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业务的SaaS转型,究竟难在哪?
- 来源:人称T客
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软件和信息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大,软件企业也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不过,传统企业软件受业务模式的限制,很快就会触及到增长的天花板。要超越行业增速,就必须进行业务转型。那么,要向哪里转呢?企业软件厂商不约而同地以“云”为转型目标。软件上市公司要想撑起高市值,没云业务是不行的。比如,市值千亿的用友网络在2020年财报中披露,其云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40%。虽然占比40%的云业务收入足够亮眼,说明云转型取得成功。不过,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并非所有云业务都能增加收入和提升公司价值。所谓云业务实际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沿用传统软件的许可模式,所不同的是把软件部署在云上;还有一种是所谓的订阅模式,也就是SaaS。虽然二者都有云概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业务。当然,云服务模式是整个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但它所利好的主要是云服务商,而不是传统软件厂商。也就是说,软件无论是部署在本地,还是部署在云上,只要销售的还是软件许可,对于软件企业增加收入就没有多大作用,因为生意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SaaS就不一样了。因为它不再是销售软件许可,而是一种订阅服务。又因为SaaS突破传统软件业务模式的限制,可以做到规模化复制的生意效率。所以其想象空间要比软件大得多,因为它是不同于软件的另外一个生意。所以,看一个软件企业云业务的成色,看订阅业务的收入占比就够了。其实这个道理软件企业也明白,真正制约软件向SaaS业务转型的,是软件企业难以克服的认知障碍,以及现有业务观念形成的拖累。本文结合近期参与的软件业务SaaS转型服务经验,总结了软件企业转型中常见的困惑和实际障碍。增长的本质:可复制性和规模化不同的产品观:系统与焦点业务系统越大越好?不同的生意:卖软件,还是卖服务?不同生意需要不同的干法软件与SaaS:互补还是互搏?01增长的本质软件企业的SaaS业务转型,完全是因追求收入增长而起。既然订阅服务有可能提升收入水平,那么把软件按照订阅模式收费不就OK了,为什么还要向SaaS转型?其实订阅模式只是SaaS的一个特点,靠订阅模式本身并不能带来任何增长。本质上,SaaS的增长源于其可复制性和规模化效应,它们是订阅模式的基础和增长的本质。理解可复制性,只需要理解个性化。传统企业软件的强项,也正是个性化开发能力。无论客户有多么复杂、刁钻的需求,甚至都不用考虑对错和合理性问题,都能通过个性化开发达成交易。而SaaS则完全不同,它是先于客户需求而存在的服务,因为共性化而具有复制能力。个性化与共性化看似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这是对个性化的一个误解;即存在一个不正确的假设:个性化需求就必须要做个性化的开发。实际上,绝大部分“个性化”的业务,通过业务框架和业务模型上的配置都可以实现。理解了SaaS的可复制性,规模化就不用多做解释了。它使软件的边际成本真正可以趋近于零,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空间巨大。02不同的产品观
对解决软件个性化问题的认知偏差,让软件企业很难跨过软件产品化这道坎。从企业软件的观点,好的产品或解决方案都是系统化的,覆盖的业务越全面越好。与这种系统化的产品观相反,SaaS的服务有效性,定位于企业的焦点业务,而系统和体系需要借助于SaaS的生态完成。这是软件厂商与SaaS厂商产品观的最大差异。不同的产品观,决定了个性化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对于一个系统来说,个性化问题一定大量存在,必须通过个性化开发才能解决。但具体到一个焦点业务,由于业务颗粒度的减小,使个性化差异也变小。比如说,合同生命周期管理(CLM)这个业务,如果从财务软件或供应链软件中拿出来单独做成SaaS;则无论对什么行业,其个性化需求将很少,或通过配置即可解决。对于SaaS产品观的认知缺陷,使软件企业很难做出好的SaaS。03系统越庞大越有价值?