的真相,不是加大给予的分量,而是去提升教育的层次。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大富大贵功成名就,可是很遗憾,几乎90%的人,还是落入了平凡。
孩子读书后,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
这是不对的。
孩子本是多维,为何我们要把评价仅局限在“成绩”这一维?
家庭教育无法一概而论,唯一确定的是,深陷“内卷”的我们,是时候给孩子,也给自己松松绑了。
帮助孩子拥有立足一生的内驱力,比什么都强。
近期热文1.张国立的“两次出轨”,对比一下真是耐人寻味……
2.郑爽事件再升级:1.6亿片酬,粉丝还在心疼她?
3.3天百万,当街焚尸:看了张文宏对印度疫情的4点解读,我才明白中国2字的重量
- END -
作者:我是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xsha369),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一点阅经授权发布,转载授权请联系作者一点阅每天读一点好文章
▼优质好物推荐,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
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爱是春风拂面。
全文共 4232 字,阅读时间大约 7 分钟
作者:我是王耳朵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霸榜半个月热搜的《小舍得》,持续不断地轰击着观众的神经防线。
被学区房支配,被秘密辅导班裹挟,被名次和成绩驱使,几乎每一场戏都戳在了中国家长的焦虑点上。
三组聚焦小升初的家庭,初始风格迥异,却又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融合,产生新的矛盾走向。
大起大落之后,故事接近结局,而此时那三个皆被负面情绪缠身的孩子,辛辣地指出了千万中国家庭的三重困境。
01疯狂“鸡”出来的娃娃疯了
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是“鸡娃”派的代表。
那一张长在儿子身上的嘴、上升到顶点的焦虑感和无处不在的攀比心,汇总到一起就是扑面而来的窒息。
作为小三的女儿,生父酗酒去世,田雨岚在继父的资助下堪堪考上三本。原生家庭的匮乏让她在婆家直不起腰板,她羡慕南俪毫不费力的优雅和体面,进而逐渐偏执:
动用一切资源,让儿子子悠考高分、上名校,成为人上人,才能凸显自己作为母亲的成功。
南家家宴,大人孩子围坐在一起聊天。
她见缝插针,让子悠用英文介绍水果,一脸得意地期待儿子能给她长脸。
她全副武装,试图拿儿子的成绩压住南俪的女儿,炫耀似的怂恿儿子背小数点后2000位的圆周率,不甘示弱地向姐妹开炮:
“我们子悠,就知道学习,上学期期末拿了个第一名,随堂测试次次第一……前段时间还有家长跟我说,子悠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子悠不负她望,捧回一堆奖杯,但偶然一次成绩的失误再次拧紧了田雨岚的发条。
新家规开始实施:“每天早起半小时,晚睡半小时,一天多加两套卷子”。
颜子悠喜欢研究小昆虫,梦想是成为“生物学家”。
但在田雨岚眼里,儿子的热爱,不过是一些“恶心兮兮的东西”。
出发点好,但努力方向不对,爱开始变质。
校园活动“请你夸夸我”的演讲上,子悠哭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
你每次看到我没有读书写作业你就难受,你看到我闲一小会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
这番话不仅没触及到田雨岚的真心,反而加重了田雨岚“孩子不逼不成器”的信念。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逼迫和重压之下,子悠“疯”了,他出现了幻听和幻视。
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没办法让妈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子悠分裂出了一个玩伴“大龙”。
大龙穿着他最喜欢的C罗尤文图斯7号球衣,抱着他最喜欢的玩具,总在他焦虑不安的时候出现陪伴他,他把大龙当作精神依靠。
在考场上,子悠紧张到彻底精神错乱。
他趁老师不备撕掉考卷,掀翻桌子,癫狂地疯笑着冲出了考场……
像田雨岚一样的“鸡娃派”,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戏剧是夸张的,底色是真实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起跑线上赢过同龄人,一味的施压,却唯独忘了,抢跑是有代价的。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就是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有的成长节奏。
