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你遇到过没遵医嘱反而获益的患者吗?
-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很多人在求医过程中,都知道只有遵医嘱,才能治好疾病。临床上,这甚至已经成了金科玉律和“真理”。然而,笔者在不久前的门诊上,却遇到了一位没遵医嘱,反而受益的患者。
15年前,患者“婉拒”医生建议
这是一位61岁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006年因左侧面部麻木、疼痛,在笔者所在的门诊就诊。患者被诊断为海绵窦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大小约4厘米。
此位置的海绵状血管瘤和颈内动脉、眼球运动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因此,笔者当时建议其先行放疗,再定期复查。
这个方案也是当时医学界对该种疾病的治疗共识。
然而,患者却担心放疗使肿瘤缩小后,与其他神经组织会粘连得更加紧密,可能导致以后连手术都无法进行了。就这样,患者当时并没有听医生建议做放疗,而是选择了定期复查。
令人奇怪的是,自从患者彻底拿定主意后,面部麻木症状持续了几个月后反而消失了。
这期间,患者坚持定期复查。每一次复查均未发现肿瘤变大,也没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此后的15年间,患者的日常工作不受影响,在退休后还游玩了很多国家,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5年后,医生说“可以继续观察”
不久前,患者又突然感到左侧面部麻木,并再次找到笔者。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并未发现患者的肿瘤大小、体积与15年前有所变化。
尽管现在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鉴于患者面部麻木症状不重,肿瘤未有明显增大,笔者依然建议患者继续观察。
这位患者的求医经历让笔者陷入思考。15年前,患者“倔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从现在来看,患者的选择是正确的。
目前,国际上对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指南中有一条:对个别患者可以进行医学观察。
医学本质是实践科学,观念和技术不断发展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虽然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着,但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医学的“不完美”有一方面是体现在人们对某种疾病认识上的局限。
就像上述病例,在2006年的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医生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认知就是首选手术治疗,如果无法手术就要放疗。
但患者后来的经历告诉我们,血管瘤一直不生长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目前,这也成了神经外科界对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的共识之一。
医生和患者:别因个案否定医嘱的重要性
不过,还是要提醒医生同行和患者,别因某些个案,就轻易否定了遵医嘱的重要性。医学还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们的共识和经验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所以还是要遵医嘱,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
大咖说2021年4月9日,在第三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院士发表演讲。
他说,人体的复杂性与医疗技术的有限性,决定了医学的不确定性。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一般都只能提供一种概率。所谓成熟的医疗技术,也不过是正确的概率比较高而已,所以临床上没有打包票的事情。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文: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张宏伟编辑制作:夏海波审核:方彤
近期好文
技术关注中华医学科技奖│错𬌗畸形矫治,如果能简单一点,不好吗?
技术欧阳晨曦:国产人工血管从研发到推向市场,医学创新挺难的!
关注痛心!这位27岁青年医生最后一次救人……
热点为临床“基石”定规矩,指南注册将为医疗质量提升和规范诊疗助力
法律警醒!一次会诊引发的医疗事故……
研究新冠科技攻关背后,还有一批“特殊的朋友”在默默相助
健康报医生频道 《健康报》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国卫生行业报。健康报医生频道致力于反映医生诉求呼声,报道前沿医学资讯和适宜技术,为医院展示学科特色提供平台。 医生频道如同医生之家,当您有喜悦,有成就,亦或有苦水、困惑时,请到健康报医生频道来。 234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5年前,患者“婉拒”医生建议
这是一位61岁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006年因左侧面部麻木、疼痛,在笔者所在的门诊就诊。患者被诊断为海绵窦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大小约4厘米。
此位置的海绵状血管瘤和颈内动脉、眼球运动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因此,笔者当时建议其先行放疗,再定期复查。
这个方案也是当时医学界对该种疾病的治疗共识。
然而,患者却担心放疗使肿瘤缩小后,与其他神经组织会粘连得更加紧密,可能导致以后连手术都无法进行了。就这样,患者当时并没有听医生建议做放疗,而是选择了定期复查。
令人奇怪的是,自从患者彻底拿定主意后,面部麻木症状持续了几个月后反而消失了。
这期间,患者坚持定期复查。每一次复查均未发现肿瘤变大,也没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此后的15年间,患者的日常工作不受影响,在退休后还游玩了很多国家,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5年后,医生说“可以继续观察”
不久前,患者又突然感到左侧面部麻木,并再次找到笔者。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并未发现患者的肿瘤大小、体积与15年前有所变化。
尽管现在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鉴于患者面部麻木症状不重,肿瘤未有明显增大,笔者依然建议患者继续观察。
这位患者的求医经历让笔者陷入思考。15年前,患者“倔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从现在来看,患者的选择是正确的。
目前,国际上对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指南中有一条:对个别患者可以进行医学观察。
医学本质是实践科学,观念和技术不断发展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虽然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着,但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医学的“不完美”有一方面是体现在人们对某种疾病认识上的局限。
就像上述病例,在2006年的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医生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认知就是首选手术治疗,如果无法手术就要放疗。
但患者后来的经历告诉我们,血管瘤一直不生长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目前,这也成了神经外科界对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的共识之一。
医生和患者:别因个案否定医嘱的重要性
不过,还是要提醒医生同行和患者,别因某些个案,就轻易否定了遵医嘱的重要性。医学还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们的共识和经验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所以还是要遵医嘱,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
大咖说2021年4月9日,在第三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院士发表演讲。
他说,人体的复杂性与医疗技术的有限性,决定了医学的不确定性。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一般都只能提供一种概率。所谓成熟的医疗技术,也不过是正确的概率比较高而已,所以临床上没有打包票的事情。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文: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张宏伟编辑制作:夏海波审核:方彤
技术关注中华医学科技奖│错𬌗畸形矫治,如果能简单一点,不好吗?