软件企业的产品观,会导致另一个认知误区:系统越庞大越有价值,比如现在企业软件还在奉行的Total Solution。如果时间倒回十几年,软件还是只有大企业才能拥有的资产;所以软件系统的确是越大越好,越全面越有价值。进入互联网时代,做生意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敏捷和多样化;软件的市场主体也不再是大企业,而是中小企业。复杂庞大、不可业务解耦、长期被绑定的软件系统,不但很难进入中小企业市场,给大企业带来的实际投资回报也受到了质疑。说到系统大小,有人老爱拿salesforce说事,其实它只是个特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SaaS都不大,也不复杂,业务都接地气。我在做转型咨询时,经常会用Intuit为例。从它的界面就能看出,这个SaaS只提供基本的记账、开票、报税、打印等财务软件中少数的几个功能。严格说来,它也不符合财务准则。以至于每次以此为例时,都有人说:这个软件好像没做完就上市销售了? 是的,Intuit确实就这么几个功能,跟正宗的财务软件如Oracle、SAP等,在功能数量上没法比。本来其目标客户也不是大企业,而是更小的企业、个体户和会计师。但Intuit的市值却可以与财务软件公司相提并论。作为在线会计和税务服务的SaaS领导厂商,其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04软件和SaaS是两个不同的生意从生意角度,企业软件和SaaS是两个不同的生意:一个是卖软件许可,一个是卖服务。对于传统软件企业,不容易搞清楚生意差别;或者索性说卖许可就是卖服务。虽然这样说也不无道理,毕竟行业趋势是一切皆服务,即XaaS。但是,从交易的性质看,卖许可与卖服务根本就是两回事。举个不十分恰当的例子,造车和出行服务,虽然都和车有关,但却是两门不同的生意,虽然车企也提供服务。如果从客户的视角看,这个区别更加明显。花费数十万、数百万,上一个软件系统,客户相当于购置了一项企业资产。至于软件能否发挥作用、带来预期回报,长期看都是未知数。SaaS则不存在这个不确定性问题。订阅模式相当于租用,最坏情况是损失订阅费,放弃或者再换一家SaaS服务商,并不会存在伤筋动骨的风险。两种生意的本质差别,实际上是SaaS降低了企业使用信息服务的门坎。从市场规律看,低门坎业务的市场空间,必然大于高门坎生意。05不同生意需要不同干法不同的业务就有不同的业务流程。企业软件的运营流程一般为: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售后服务;而SaaS的运营流程则是:获客-留存-增长。然而不幸的是,不但软件转型后的SaaS,仍沿用软件的运营流程;一些SaaS业务也没有使用SaaS的运营流程,而使用软件的运营流程。这个认知误区将给SaaS的经营带来混乱。我们知道,软件业务是以成交为最终目的的,即无论软件对客户是否有效用,软件厂商都能获得收益。对于SaaS来说就完全不同了,它是以追求客户终身价值(LTV)为最终目的,而成交只是合作的初始条件。如果SaaS对于用户没有效用,客户就不会持续使用,合作也随之结束。相对软件的合同额,SaaS的订阅费用远不能抵消所花的获客成本(CAC)。客户提前流失,意味这单生意就是个赔本买卖。又比如,企业软件的销售周期较长,这意味着更高的获客成本。如果SaaS使用软件的销售流程,同样长的销售周期也会面临高昂的获客成本。订阅模式下的低效率和高成本获客方式,使SaaS变成无利可图的生意。06软件与SaaS:互补还是互搏
软件企业将部分业务转型SaaS,本意是形成优势互补,扩展更大的外部市场。但在现实环境下,往往是互补变成了互搏。对于内部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不同的考核标准,可能会产生业务竞争。比如,我在为软件公司做SaaS转型咨询时,都会与SaaS业务负责人讨论获客策略。有的SaaS业务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有大量的软件客户,只要把它们的一部分转化为SaaS用户,获客就能成功。而软件业务的负责人则认为:即使免费也要给客户升级更多功能而留住现有客户,不能让客户花两份钱,给公司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同样,对于潜在目标客户,一家公司内部也可能存在销售竞争:是让客户买软件、还是买SaaS?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成熟的资本市场,SaaS有独立的收入、利润和估值的体系;而国内资本市场并没有这样的体系,SaaS业务还是沿用软件的财务衡量标准。我们知道,SaaS业务初期都会表现为较大的亏损,如果这点不能被资本市场和投资人所接受,经营管理层就会面临很大的业绩压力。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软件企业的管理层经常表现出转型的决心,但却迟迟没有实际行动,背后的原因在于此。写在最后。传统软件企业要突破行业增速,单靠产品云化概念不能解决增长问题。只有向SaaS转型,才是实现增长的根本途径。但软件企业的固有认知和业务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SaaS转型的成败。也可以认为:软件企业原本认为的SaaS转型优势,其实并没有发挥作用。
