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子旸:为什么要反对殖民主义
- 来源:铅笔经济研究社
本文共计4010字,建议阅读时间18分钟。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殖民”似乎没什么不好。繁殖、生殖;人民、民众,一些人迁移到其他地方繁衍生息。这有什么不好呢?这不就是人口的自由流动,这不就是全球化么。为什么要反对殖民主义呢?从字面上看不出什么不好,但在历史和现实中,殖民主义很不公平、很不道德,基于这种主义的殖民制度,当然也就很不公平、很不道德,并且不可持续发展。观察棉纺织业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殖民主义。棉纺织古已有之。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织女就是纺纱织布的妇女。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棉纺织这个古老的行当大放异彩,成为弄潮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核心产业就是棉纺织业。棉纺织业之所以成为“核心”,原因在于:围绕着棉纺织业,英国人搭建起了一个跨大洋的产业分工网。北美种植棉花,非洲提供劳动力——黑奴,英国棉纺织工厂把原棉制成棉纱棉布,然后行销到全世界。棉纺织业在当年的地位,类似于信息产业在今天的地位。
这个巨大的产业分工网,生产效率和质量都比传统小农家庭的手工棉纺织高得多。棉纺织业效率的提高,是革命性的。在世界各地,洋布都把土布打得落花流水。就连手工棉纺织业大国印度,国内市场都被英国棉布占据。要知道,在工业革命以前,印度棉布是大量出口到英国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英国人搭建的这个跨大洋的产业分工网效率这么高呢?是因为“跨大洋”吗?跨大洋分工不是会让运输费高涨吗?这不是劣势吗?英国人的这个产业分工网,效率高的首要原因当然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一系列新发明出来的棉纺织机器。织女纺纱织布的手,怎么也赶不上蒸汽推动的机器。这个容易理解。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发生在北美的棉花种植园。
北美棉花种植园里的棉花,和传统小农耕田里的棉花,没什么不同,但两者背后的产业模式,却有很大不同。北美棉花种植园,与其说是农业,不如说是工业。传统的小农生产,很“自然”,自家耕地,自家人劳动,自家人消费。风调雨顺就丰收,水旱蝗灾就歉收。人为调节、干预的空间很小,靠天吃饭。北美的棉花种植园则不同,很不“自然”,很“人为”。种植园主会根据价格信号和市场需求规划产量,然后相应地调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要多就多,要少就少,操控自如,和在工厂里调节生产线的原料投入以控制产量差不多。这种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工业化了。种植园的这种工业化农业,正是英国的棉纺织工厂所需要的。棉纺织工厂对原料的要求是:一要量大,二要可灵活调整。纺织机器一旦开动起来,就需要大量原棉投入。传统小农生产,要先满足自家需要,有剩余才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些剩余,可满足不了高速运转的棉纺织机器的需要。这些铁家伙的胃口大得很。另一方面,棉纺织工厂生产的棉纱棉布,全都是为了市场而生产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量。价格高,就多生产;市场行情不好,就减产甚至停产。上游的原料生产者也要具备能灵活调节的能力,这样才能匹配。显然,传统小农不但生产剩余小,而且很难调节产量,无法适应机器工业。机器工业需要的是专业化种植园这种“农业工厂”。北美的棉花种植园正是英国棉纺织工厂的最佳搭配。上面这几段,看上去是平平淡淡的经济分析,但熟悉近代世界史的读者朋友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其中的血与泪。为什么传统小农耕作时的土地难以调节?因为小农的土地分配往往都是多年沿袭而来,除非出现土地的易主买卖或者租赁变化,否则很难调节。都是一个村里的人,你能让谁家不种地呢?北美棉花种植园的土地是从印第安人那里抢来的,一大片一大片的。对种植园主来说,增加或者减少棉花种植面积,就是个经济核算和管理问题,不牵涉更多,和开关水龙头差不多,很容易调节。更明显的则是劳动力的投入。对种植园主来说,黑奴和牲畜、大车没什么区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黑奴干不干,干多少,全由种植园主决定指挥。这当然灵活自如了。而在传统农业中,就算是地主,你能像指挥黑奴那样指挥村里的农民吗?北美棉花种植园相对于传统小农生产的效率优势,并不是因为黑奴干活更努力,或者种植园主更懂农业,而是因为这种农业完成了“工业化转型”。这个转型可不是个轻松愉快的过程,甚至不是个正常的努力过程。这个转型包括:驱逐、消灭原住民,获得他们的土地,然后强制从非洲来的黑奴在统一指挥下艰苦劳动,再加上欧洲人的资本投入。其中充满了血和泪。