孩子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也不是将自己失意人生扭转乾坤的关键。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不被看见自我的孩子,早晚会精神死亡。
02逃避式的“佛系”
被大环境逼成变本加厉
和蒋欣截然相反的南俪,任职某家居品牌营销总监,年薪80万。老公是某个设计院的领导,年薪200万。
夫妻俩是标准的城市新贵,对女儿欢欢的教育一贯佛系,奉行“快乐的素质教育”。
五年级之前,欢欢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辅导班。
“没指着她成名成家,只要她喜欢就好。”
欢欢在歌唱比赛拿了一等奖,又担任全校的主持人,在某些时候,确实金光闪闪。
美中不足的,还是成绩。
一次考试,欢欢在经过了父亲考前冲刺培训后,只考了70分,等级评价是C。
一个班级总共31人,班上有28个B及B以上,欢欢沦为倒数,还被同学嘲笑是“考倒数的副班长”,失去了竞选班干部的资格。
欢欢不乐意了,南俪不淡定了,全家出动求爹爹告奶奶换来奥数班的加持,欢欢依旧排名靠后。
眼看着自家女儿被甩得越来越远,事业女强人型的南俪愤愤不平,逐渐扭曲:
“我不能再接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了。”
心态失衡的南俪逐渐“岚”化。
她拽着田雨岚请回了被学校开除的钟老师给孩子开小课,连上幼儿园的儿子超超也不能幸免,生拉硬拽强迫他坐在一旁听奥数。
成绩差的欢欢在她眼里逐渐样样都落后,往日的表扬如今都变成了数落。
老师打击她脑子不灵光,妈妈贬低她是败笔,爸爸斥责她不用功,还一口气给她报了5门补习班。
原本活泼开朗的欢欢逐渐患上了焦虑症,敏感又自卑。在周记里指责妈妈眼里只有分数,还被当场读出来。
原著里,饱受折磨的欢欢和父母的关系降到冰点,又发现自己发烧,疑似感染新冠,留下一封遗书后离家出走。
另一段剧情里,自觉没有退路的她不堪压力,学着电视里看到的站上了学校天台想要跳楼,哭着质问南俪:
“你是爱我还是只爱学习好的我?”
轰轰烈烈的家庭教育改革中,“家”带给孩子的情感支持,逐渐被大人遗忘。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优秀,在竞争里胜出。
可是比别人好,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吗?
赢得了一个人,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除去排在第一位的人,剩下的那些孩子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了吗?
《小舍得》海报上有句话,若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别把爱遗落在起跑线上。
什么是起跑线?而你又给孩子选了怎样的赛道,设置了什么样的终点。
03底层天才少女自卑抑郁中途出局
米桃和她的父母,一开始是三组家庭里最被看好的一组。
从乡下老家走进大城市,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是这急赤白脸的城市里,最温暖的存在。
米桃聪明,智商140,子悠和欢欢拼了全力都拿不到的分数,米桃轻松拿到满分。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了女儿,一个在卖水果之余起早贪黑送外卖,一个到处打零工,用力撑起孩子的未来。
他们把心血浇筑在女儿身上,也期望女儿能够为他们带来跨越阶层的曙光。
“城里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咱这跳农门,成为城里人,可就指靠你了,”
知道爸妈挣钱不容易的米桃,令人心疼的懂事。
从老家背过来的书包,破了烂了缝了又缝,没有怨言接着用;
想去金牌奥数班,看着爸妈为钱发愁,她咬着牙改口:
“我可以不上的,我自己努力,总会赶上来的。”
欢欢送她漂亮的公主裙子,她第一反应不是好看,而是:
“这个颜色不耐脏,今年穿大小刚好的话,明年就不能穿了”。
去到了欢欢家里,她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只有白雪公主,别人家的厨房就大过自己的家,父母劳累一周的工钱,只够欢欢一个人吃一顿饭。
出生带来的差异,让12岁的女孩第一次感受了庞大的自卑感,见过光明的她开始抵触黑暗。米桃的崩溃,静悄悄。
为了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沉默、自闭,远离欢欢,笑容不再。妈妈开导她要学习欢欢的开朗、大方,爸爸骂她是个闷葫芦,上不得台面。
无法为自己辩解的米桃只能无声地流泪,唯一的发泄方式,是在公厕旁边跳绳。
后来剧情愈演愈烈,矛盾不断升级,被父母不断贬低的米桃终于爆发。
“为什么就我要永远懂事,为什么你们就欠人家那么多人情,为什么你们就这么没用。”
痛苦的内心挣扎,米桃无力承受,心里一直紧绷着的弦终于断了。
原著里,米桃患上了严重的学习障碍,连文章都没办法读下来,成绩大大退步。