不过,传统企业软件受业务模式的限制,很快就会触及到增长的天花板。要超越行业增速,就必须进行业务转型。那么,要向哪里转呢?企业软件厂商不约而同地以“云”为转型目标。软件上市公司要想撑起高市值,没云业务是不行的。比如,市值千亿的用友网络在2020年财报中披露,其云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40%。虽然占比40%的云业务收入足够亮眼,说明云转型取得成功。不过,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并非所有云业务都能增加收入和提升公司价值。所谓云业务实际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沿用传统软件的许可模式,所不同的是把软件部署在云上;还有一种是所谓的订阅模式,也就是SaaS。虽然二者都有云概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业务。当然,云服务模式是整个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但它所利好的主要是云服务商,而不是传统软件厂商。也就是说,软件无论是部署在本地,还是部署在云上,只要销售的还是软件许可,对于软件企业增加收入就没有多大作用,因为生意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SaaS就不一样了。因为它不再是销售软件许可,而是一种订阅服务。又因为SaaS突破传统软件业务模式的限制,可以做到规模化复制的生意效率。所以其想象空间要比软件大得多,因为它是不同于软件的另外一个生意。所以,看一个软件企业云业务的成色,看订阅业务的收入占比就够了。其实这个道理软件企业也明白,真正制约软件向SaaS业务转型的,是软件企业难以克服的认知障碍,以及现有业务观念形成的拖累。本文结合近期参与的软件业务SaaS转型服务经验,总结了软件企业转型中常见的困惑和实际障碍。增长的本质:可复制性和规模化不同的产品观:系统与焦点业务系统越大越好?不同的生意:卖软件,还是卖服务?不同生意需要不同的干法软件与SaaS:互补还是互搏?01增长的本质软件企业的SaaS业务转型,完全是因追求收入增长而起。既然订阅服务有可能提升收入水平,那么把软件按照订阅模式收费不就OK了,为什么还要向SaaS转型?其实订阅模式只是SaaS的一个特点,靠订阅模式本身并不能带来任何增长。本质上,SaaS的增长源于其可复制性和规模化效应,它们是订阅模式的基础和增长的本质。理解可复制性,只需要理解个性化。传统企业软件的强项,也正是个性化开发能力。无论客户有多么复杂、刁钻的需求,甚至都不用考虑对错和合理性问题,都能通过个性化开发达成交易。而SaaS则完全不同,它是先于客户需求而存在的服务,因为共性化而具有复制能力。个性化与共性化看似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这是对个性化的一个误解;即存在一个不正确的假设:个性化需求就必须要做个性化的开发。实际上,绝大部分“个性化”的业务,通过业务框架和业务模型上的配置都可以实现。理解了SaaS的可复制性,规模化就不用多做解释了。它使软件的边际成本真正可以趋近于零,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空间巨大。02不同的产品观
对解决软件个性化问题的认知偏差,让软件企业很难跨过软件产品化这道坎。从企业软件的观点,好的产品或解决方案都是系统化的,覆盖的业务越全面越好。与这种系统化的产品观相反,SaaS的服务有效性,定位于企业的焦点业务,而系统和体系需要借助于SaaS的生态完成。这是软件厂商与SaaS厂商产品观的最大差异。不同的产品观,决定了个性化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对于一个系统来说,个性化问题一定大量存在,必须通过个性化开发才能解决。但具体到一个焦点业务,由于业务颗粒度的减小,使个性化差异也变小。比如说,合同生命周期管理(CLM)这个业务,如果从财务软件或供应链软件中拿出来单独做成SaaS;则无论对什么行业,其个性化需求将很少,或通过配置即可解决。对于SaaS产品观的认知缺陷,使软件企业很难做出好的SaaS。03系统越庞大越有价值?