英国人在搭建这个“跨大洋”的产业分工网的两个插曲,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过程的本质。插曲1:英国人最初并没有把棉花种植园放在北美,而是放在了加勒比地区,也就是西印度群岛。这些群岛上的原住民,或者因为欧洲人的屠杀,或者因为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已经基本死光。土地空出来了。来自西非的黑奴被运来,棉花种植园迅速在新印度群岛铺开。看上去这个生意很不错,但是,奴隶们的抗争打断了这个过程。1791年,最重要的产棉岛圣多明各爆发了奴隶起义。革命冲击之下,岛上的棉花产量大幅下跌。革命前,圣多明各出产的棉花占英国棉花进口的24%;4年后,这个数字下降到4.5%。奴隶大起义的结果是建立了新国家海地。岛上的奴隶制被取消了。 插曲2:英国也曾经想在印度推广棉花种植园,但遭到了印度农民的顽强抵抗。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地位已经很稳固,但就连他们也不支持在印度推广棉花种植园,因为担心大量种植棉花,会导致粮食匮乏,造成饥荒。
当然,印度最终仍然成为了英国的主要棉花来源之一,但那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事情了。即使如此,北美式棉花种植园也没有在印度站住脚。到18世纪末期,英国人看到,西印度群岛的奴隶生产的棉花种植园已经难以维持,在印度也弄不成,这才转向了北美。美国南部从此开始了棉花种植园的大发展。从这时起一直到南北战争爆发,英美两国,一个原料产地,一个加工中心,成了世界棉纺织业的两大轴心。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棉纺织业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并不是工业部门孤军深入、独自发展的过程。农业必须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小农经济必须转变成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的现代化大农业,进而社会各个部门也都要跟上来,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整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个经济变迁,而是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主要是农业领域的劳动者要忍受痛苦,要承受牺牲。这是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代价。殖民主义并不是简单的移民海外或人口流动,而是殖民国家利用武力优势,通过海外殖民扩张,迫使殖民地的原住民-奴隶承担工业化、现代化的代价。殖民主义的实质是转嫁社会发展的成本。殖民制度则是殖民者及其代理人系统性、制度性地剥夺、压制原住民-奴隶的制度。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英国的政治制度特别优越,民风善于妥协,所以他们本国的阶级矛盾一直不尖锐,相对平缓地实现了现代化,足为典范。实际上,英国之所以能如此,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国家现代化必须付出的血泪代价,通过殖民制度,让殖民地的原住民-奴隶去承担了。现代化过程中最艰难最困苦的部分,被英国人“外包”了——注意,是不付费的外包。如果不是殖民制度让英国人可以这样“外包”,很有理由怀疑,英国人是否能在现代化过程中如此“绅士”。毕竟,在棉纺织业大发展以前,英国发展本土毛纺织业时,因为不能“外包”,英国人搞起“羊吃人”圈地运动时,可是毫不手软的。另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没有殖民地,没有参与到欧洲殖民者的勾当中。美国人的钱是干净的。可惜,这也不是事实。“1815年到1860年间,美国出口的商品一半以上都是棉花。”“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上升是建立在棉花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奴隶制的脊背上的”(《棉花帝国》,第5章。)
美国只是表面上没有殖民地而已。或许可以说,通过引入非洲黑奴,美国把英式海外殖民地“内化”了。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对20世纪苏联、中国等“追赶型”国家的农业集体化有与之前不同的理解和同情。当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时,殖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些国家既不能像英国那样“外包”现代化代价,也不能像美国那样“内化”殖民地。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只能是“内生”的。他们只能让本国人民——主要是农民承担现代化的巨大代价。