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人们看到无处不在的建筑?|最新刊《建筑传播:被动、主动与互动》
  • 来源:AC建筑创作

一位建筑师朋友说,爸妈在电视上看到“漂亮的房子”里的吴彦祖,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家的孩子不是带装修队的”。 或者,你已经太多次地解释过故宫和园林,科普过摩天大楼,得到的回应依然是,“这些有什么好看的啊?” 我们最初的疑问,就来自这里
明明建筑和城市就在我们身边,与每个人朝夕相处,为什么普通人却对此视而不见?无论是作为艺术、技术,还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在学科之外的建筑,为什么没有足够的渠道,传播自己的美和价值? 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孤独图书馆”一夜火爆,网红店纷纷以设计为卖点,建筑师进入综艺节目,有了被消费的“人设”…… 建筑和城市,正在从严肃的标志和象征,延伸成为故事、影像、流量,甚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导向。出版、电视、社交媒体、网络论坛,以及暂时难以被归类的各种新型媒体,正在构成一个迅速演变的传播生态,涌动出一股热潮,对建筑投射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兴趣。 作为一种被观察的对象,建筑和城市在传播者眼中呈现出怎样多样的面貌?在这些它者的镜像中,我们能否看到真实的部分?面向大众的建筑传播,是否会影响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实践?
信息和图片来自网络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寻找到视野范围之内的8家大众媒体品牌和数位参与大众传播的建筑人,试图给出多角度的回答。其中包括出版“建筑史诗”书系的图书品牌“读库”,拍摄“中国最孤独图书馆”的“一条”视频,策划“中国城市十大败笔”专题的杂志《新周刊》,发布“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数据新闻媒体“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前后邀请过44位建筑人发表演讲的新型媒体平台“一席”;以及参加过两季“梦想改造家”的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知乎”论坛建筑内容优秀答者袁牧,面向大众讲故事的互联网创业团队AssBook……
AC本期“建筑传播:被动、主动与互动”专辑,将这样的建筑传播视角,归类出三种交流互动的轨迹:在大众领域,外部媒体品牌的多角度“包围”,内部建筑人“突破”专业圈的发声;在专业内,回顾了网络建筑论坛ABBS的20年历史与影响。

1外部包围
从人类历史中俯视经典建筑、从社会生活中感知城市变迁、从视觉审美中切入空间情感、从市场逻辑中洞察商业空间的未来……8家大众媒体分别以这样4种方式传播建筑:鸟瞰、感知、叙事与发掘。由永恒到时代,再延伸至未来,是时间视点的变化;从抽象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到带着情绪的“海边图书馆”,再到身边活跃生长的“生活方式店铺”,也是向现实情境的逐渐贴近。
每一个媒体品牌,都包含了一幅代表其关注视角的图解,一篇对主编或创作团队的专访,一篇其发表过的标杆文章。有的品牌甚至还包括原版杂志内页扫描、拼贴摄影、不同学科的文献选编、专辑编辑团队的手写批注,保留品牌个性的同时,也呈现了更广泛信息。 鸟瞰,来自“读库”与“星球研究所”的建筑科普,传播着建筑作为工程与人类智慧创造物永恒的奇妙。 
专辑内页图解: “读库”与“星球研究所”的建筑视野 ▲专辑内页“读库”采访《建筑不是人们的必修课,了解它是一个人在完成自己的博雅教育》 如何为普通读者提供建筑科普内容?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采访了接连出版建筑专业主义入门书的图书品牌“读库”,与用视觉解构建筑的初创新媒体品牌“星球研究所”,探寻不同代际的媒体,正在如何尝试着“铺路”与“搭桥”。
▲专辑内页 “星球研究所”采访《建筑奇妙又难懂,我们替大家嚼碎难懂的部分,用情绪呈现奇妙》
▲专辑内页 “星球研究所”VOICE 《桥桥桥桥桥桥桥桥桥》(点击图片) 感知,《三联生活周刊》与《新周刊》的观察与表达,记录城市与建筑在过去二十年间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专辑内页图解:《三联生活周刊》与《新周刊》的城市与建筑报道 过去二十几年,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完成了一个个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壮举。几乎每一次激烈的跨步,都没有脱离期刊的注视。它们像体温计一样,跟踪记载着这整个进程。 
专辑内页《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以“人”的视角看建筑,唤起公众关注》 ▲专辑内页《三联生活周刊》采访2017年部分杂志专题:《园林》《小镇中国》《下一站,雄安》《百岁贝聿铭》