软件企业的产品观,会导致另一个认知误区:系统越庞大越有价值,比如现在企业软件还在奉行的Total Solution。如果时间倒回十几年,软件还是只有大企业才能拥有的资产;所以软件系统的确是越大越好,越全面越有价值。进入互联网时代,做生意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敏捷和多样化;软件的市场主体也不再是大企业,而是中小企业。复杂庞大、不可业务解耦、长期被绑定的软件系统,不但很难进入中小企业市场,给大企业带来的实际投资回报也受到了质疑。说到系统大小,有人老爱拿salesforce说事,其实它只是个特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SaaS都不大,也不复杂,业务都接地气。我在做转型咨询时,经常会用Intuit为例。从它的界面就能看出,这个SaaS只提供基本的记账、开票、报税、打印等财务软件中少数的几个功能。严格说来,它也不符合财务准则。以至于每次以此为例时,都有人说:这个软件好像没做完就上市销售了?
软件企业将部分业务转型SaaS,本意是形成优势互补,扩展更大的外部市场。但在现实环境下,往往是互补变成了互搏。对于内部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不同的考核标准,可能会产生业务竞争。比如,我在为软件公司做SaaS转型咨询时,都会与SaaS业务负责人讨论获客策略。有的SaaS业务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有大量的软件客户,只要把它们的一部分转化为SaaS用户,获客就能成功。而软件业务的负责人则认为:即使免费也要给客户升级更多功能而留住现有客户,不能让客户花两份钱,给公司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同样,对于潜在目标客户,一家公司内部也可能存在销售竞争:是让客户买软件、还是买SaaS?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成熟的资本市场,SaaS有独立的收入、利润和估值的体系;而国内资本市场并没有这样的体系,SaaS业务还是沿用软件的财务衡量标准。我们知道,SaaS业务初期都会表现为较大的亏损,如果这点不能被资本市场和投资人所接受,经营管理层就会面临很大的业绩压力。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软件企业的管理层经常表现出转型的决心,但却迟迟没有实际行动,背后的原因在于此。写在最后。传统软件企业要突破行业增速,单靠产品云化概念不能解决增长问题。只有向SaaS转型,才是实现增长的根本途径。但软件企业的固有认知和业务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SaaS转型的成败。也可以认为:软件企业原本认为的SaaS转型优势,其实并没有发挥作用。
科技
-
-
- 失去华为这个客户,台积电从中国大陆获得营收占比剧降
- 前魅族副总裁分析台积电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指出,中国大陆芯片企业为台积电贡献的营收占比从22%剧降至6%,显示出台积电失去华为这个重要客户之后导致它与中国大陆芯片企业的合作关系变淡。台积电和华为曾有数年的...
- 柏铭科技
-
-
-
- 从新安防到AI视觉,紫光华智「原生力」觉醒
- 前言:原生力,是企业与生俱来,在数字世界智行,在物理世界见远的能力。原生力,赋能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百行百业正迎来新商业模式的重构,而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就是“数字定义世界,软件定义未来”时代的到来,...
- 安全自动化
-
-
-
- 2021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将于5月17-18日在郑州举办
- 4月16日, "2021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滕伟,河南省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孙力,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华鲁等...
- 通信世界
-
-
-
- 硅谷知名风投最新调查:B2B技术堆栈呈现五大趋势
- 为了更好了解不同行业、规模企业技术堆栈变化,2020年12月,硅谷知名风投a16z 向财富500强、全球2000强和SaaS 50公司的技术领导者发送一项调查,询问他们正在使用或计划在未来12-24个月内使用的技术工具。结果发...