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就是,这些国家的农民和殖民地的原住民-奴隶一样,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苏联的集体农庄,中国的人民公社,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此。它们打破了传统小农生产,重新整合,打造出适应工业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相应的社会结构。这种改造非常痛苦,非常艰巨,但非做不可,无可逃避。殖民地的原住民-奴隶承受了痛苦和牺牲,受益的是殖民国家。苏联、中国等国家的农民也承受了痛苦和牺牲,但受益的是自己的国家——原住民的国家。而只要自己的国家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痛苦和牺牲就有了意义,就不是白费的,并且,人民会通过分享国家现代化的成果而得到补偿,甚至是超额补偿。反对现代化必须承受的代价,是没有意义的。那个代价肯定要付出,否则就没有现代化。但我们必须反对殖民主义和殖民制度。这种制度系统性地把本国现代化的代价强加到海外殖民地人民的头上,并且不予补偿,不承担责任。殖民主义和殖民制度,是极大的不公正、不道德和非人道。由此,我们也对20世纪亚非拉国家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有了全新认识。西方殖民国家在17、18、19世纪“外包”了现代化的代价。他们在殖民地留下血和泪,自己国家收获了现代化。到了20世纪,该结账了。民族要独立,人民要解放。曾经被工具化,曾经为别人承受代价的人们,要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殖民制度注定是个无法持续发展的制度。不过凡事无绝对,总有例外。虽然20世纪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席卷全球,但也有个别地方被落下,比如香港。种种历史的因缘际会之下,香港居然把殖民制度保持到了21世纪,港人还深深为之自豪。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下一篇文章,我就来说说香港的殖民制度及其危害。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以下二维码是作者的个人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关注铅笔经济研究社公众号,并回复以下数字,或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精彩铅笔社文章。回复“201”,国家存亡的意义(令人惊奇的大格局精彩长文)回复“202”,伊斯兰问题还是阿拉伯问题(寻找现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回复“204”,北京为什么是首都(寻找北京成为首都的那段历史)回复“208”,重新理解市场(打破人们对市场长久以来的认识,一篇读了后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改变的长文)回复“209”,个人主义与共同体(对个人主义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爱国主义的意义) 读者如果觉得有收获,请猛击以下二维码打赏,小编等你们好久了。
![]()
李子旸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知道了
确定
这个巨大的产业分工网,生产效率和质量都比传统小农家庭的手工棉纺织高得多。棉纺织业效率的提高,是革命性的。在世界各地,洋布都把土布打得落花流水。就连手工棉纺织业大国印度,国内市场都被英国棉布占据。要知道,在工业革命以前,印度棉布是大量出口到英国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英国人搭建的这个跨大洋的产业分工网效率这么高呢?是因为“跨大洋”吗?跨大洋分工不是会让运输费高涨吗?这不是劣势吗?英国人的这个产业分工网,效率高的首要原因当然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一系列新发明出来的棉纺织机器。织女纺纱织布的手,怎么也赶不上蒸汽推动的机器。这个容易理解。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发生在北美的棉花种植园。