技术欧阳晨曦:国产人工血管从研发到推向市场,医学创新挺难的!
关注痛心!这位27岁青年医生最后一次救人……
热点为临床“基石”定规矩,指南注册将为医疗质量提升和规范诊疗助力
法律警醒!一次会诊引发的医疗事故……
研究新冠科技攻关背后,还有一批“特殊的朋友”在默默相助
健康
-
-
- 关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这三点必须要清楚!
- 激素效果那么明显,能不能长期用? 吃激素副作用太大,受不了,能不能马上停药? 血小板太低,输血小板治疗是不是效果更快? 这个病能不能治好?中药效果如何?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下治疗血小板减少性...
- 中国血液病病友会
-
-
-
- [新冠疫苗]辟谣!这些谣言不可信
-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消息,截至2021年4月21日下午,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2亿剂次。随着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近期和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的谣言又跟着散布起来。“新冠病毒疫苗5月份要...
- 健康沙区
-
-
-
- 心悸心慌、气短自汗怎么办?
- 亲爱的朋友,当你突然不能控制地脸红、大脑充血、脑袋发懵、心跳加速、无法呼吸,全身有触电的感觉或者松软无力,还可能会出一点汗的时候,也许是因为那个让你心动的他 / 她正含情脉脉地望着你,不然就是你所处...
- 养生正道
-
-
-
- 睡觉姿式不对,你可能真的需要起来重睡!
- 会睡觉胜过吃补药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睡好子午觉,胜过吃补药”……睡觉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睡好觉的功效有哪些?哪种睡姿最有利?如何改善睡眠?今天,小编就带着这些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一起...
- 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
- 同是癌症,为什么有人能活 5 年?原来他们都做到了三件事
- 患癌之后很多觅友们都害怕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今天就生存期而言,我们来说说癌症患者如何带癌延年几十年?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肿瘤康复期。肿瘤康复期是指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治疗后,肿瘤被临床治愈了...
- 胃癌康复圈
-
-
-
- 很多人血糖不好竟是因为这个!不想血糖高,这份控糖食物表,每天吃饭前看看!
- 我国可以说是糖尿病的“重灾区”,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已达1.14亿!它被叫做“不死的癌症”,非但难以治愈,如果不注意调理,长期处在高血糖状态,会引发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
- 山东世医堂中医文化研究院
-
-
-
- 沈阳人,今晚早点回家!
- 昨天沈阳天气特别好!热乎乎的,感觉已经入夏!然而今天,就要下雨了!今明两天都是雨!下雨的重点其实是降温,最高气温19℃,照比昨日会有8℃左右的下滑,今天夜间还有降雨,最低气温10℃。建议大家早点儿回家...
- 沈阳网
-
-
-
- 女性下面这一尴尬的时刻,你也有吗?
- 在女性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夫妻间甜蜜一刻,突发“噗,噗”声,那一刻的尴尬,简直无以言表。“噗,噗”声来自哪里?声音来自阴道。由于阴道本就有气体,这些气体在某一个角度或者姿势下会短...
- 鑫途服务平台
-
-
-
- 年轻女子药物堕胎,出现乏力、麻木,迅速休克。医生:这个药害了很多人!
- 拓展阅读郁琦教授:打破绝经认识误区,激素治疗并不可怕接种HPV疫苗不能等,能约上哪个打哪个这个癌症几乎没有症状,20-30%和遗传有关最全面的阴道炎防治秘籍,你一定要看看!日本性教育短片刷屏:无数网友看到...
- 医者部落
-
-
-
- 临床常见的室性早搏,你会处理吗?|5 问 5 答
- 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通过24h或48h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高达40%~75%。多数室早的预后比较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室早都是良性的,有些危险度比较高,存在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哪些是“坏”的室早?哪些...
- 医脉通心内频道
-
-
-
- 中医专病专科,像尖刀利刃打开中医市场
-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武大圣 撰稿丨半夏上海泰坤堂在全国众多医馆中,一直比较特别,是全国最早的一批专科中医馆,并且早在2007年开馆至今,一直专注在专科专病领域。泰坤堂似乎从来不仅...
- 医馆界
-
-
-
- 医生,你遇到过没遵医嘱反而获益的患者吗?
- 很多人在求医过程中,都知道只有遵医嘱,才能治好疾病。临床上,这甚至已经成了金科玉律和“真理”。然而,笔者在不久前的门诊上,却遇到了一位没遵医嘱,反而受益的患者。15年前,患者“婉拒”医生建议这是一位...
- 健康报医生频道
-
-
-
- 关爱肺癌患者,人民好医生交流群邀您加入!
- 甄先生今年56岁,已经有很多年吸烟的习惯了,尽管知道吸烟有害身体,但始终戒不掉,最终也就放弃了。不过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所以老甄心理也是悬着一根弦,每年体检都格外注意胸部的检查,尤其近几年总有同...
- 人民网健康
-
-
-
- 当心!它们是引发肺癌的危险因素 日常做好这些事能保肺!
-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此次宣传周主题为“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 科学防癌”。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人民网推出全国肿瘤宣传防治周系列科普稿件。本期专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
- 人民网健康
-
-
-
- 西安一医务人员接种后仍感染,原因首度披露!为所有医护敲响警钟!
- 4月2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在线发布「西安一名医院检验员已接种两剂COVID-19疫苗后,仍被感染」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此医院检验员接种两剂COVID-19疫苗后感染,原因是其在发病前5天...
- 锐意医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