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伯年:一位民国业余摄影师的影像实验
  • 来源:光影流刑地


第一次看到骆伯年先生的作品,是在台湾出版的由陈申老师主编的《中国摄影史略》中的一幅插图。由于信息不详,对这张作品只存有一些印象。认识骆伯年老先生的后人金酉鸣后,看到了这张作品的原件,尺寸很小。进而发现在国内一些网站上刊载的文章,其中提到中国早期人体摄影时也提及这幅作品,但作品中的人体应该是一个小型雕塑,而不是真正的人体。民国时期的很多摄影师拍摄的貌似人体的摄影作品,其实都是用雕塑作为拍摄对象,如民国时期的卢施福。
这几年里反复研究骆伯年先生存世的摄影作品和底片,可以说,在骆伯年身上有着两种倾向的冲撞,中国传统审美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同时并存。



第二部分作品,是大量直接印相照片,从中可以窥见到骆伯年摄影创作的脉络。一如中国当时的摄影师,把照相机对准了祖国的河山,在捕捉江南美景的同时,也拍摄了一些记录民生的作品,但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依然是现代主义开始对中国摄影人产生了影响。




在骆伯年拍摄的静物作品中,除了早期的画意派风格之外,还有借鉴20~30年代德国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用简单的日常用品,摆布成简洁的画面,利用物品形成的光影,营造出带有图案感的抽象静物,例如水杯、齿轮、折扇与餐具等,让人想到莫霍利—纳吉拍摄鲍德里安的眼镜和烟斗以及叉子与盘沿的作品,与德国摄影家汉斯·芬斯勒、佛罗伦斯·亨利、爱德华·霍因吉斯等的作品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20~30年代骆伯年拍摄的风景作品,大多以江南的自然风光为主,与民国时期其他摄影人一样,融合中国传统审美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视觉语言。当时中国摄影人能够学习西方最新潮流的渠道,限于国外的书籍和杂志,而西方摄影杂志中丰富的内容让中国摄影人找到了自己个人的喜好,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骆伯年的风景作品与同一时期的金石声有所不同,他更关注景致中的树木,时而作为画面的陪衬,时而作为画面的主体。他从湖岸上拍摄水中的船只,垂柳成为画面的前景,显示出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情怀,但同时细节极为丰富,已跳出了画意派和集锦摄影的朦胧氛围,形式主义摄影的痕迹开始显露出来。另外,骆伯年也尝试了同一张底片用不同工艺进行制作,如负相和浮雕效果,学习和尝试了西方摄影当时流行的技法。


在中国早期摄影中,骆伯年是典型的业余摄影师,供职于银行,工作之余追求自己的摄影爱好,而且在他身上有着民国早期摄影人的诸多特点。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摄影技法和观念的先进经验,大胆进行尝试。这些业余摄影师的探索与实验推动了中国早期摄影的一个高潮,正如博蒙特·纽霍尔所言:“还有一类摄影师,他们对这一媒介的关注远远不是记录,而是一往情深地相信,摄影是一门纯艺术,而且值得得到认可。他们凭自身的活力和献身精神,探索了摄影的审美潜力……身为业余摄影师,他们并没有经济负担,而且能够无视职业摄影师们自我强加的各种限制。他们无拘无束地进行实验,富于想象力,而且愿意打破公认的规则。他们的风格最终成为了普遍的原则”。

本文选自《摄影史:1839年至今》
























【淘宝】¥1DYNYUfvxn0¥
【微店】请点









毛卫东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分享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即将打开一个新页面

取消
允许


趣玩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