北美棉花种植园里的棉花,和传统小农耕田里的棉花,没什么不同,但两者背后的产业模式,却有很大不同。北美棉花种植园,与其说是农业,不如说是工业。传统的小农生产,很“自然”,自家耕地,自家人劳动,自家人消费。风调雨顺就丰收,水旱蝗灾就歉收。人为调节、干预的空间很小,靠天吃饭。北美的棉花种植园则不同,很不“自然”,很“人为”。种植园主会根据价格信号和市场需求规划产量,然后相应地调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要多就多,要少就少,操控自如,和在工厂里调节生产线的原料投入以控制产量差不多。这种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工业化了。种植园的这种工业化农业,正是英国的棉纺织工厂所需要的。棉纺织工厂对原料的要求是:一要量大,二要可灵活调整。纺织机器一旦开动起来,就需要大量原棉投入。传统小农生产,要先满足自家需要,有剩余才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些剩余,可满足不了高速运转的棉纺织机器的需要。这些铁家伙的胃口大得很。另一方面,棉纺织工厂生产的棉纱棉布,全都是为了市场而生产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量。价格高,就多生产;市场行情不好,就减产甚至停产。上游的原料生产者也要具备能灵活调节的能力,这样才能匹配。显然,传统小农不但生产剩余小,而且很难调节产量,无法适应机器工业。机器工业需要的是专业化种植园这种“农业工厂”。北美的棉花种植园正是英国棉纺织工厂的最佳搭配。上面这几段,看上去是平平淡淡的经济分析,但熟悉近代世界史的读者朋友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其中的血与泪。为什么传统小农耕作时的土地难以调节?因为小农的土地分配往往都是多年沿袭而来,除非出现土地的易主买卖或者租赁变化,否则很难调节。都是一个村里的人,你能让谁家不种地呢?北美棉花种植园的土地是从印第安人那里抢来的,一大片一大片的。对种植园主来说,增加或者减少棉花种植面积,就是个经济核算和管理问题,不牵涉更多,和开关水龙头差不多,很容易调节。更明显的则是劳动力的投入。对种植园主来说,黑奴和牲畜、大车没什么区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黑奴干不干,干多少,全由种植园主决定指挥。这当然灵活自如了。而在传统农业中,就算是地主,你能像指挥黑奴那样指挥村里的农民吗?北美棉花种植园相对于传统小农生产的效率优势,并不是因为黑奴干活更努力,或者种植园主更懂农业,而是因为这种农业完成了“工业化转型”。这个转型可不是个轻松愉快的过程,甚至不是个正常的努力过程。这个转型包括:驱逐、消灭原住民,获得他们的土地,然后强制从非洲来的黑奴在统一指挥下艰苦劳动,再加上欧洲人的资本投入。其中充满了血和泪。英国人在搭建这个“跨大洋”的产业分工网的两个插曲,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过程的本质。插曲1:英国人最初并没有把棉花种植园放在北美,而是放在了加勒比地区,也就是西印度群岛。这些群岛上的原住民,或者因为欧洲人的屠杀,或者因为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已经基本死光。土地空出来了。来自西非的黑奴被运来,棉花种植园迅速在新印度群岛铺开。看上去这个生意很不错,但是,奴隶们的抗争打断了这个过程。1791年,最重要的产棉岛圣多明各爆发了奴隶起义。革命冲击之下,岛上的棉花产量大幅下跌。革命前,圣多明各出产的棉花占英国棉花进口的24%;4年后,这个数字下降到4.5%。奴隶大起义的结果是建立了新国家海地。岛上的奴隶制被取消了。
当然,印度最终仍然成为了英国的主要棉花来源之一,但那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事情了。即使如此,北美式棉花种植园也没有在印度站住脚。到18世纪末期,英国人看到,西印度群岛的奴隶生产的棉花种植园已经难以维持,在印度也弄不成,这才转向了北美。美国南部从此开始了棉花种植园的大发展。从这时起一直到南北战争爆发,英美两国,一个原料产地,一个加工中心,成了世界棉纺织业的两大轴心。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棉纺织业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并不是工业部门孤军深入、独自发展的过程。农业必须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小农经济必须转变成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的现代化大农业,进而社会各个部门也都要跟上来,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整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个经济变迁,而是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主要是农业领域的劳动者要忍受痛苦,要承受牺牲。这是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代价。殖民主义并不是简单的移民海外或人口流动,而是殖民国家利用武力优势,通过海外殖民扩张,迫使殖民地的原住民-奴隶承担工业化、现代化的代价。殖民主义的实质是转嫁社会发展的成本。殖民制度则是殖民者及其代理人系统性、制度性地剥夺、压制原住民-奴隶的制度。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英国的政治制度特别优越,民风善于妥协,所以他们本国的阶级矛盾一直不尖锐,相对平缓地实现了现代化,足为典范。实际上,英国之所以能如此,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国家现代化必须付出的血泪代价,通过殖民制度,让殖民地的原住民-奴隶去承担了。