- 机器之能
-
-
-
- 7点见|小鹏激光雷达量产车P5发布;特斯拉或建“云上贵州”模式数据中心
- 各位小伙伴早上好呀!以下是今天的早报!配激光雷达量产车/第二季度上市 小鹏P5紧凑型纯电动轿车首发4月14日,小鹏汽车旗下的第三款全新车型—小鹏P5首发亮相。新车是一款全新紧凑型纯电动三厢轿车,并采用了与P...
- 腾讯科技
-
-
-
- 2020和2021年全球50个重大的企业并购交易
- 关键讯息,D1时间送达!如今,企业软件和服务领域的整合时机已经成熟,并且一直在发展,即使在冠状病毒疫情持续蔓延期间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云服务市场正在迅速变化。大型外包商通常通过收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
- 企业网D1net
-
-
-
- 华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白皮书
- 写在前面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这已成为所有企业CIO的共识。但在现实中,很多数字化转型计划还是陷入重重困难,其原因大多在于企业内部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还不够透彻。尤其是对于那些业务正处于发展和上升期的公...
- 智能制造IM
-
-
-
- CCSIP 2021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全景图(第二版)正式发布|FreeBuf咨询
- 随着网络安全产业快速、规模化发展,企业难免对网络安全领域有“不知全貌”的困扰。2020年11月16日,FreeBuf咨询基于79个细分领域定义、数百家厂商调研,发布《CCSIP 2020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全景图》(第一版),...
- FreeBuf
-
-
-
- 通信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的网络革命
- | 科 | 技 | 杂 | 谈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本月,来自于亚信科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清华大学以及其他中外运营商和高校的资深专家们,以一篇《通信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十年》,就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发...
- 科技杂谈
-
-
-
- 破解千兆光网确定性体验保障和变现难题,华为推全光自动驾驶网络方案2.0
- 大家可能遇到或听到过这样的懊恼场景:当你在家与伙伴玩游戏,或者开视频会议时,网络突然卡住,甚至断掉;当孩子在线上听课时,老师讲课画面和声音却总是断断续续;当企业进行大宗金融交易时,遭遇网络时延变长...
- 海峰看科技
-
-
-
- 微软花了 197 亿美元天价,挖走了 Siri 的「大脑」
- Nuance,这家成立于 29 年前但很多人还是头一回听说的公司,甚至在 2019 年以前都处在亏损状态的公司,为什么值得微软砸了近 200 亿美元?这两个月来,微软显得十分贪婪,先是作价 75 亿美元鲸吞了 Bethesda Sof...
- 极客公园
-
-
-
- 产品展示|云创大规模人脸比对机,一秒做7亿次人脸比对!
- 一秒钟做7亿次人脸比对!成本降低10倍以上!本机作为主流的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算法后段的比对专用机,与各家算法兼容。
- 云创大数据
-
-
-
- 软件业务的SaaS转型,究竟难在哪?
- 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软件和信息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大,软件企业也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过,传统企业软件受业务模式的限制,很快就会触及到增长的天花板。要超越行业增速,就必须进行业务转...
- 人称T客
-
-
-
- 5G资费原来有这说道!@哈尔滨人,事关手机费的大事,你细品……
- 2020年,哈市投资19.16亿元完成5G基站7030个,城区主要街路、交通枢纽、会展和商圈等重点区域实现了5G网络信号连片覆盖。2021年,哈市计划再建设7000个以上基站。今年哪里会用上5G网络?换5G手机后就能享受5G速...
- 哈尔滨日报
-
-
-
- 抛弃MIPS!龙芯自主指令系统架构LoongArch正式发布:龙芯3A5000首
- 众所周知,在PC及服务器CPU市场,一直都是X86架构的天下,市场也主要是被英特尔和AMD所占据。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之下,国产CPU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华为、飞腾、海光、兆芯、龙芯和申威则是目前国内为数...
- 芯智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