父母不关心她的心理变化,只是大骂米桃不够努力,要求她下次考试必须取得好成绩。
可是生了病的米桃,脑子里循环的都是高价的培训费和补习费,看不见书本上的内容,最后只能休学,被父亲带回老家陪妻子种茶。
04
一组城市中产,一组富裕新贵,一组农村进城的底层家庭。
三种家庭,写实了三种困境。
可是,不管是“鸡娃”,还是“素质教育”,那都是有钱人的游戏。
我想起20多年前的自己。
生长在老山,父母世代为农,初中三年没吃过蔬菜,15岁才知道有6层高的大楼,在自卑中度过高中和大学。
我深知家庭教育、学校生活、社会阶层会让一个人,由内而外做出怎样的改变,经历怎样的“舍”与“得”。
一味地去念紧箍咒,没有哪个孩子能逃得过脑死亡。
出人头地的渴望和教育内卷的冲突下,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划分学校门槛的成绩,二者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
人的成长,原生家庭,自我的发展,接触的环境,每一样都涵盖着不确定性,些微的变化就能触发新的轨迹。
剧里反映到剧外的那些思考,才是这部剧带给我们的意义。
故事最终的结局,子悠和欢欢虽然状况百出,但殷实的家境,让他们拥有另外的出路。只有米桃,在这场竞赛里,中途出局。
悲剧在穷人身上叫悲剧,在富人身上,只是“此路不通,请另辟蹊径”。
在教育子女上,我们都只有一次机会。
在这个习惯性焦虑的社会中,我们很难不被大环境牵着鼻子走。
可“舍”和“得”从来都是两难,没人可以一刀切,极端的选择必定会造就极端的孩子。
《小舍得》中,南俪的老公带着两个孩子逃走,给深陷在“鸡娃”漩涡里的她,留下一封书信。
“每一个人都该有自由的灵魂,个性,无畏,生命的想象,还有野性,所以无法忍受这样的补课、筛选和焦虑。
舍不得这样被掠夺、消磨、损耗的童年,舍不得,因为他们还小。
他们该有这一生最初的轻快。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得,被舍的又是什么?
如果舍才是上升的通道,那么它得到的又是怎样一代未来的接班人?
逐利者最会变现家长的焦虑,我们嘴里的别人,是我们自己。
不是小孩需要补课,是你大人才最应该好好地给补补了。”
这封书信,也是为人父母该去琢磨的道理。
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爱是春风拂面。
抚养孩子的真相,不是加大给予的分量,而是去提升教育的层次。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大富大贵功成名就,可是很遗憾,几乎90%的人,还是落入了平凡。
孩子读书后,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
这是不对的。
孩子本是多维,为何我们要把评价仅局限在“成绩”这一维?
家庭教育无法一概而论,唯一确定的是,深陷“内卷”的我们,是时候给孩子,也给自己松松绑了。
帮助孩子拥有立足一生的内驱力,比什么都强。
2.郑爽事件再升级:1.6亿片酬,粉丝还在心疼她?
3.3天百万,当街焚尸:看了张文宏对印度疫情的4点解读,我才明白中国2字的重量
- END -
作者:我是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xsha369),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一点阅经授权发布,转载授权请联系作者一点阅每天读一点好文章
▼优质好物推荐,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
育儿
-
-
- 怀孕后发现卵巢长了囊肿是怎么回事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生殖专家李媛,作者:张英兰TRAVEL妊娠期合并附件囊肿的发生率为0.2-2%,病理类型较多。部分卵巢囊肿在孕前可导致不孕症,临床上发现很多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患者多为在受孕之前就出现了囊肿...
- 付虹大夫
-
-
-
- 婆婆假意带娃,整天在儿子面前邀功,气得儿媳直接破口大骂
- 二胎时代过去又迎三胎新热潮,可转身看看身边的家庭,对这个看似好消息的事件却毫无感觉。有人说现在年轻人都自私,为了享受夫妻二人生活不愿生娃,也有人表示现在生娃养娃成本有多高,生孩子可不是儿戏,尤其是...
- 杏妈说育儿
-
-
-
- 为什么男生总找不对地方?!
- 来源丨少女兔(ID:iiilass)让女生兴奋真的很简单但为什么男生总找不对地方?其实女生的兴奋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想让女生兴奋男生们记住这几个地方就行……· The End ·愿每一个看到文章...
- 娇娇妈
-
-
-
- 孩子停止长高前有征兆,家长学会辨别,才能亡羊补牢
- 文|秘籍君春天是长高季,这个很多家长都知道。为了孩子长高,家长们也是不遗余力。可是家长们知不知道,在你为孩子的长高而绞尽脑汁时,有些孩子其实已经悄悄停止长高却没有被你发觉?我带女儿去医院看牙时,发...
