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你遇到过没遵医嘱反而获益的患者吗?
  •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很多人在求医过程中,都知道只有遵医嘱,才能治好疾病。临床上,这甚至已经成了金科玉律和“真理”。然而,笔者在不久前的门诊上,却遇到了一位没遵医嘱,反而受益的患者。
15年前,患者“婉拒”医生建议
这是一位61岁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006年因左侧面部麻木、疼痛,在笔者所在的门诊就诊。患者被诊断为海绵窦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大小约4厘米。
此位置的海绵状血管瘤和颈内动脉、眼球运动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因此,笔者当时建议其先行放疗,再定期复查。
这个方案也是当时医学界对该种疾病的治疗共识。
然而,患者却担心放疗使肿瘤缩小后,与其他神经组织会粘连得更加紧密,可能导致以后连手术都无法进行了。就这样,患者当时并没有听医生建议做放疗,而是选择了定期复查。
令人奇怪的是,自从患者彻底拿定主意后,面部麻木症状持续了几个月后反而消失了。

这期间,患者坚持定期复查。每一次复查均未发现肿瘤变大,也没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此后的15年间,患者的日常工作不受影响,在退休后还游玩了很多国家,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5年后,医生说“可以继续观察”
不久前,患者又突然感到左侧面部麻木,并再次找到笔者。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并未发现患者的肿瘤大小、体积与15年前有所变化。
尽管现在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鉴于患者面部麻木症状不重,肿瘤未有明显增大,笔者依然建议患者继续观察。

这位患者的求医经历让笔者陷入思考。15年前,患者“倔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从现在来看,患者的选择是正确的。
目前,国际上对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指南中有一条:对个别患者可以进行医学观察。
医学本质是实践科学,观念和技术不断发展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虽然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着,但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医学的“不完美”有一方面是体现在人们对某种疾病认识上的局限。
就像上述病例,在2006年的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医生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认知就是首选手术治疗,如果无法手术就要放疗。
但患者后来的经历告诉我们,血管瘤一直不生长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目前,这也成了神经外科界对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的共识之一。
医生和患者:别因个案否定医嘱的重要性
不过,还是要提醒医生同行和患者,别因某些个案,就轻易否定了遵医嘱的重要性。医学还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们的共识和经验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所以还是要遵医嘱,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
大咖说2021年4月9日,在第三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院士发表演讲。
他说,人体的复杂性与医疗技术的有限性,决定了医学的不确定性。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一般都只能提供一种概率。所谓成熟的医疗技术,也不过是正确的概率比较高而已,所以临床上没有打包票的事情。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文: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张宏伟编辑制作:夏海波审核:方彤
近期好文
技术关注中华医学科技奖│错𬌗畸形矫治,如果能简单一点,不好吗?
技术欧阳晨曦:国产人工血管从研发到推向市场,医学创新挺难的!
关注痛心!这位27岁青年医生最后一次救人……
热点为临床“基石”定规矩,指南注册将为医疗质量提升和规范诊疗助力
法律警醒!一次会诊引发的医疗事故……
研究新冠科技攻关背后,还有一批“特殊的朋友”在默默相助

健康报医生频道 《健康报》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国卫生行业报。健康报医生频道致力于反映医生诉求呼声,报道前沿医学资讯和适宜技术,为医院展示学科特色提供平台。 医生频道如同医生之家,当您有喜悦,有成就,亦或有苦水、困惑时,请到健康报医生频道来。 234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健康

<< 41 42 43 44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