现代化过程中最艰难最困苦的部分,被英国人“外包”了——注意,是不付费的外包。如果不是殖民制度让英国人可以这样“外包”,很有理由怀疑,英国人是否能在现代化过程中如此“绅士”。毕竟,在棉纺织业大发展以前,英国发展本土毛纺织业时,因为不能“外包”,英国人搞起“羊吃人”圈地运动时,可是毫不手软的。另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没有殖民地,没有参与到欧洲殖民者的勾当中。美国人的钱是干净的。可惜,这也不是事实。“1815年到1860年间,美国出口的商品一半以上都是棉花。”“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上升是建立在棉花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奴隶制的脊背上的”(《棉花帝国》,第5章。)
美国只是表面上没有殖民地而已。或许可以说,通过引入非洲黑奴,美国把英式海外殖民地“内化”了。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对20世纪苏联、中国等“追赶型”国家的农业集体化有与之前不同的理解和同情。当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时,殖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些国家既不能像英国那样“外包”现代化代价,也不能像美国那样“内化”殖民地。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只能是“内生”的。他们只能让本国人民——主要是农民承担现代化的巨大代价。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就是,这些国家的农民和殖民地的原住民-奴隶一样,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苏联的集体农庄,中国的人民公社,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此。它们打破了传统小农生产,重新整合,打造出适应工业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相应的社会结构。这种改造非常痛苦,非常艰巨,但非做不可,无可逃避。殖民地的原住民-奴隶承受了痛苦和牺牲,受益的是殖民国家。苏联、中国等国家的农民也承受了痛苦和牺牲,但受益的是自己的国家——原住民的国家。而只要自己的国家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痛苦和牺牲就有了意义,就不是白费的,并且,人民会通过分享国家现代化的成果而得到补偿,甚至是超额补偿。反对现代化必须承受的代价,是没有意义的。那个代价肯定要付出,否则就没有现代化。但我们必须反对殖民主义和殖民制度。这种制度系统性地把本国现代化的代价强加到海外殖民地人民的头上,并且不予补偿,不承担责任。殖民主义和殖民制度,是极大的不公正、不道德和非人道。由此,我们也对20世纪亚非拉国家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有了全新认识。西方殖民国家在17、18、19世纪“外包”了现代化的代价。他们在殖民地留下血和泪,自己国家收获了现代化。到了20世纪,该结账了。民族要独立,人民要解放。曾经被工具化,曾经为别人承受代价的人们,要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殖民制度注定是个无法持续发展的制度。不过凡事无绝对,总有例外。虽然20世纪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席卷全球,但也有个别地方被落下,比如香港。种种历史的因缘际会之下,香港居然把殖民制度保持到了21世纪,港人还深深为之自豪。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下一篇文章,我就来说说香港的殖民制度及其危害。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以下二维码是作者的个人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李子旸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知道了
确定
-
-
- 2019年8月28日大盘解读
- 昨天大盘高开高走,盘中最高点冲到2919点,超出我们的预期2906点压力位,也突破了60日均线。但是,最后尾盘依然回落到60日均线之下,足于说明60日均线压力之大,不是短期能够一次性突破的,需要成交量
- 十点测大盘
-
-
-
- 年销130亿个,每个利润1分钱,怡宝“瓶盖商”谋求上市
- 前有杰美特年售5800万手机壳,后有巴比馒头年营收超10亿,上半年各式各样小商品企业的招股说明书都显示“小玩意儿也能有大市场”,日前,卖塑料防盗瓶盖发家的金富科技也向深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金富科
- 猫财经
-
-
-
- 搞定27位LP,15天募资1.65亿美元,他凭什么?