- 育儿须知
-
-
-
- 《小舍得》刷屏,蒋欣却因“鸡娃”被惨骂:父母这样爱孩子,才是他一辈子的幸福!
-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本期主播丨一朵花“今天,您鸡娃了吗?”成为父母后,很多人见面的寒暄方式都变了。除了问候孩子的成绩,就是问候家长是如何辅导孩子成绩……这其实是一种教育焦虑的内卷,看身边的家长都在鸡...
- 张德芬空间
-
-
-
- 6岁儿子清空爸爸7万购物车,商家:东西可以退,你家孩子退不了!
- 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孩子爱玩电子游戏或者是手机之类的,很多家长会担忧孩子的成长路上被电子产品带跑偏。但是最近张先生家里的这个例子给了很多人一个警钟,有时候孩子会不会跑偏不知道,家长的钱包也很有可能受...
- 中小学家长手册
-
-
-
-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父母
- 每一个幸福快乐的妈妈都在“母亲大学”找到了力量很多妈妈抱怨,孩子越长越大,跟家人说话却越来越少。有时候大人问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行、挺好的”,就再也没了下文。孩子表面上看起...
- 母亲大学
-
-
-
- 到底有没有抗麻药体质,让人毛骨悚然的生剖真的是“无药手术”吗?
- 前几天,网上一个视频引起了很多孕产妇的关注,视频里展示,某位产妇因为属于抗麻药体质,剖宫产时,疼得死去活来。丈夫在产房外边也是泪流满面 在这里,先为这位伟大母亲点赞,也希望更多的丈夫理解妻子,关...
- 小红姐产房故事
-
-
-
- 职场妈妈生存图鉴,这综艺告诉你什么叫人间真实!
- 最近跟闺蜜聊天,被她安利了档职场观察类综艺《上班啦!妈妈》。本来只是无聊点开看看,没想到,扎心了。因为里面妈妈们上班的遭遇,都太人间真实了!在第一集,它就把wuli上班的老母亲们的很多窘况都赤裸裸地展...
- 深夜娱乐八卦
-
-
-
- [福利]凤凰五月献礼母爱!多学科送好礼超有料!
- 五月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因为在五月“May I love you”这句话除了翻译“我可以爱你吗”还有另一种说法“五月,我爱你”五一劳动节,母亲节,520告白日诸多节日助攻你对至亲、爱人、挚友表达爱意温情五月天,感恩母...
- 乌鲁木齐市凤凰妇产医院
-
-
-
- 能给孩子吃零食吗?可以,但需注意这4点,不让娃“上瘾”
- 宝宝吃零食有讲究。宝宝肠胃小,容纳的食物少,消化的速度也就快了。对消化速度比较快的宝宝来说,吃些零食有好处的,只是要掌握吃的方法:少吃甜食:甜食含有大量糖分,不利于宝宝味觉发育。而且还容易导致肥胖...
- 生了么
-
-
-
- 6岁男孩深夜发冷送医死亡,尸检真相令人震惊!家长这个习惯请一定要改掉..
-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那么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盛怒所造成的伤害,可能就猛于虎了。曾经看到一则既痛心又令人气愤的新闻:经医生诊断,送到医院时,这名男孩已无生命体征,后经抢救无效后死亡。案发后,...
- 幼儿园手工
-
-
-
- 8年花千万整成范冰冰,丈夫整成李晨:生娃才懂整容伤害亲子关系
- 自家孩子,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做父母的,会有什么感觉?"不是亲生的、抱错了……"这种怀疑,就会像猫爪一样,在心里挠。甚至,孩子做什么都感觉不舒服,有种厌恶感。心理学上,父母子女之间,除了看不见的...
- 医美扒
-
-
-
- 孩子进入“顶嘴”阶段,妈妈学会这几句话,孩子未来可期
- 好多家长一提到孩子叛逆就紧张焦虑,各种找人诉苦,却不知道,其实,这是每一个人心理发育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当孩子进入叛逆期时,说明我们的孩子开始有了绝对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追求独立,他们看起来很难...
- 杏妈说育儿
-
-
-
- 发疯、轻生、抑郁,《小舍得》3个孩子的大结局,戳破中国家庭教育竞赛的假象
- 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爱是春风拂面。全文共 4232 字,阅读时间大约 7 分钟作者:我是王耳朵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霸榜半个月热搜的《小舍得》,持续不断地轰击着观众的神经防线。被学区房支配,被...
- 一点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