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头顶盘旋的“直升机妈妈”们,请你先着陆
  • 来源:父母堂


妈咪JANE说在前面

在美国寄宿夏令营里,孩子们是不允许带入手机的,但我时常听到一些中国父母为此抱怨,没有手机,意味着将无法获取孩子的每日动向,如果饮食不好、床铺不软、水土不服生病等等问题出现了,该怎么办......
▴其实,当父母习惯了包办和安排孩子的一切后,就成为了像 “直升机一样” 盘旋在孩子头顶上空的监视者(随时准备俯冲下来,解救孩子于 “水深火热” )。可孩子真的需要这一架直升机吗?Helicopter parenting(直升机式父母)这个词最早流行于20世纪的美国,它也叫 “千禧年妈妈”。最典型的例子是:每天早上会有 “叫早服务”,催孩子起床上学;遇到自家孩子分数下滑,直接电话老师询问原因;孩子在校大小事宜必须与家长讨论后才能做决定,否则会被家长数落;为了给已成人的孩子找工作,陪孩子去工作单位面试,还会直截了当告诉孩子这个工作不该做,应该选择另一份工作……

关于 “直升机式父母”,我那大儿子Ian在小升初的英文课上,写过一篇Parents Are Over Protective(《父母总是过度保护孩子》)的文章,篇幅不长,但观点鲜明,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孩子的思想是独立于父母的 
“虽说 ‘父母保护孩子过度’ 是个较有争议的话题,但我还是认为爸妈的确是在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 全文开头,他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样写的。紧接着,Ian又补充并表达了自己的第一个论点:孩子是需要独立与自由才能成长的:
“虽然,大家都已普遍认识到,像我这个年纪或更年幼的孩子,都必须通过亲身体验和自我探索才能学习新的事物,然而仍有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紧紧拉在身边,很少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这意味着孩子们不能靠自己去发现,因为可探索的领域都已被父母局限住了。但如果我们不能去探索,那父母如何期望我们有最优异的表现呢?”
看完这篇 “议论文”,我沉默并思考了很久。
其实,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里,初中时期心中已认定一件事:我的思想独立于父母,我的未来应该掌握在自己的追求和努力之中。可没想到30多年过去了,我的孩子怎么还是遇到了同样的老问题,甚至情况更严重呢?(换句话说,我不能接受自己走了父母的老路)
难道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在 “压抑” 和 “控制” 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吗?我们也在他的头上安了孙悟空的紧箍咒?当我们认为他的行为和思想稍有偏差时,就会不由自主念起紧箍咒?孩子感到无力反抗?
这也是第一次,我直面并意识到关于 “父母与孩子的成长冲突是不分地域、文化和年代的,最终会以各种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对孩子越信任,其自信心就越强;对孩子越鼓励,其积极心就越高。

孩子为何会失去自主学习能力 
Ian提出的第二个观点有点儿意思:过分保护孩子的弊病是会代代相传的。
他写道:“父母过分保护的另一个后果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或是未知的境况时,父母和孩子都容易变得紧张,会害怕尝试新事物,因此孩子很难有机会学习新知识。长此以往,当孩子有一天自己做了父母后,他们则会承袭上一代的教养之道,久而久之这种模式会变成理所当然的家庭‘规矩’。”

这段话,简直直戳我心,也让我意识到当自己从孩子变成父母,立场在慢慢改变。因此,聆听Ian的心声对我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 “捧在手心怕掉,含在嘴里怕化”,是最能形容 “直升机父母” 那细致到毛孔的爱护。可当我们替孩子早早筑好围栏,再通过语言将 “恐惧感” 反复形象地灌输给孩子,是否他们害怕的东西越来越多,顾忌的人与事也越来越多?
一旦当任何可能有不确定因素的事发生时,这份恐惧感立即占据孩子们的身心,让他们难以逾越 “雷池” 一步。
我们想让孩子有出息,可是我们却甚少给予他们演习开拓和创新的机会。▴惧生、胆小、冲不出去到底是谁的错?

通过实践培养自我独立 

如果孩子总是在家长的保护之下成长,那如何学会独立?这是Ian作文中的最后一个论点。
他说:“独立是别人教不来的,只有靠自己的实践才能学会。如果总是有人处处为自己筑起一道防护线,那么孩子何来机会去学习独立?父母这道防护线对孩子的阻碍作用可以与电脑游戏相‘媲美’,过分保护同样可以让孩子无法做到自己的最完美,孩子也可能会因此变得中庸(average),甚至更糟。” 其实,孩子有时会比家长看得更清、更远、更明白,只是有时我们不太愿意接受他们的思辨,或者说是独立成长。
在我看来,Ian提到的三个过度保护的恶果还不止如此,还有不少潜在危害:

扭曲亲子关系 拖累家庭关系
通常,与 “过度保护” 同出同进的孪生兄弟就是父母的 “高期望值”,保护孩子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出一个高度成功的孩子。然而,高度保护下的孩子就如离开了森林的老虎,已经失去了成为森林之王的土壤。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高期望值与孩子的低能力将形成不和谐的亲子关系,最终会把家庭关系拖累到分崩离析。

对成人社会的恐惧成倍累积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对于未知事物和未接触过的人都抱有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因为长期以来在物质上被精心呵护,精神上却没有独立探索的释放),一旦对新环境有任何不适应,就会反应过度。
而那些从小被各种清规戒律营造出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会直接重新把孩子推回家中,使他们最后变成走不进社会的人。
▴在亲子沟通和关系上,孩子可能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些。
造就一代又一代的 “啃老族”

即便已经做了父母的人里也有很多隐形的 “啃老族”,始终视孩子为弱小,认为他们缺乏自控能力、生活能力和判断能力,于是最安全和快捷的育儿法就是替代孩子做好一切。而这些都会给下一代的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最后成为下一代的 “榜样”。
我们在身份的转换中,慢慢把自己从讨厌管束的孩子变成了精于管束孩子的 “直升机父母”,淡忘了生存的本质就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不让孩子 “野” 出去,他们是不能很好地 “活” 下来的。
这也就是为何我会同意Ian在他14岁那年独自离家、远赴美国去读寄宿高中。因为我理解,那是他为自己选择的一种 “野” 法,也是我想让他去勇敢体验和获得 “存活” 的胆量和本领。

妈咪Jane的40堂在线课分享我的 "前置式培养" 家庭教育新理念,即趁早培养孩子的学习 "内驱力",让你的家庭能从容应对难度不断增加的学业,让你的孩子拥有持久一生的竞争力。‍
中西合璧育儿专家、父母堂创始人、美育图书作者、法国五大国宝级博物馆制作的《改变一生的博物馆之旅》特约专家主持-妈咪Jane黄静洁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