- “首席投资官”旗下新媒体平台 每日分享PE/VC行业最权威新闻资讯 来源:东四十条资本 (ID:DsstCapital) 作者:柴佳音 配图来源:pixabay 由启明创投前主管合伙人甘剑平(JP
-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
-
-
-
- 比特港智讯:恒指、国企指数及港股期权洞察 2019-08-27
- 单击标题下「比特港大数据」可快速关注 比特港智识洞察5分钟辅助投资决策:智能投顾为您解读港交所恒指/国企指数/港股期权开仓异动,AI分析异动交易策略和资金观点。 期权异动开仓多为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
- 比特港大数据
-
-
-
- 突发:融创外滩壹号院1期*最后*2栋285-347㎡瞰景央座今起认筹!最后机会 不容错过!
- 目前沪上高端楼市火爆热销的项目之一,莫过于融创外滩壹号院,凭籍外滩金融集聚带核心无可比拟的地段价值、以及融创“壹号院”TOP系再超越的产品魅力,一经推出即已赢获了大量高净值客群的青睐。 首次开盘即
- 上海永未建成
-
-
-
- 伊朗出手,制裁美国,有两大用意!
- 0828+每日政经速递.mp3 - 来自新财迷 - / 08:15 2019年8月28日 周三(农月七月二十八) 今日头条 伊朗为何制裁美国一非政府组织? 央视新闻报道,伊朗外交部日前依据相关法律,
- 新财迷
-
-
-
- 远有碧桂园近有小中梁:房地产投资如何抓住“两高”项目
- 过去几年,高周转和高利润型的“两高”项目受到很多开发商的追捧,远有碧桂园,近有小中梁,都是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也借此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当然行业内外对这一模式褒贬不一,但实际上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房
- 资管云
-
-
-
- 李子旸:为什么要反对殖民主义
- 本文共计4010字,建议阅读时间18分钟。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殖民”似乎没什么不好。繁殖、生殖;人民、民众,一些人迁移到其他地方繁衍生息。这有什么不好呢?这不就是人口的自由流动,这不就是全球化么。为
- 铅笔经济研究社
-
-
-
- 最后三分钟上演多空大对决 尾盘跳水不用怕
- 炒股,怎能不看摩尔 今天市场在最后三分钟上演了多空大对决,对决的主角是MSCI扩容带来的被动资金和提前埋伏进去的主动资金。 14:57左右,北向资金全天净流入量升至201.97亿元,增加了89.
- 摩尔金融精选
-
-
-
- 特稿 | 更好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作用
-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娄洪 财政部国库司 杨光 中央结算公司 谢斐 本文原载《债券》杂志8月刊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下简称“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增长明显,反映
- 债券杂志
-
-
-
- 叶檀:大变化!二师兄身价大涨 房子不是储蓄罐!14亿人最关心的事 全变了!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文/叶檀☞财经女侠 | 毒舌善心 房价跌,肉价涨,怎么破?! 房地产将失去最大储蓄罐的作用 8月25号,我特地去看了上海几个楼盘,加上以前在北京的看房经历,京沪的二手房
- 叶檀财经
-
-
-
- 今天,msci被割了一把韭菜
- 锐评 | Sharp comments/会空仓的祖师爷 工作日周一二三四日晚上推送锐评。 回复:Full-cycle ,查阅今晚的简报。 今日关键词:促销费、取消新能源车限购、美方加税损人害己
- 哲学投资
-
-
-
- 科创板满月后思考:有进有“退”会更成功
- - 来自第一财经资讯 - / 13:53 7月22日开跑的科创板,前两天已经交易“满月”。回顾这一个月,科创板在相对弱势的大盘下总体表现优异,28只个股相对发行价的平均涨幅达到183%,其中10只超
- 第一财经资讯
-
-
-
- 【继游随笔】不要低估了当前股市的信心
- 理性的认知,认真的分析,紧密的逻辑,坚定的信心,努力做好一个市场的学生,我是宣继游,这是我的第1534篇文章。 文/宣继游 今天市场比较强势,这个强势的背后其实还是有点点虚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今天北上资
- 宣继游财经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