我们采访到的《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复刊)与《新周刊》(1996年创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温度,有的情怀冷静,有的观点热烈,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都在同样表达着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人的关心。▲专辑内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新周刊》VOICE2000年城市专题:中国城市十大败笔 叙事,以“一条”视频的风格化视听为代表,探索时下技术与社会需求对空间记录的相互影响。
过去,丰子恺先生说:“建筑最富有一种亲和力,能统一众人的感情,为别的艺术所没有。”然而,平面的静态传播媒介好像一直并不注重这一点,直到有人开始用视频,挖掘与呈现空间感性的一面。 创立于2014年的“一条”就是其中之一,它发布“中国建筑新浪潮”系列中的龙美术馆、孤独图书馆、最美猪圈……登上了数以万计、百万计观看者的电子荧屏。这样生动的记录形式、数量与范围如此巨大的传播规模,是否在影响着大家对建筑的认知?是否会牵动更多人对于空间的诉求?▲专辑内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一条”视频采访《建筑中的审美与情感力量是我们努力想让大家看到的》 
我们采访了“一条”建筑视频的内容编辑团队,听一听来自他们建筑叙事探索。 发掘,“未来预想图”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商业化与全球化洞察,探寻空间与城市的未来可能性。 
专辑内页图解:“未来预想图”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城市与空间议题 城市因交易而诞生,如今,全球化和网络化正不断扩展着商业的边界。从消费物质到消费身份、审美和价值认同,商业也不再仅仅有关个人的衣食住行,而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标签、氛围和吸引力。“网红店”、“爆改”、“民宿情怀”和“网红城市”们所引发的线上流量和线下消费,让原本只是商业行为“背景”的城市和建筑空间,也被卷入了这场消费化的浪潮。 ▲专辑内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未来预想图”采访《“网红店”退烧之后,生活方式的建构需要更多的层次和时间》   ▲专辑内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新一线城市研究所”VOICE《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我们采访了老牌商业媒体“一财”旗下的两家新内容品牌,多年沉淀的商业视角下,设计创意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年轻一代的城市生活该如何定义? 2内部突破 反观内部,专辑以对个体建筑人的采访为主,辅以相关的传播内容、项目信息,分别介绍了他们对建筑、建筑师参与“一席” “知乎” “微信公众平台” “梦想改造家”等媒体平台传播的理解与实践。 以建筑人参与大众传播的平台与途径,专辑将这部分大致分为三类:诉说,迈入公众视野的青年建筑师、建筑学者,借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人们关注建筑与传播;讨论,在“知乎”这个开放的知识平台上,建筑师与建筑专业媒体为大众生产了更多可被理解、可被讨论的建筑内容;转化,脱下了建筑师的职业外衣,AssBook团队关注并践行着“建筑”对社会与大众的新价值。 诉说,成为讲故事的人。   ▲
专辑内页一席:聚光灯下的发声 大家不熟悉建筑,没上过设计课,可为什么能听进去,并且喜爱这些建筑师与建筑学者们的演讲呢?当他们站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走入大众的视野后,名声为他们各自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调查与呈现了登上过新型媒体平台“一席”的44位建筑人,并专访了青山周平、朱起鹏与徐腾。 
专辑内页朱起鹏采访《新型媒体让更多人可以发声,我也希望更多人能真正对建筑感兴趣》 ▲专辑内页青山周平采访《建筑师的“人设”是传播媒介,重要的是去实现想做的事情》
▲专辑内页徐腾采编纪实《社会不关心建筑,我就是借空间来说社会的事儿》
 讨论,开放平台的知识共享。
▲专辑内页图解:“知乎”的内容生产模式&袁牧采访《与普通人有关的不是建筑单体,而是城市发展》 大众认知与建筑专业知识之间的鸿沟到底在哪里?建筑师作为专业从业者,在知识传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知乎作为中文世界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继承了BBS模式的开放特征,不同于微信公众号的单向传播和迅速过期,平台上知识得以更有体系的沉淀下来,被更广泛的受众持续讨论。同时,作为一个知识社群,知乎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建筑内容生产者,他们多是职业建筑师,在平台上既是KOL(意见领袖)也是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人。开放和聚集,使知乎成为建筑科普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采访了建筑内容优秀答者袁牧,并收录了“AC建筑创作”机构号在“2019新知青年大会”上的演讲。 
专辑内页AC建筑创作知乎机构号纪实《在公众性与个人化之间,我们如何讨论建筑》 转化,设计价值的公众化。  ▲专辑内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AssBook团队采访《带着设计与互联网两种思维,讲出有大众共鸣的故事》 黄金时代不再,变化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开始转变身份,在更多领域输出“设计”,不仅设计建筑和产品,也“设计”商业逻辑、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时尚、教育、科技、媒体……设计的价值如何才能为大众所理解,这些价值又如何去改变什么?不管答案如何,他们确实找到了某些连接。 我们采访了由三位建筑师创立的新媒体品牌“AssBook设计食堂”,作为10w+流量俱乐部里的常客,他们依然想实实在在的改变城市,并在线下发起了“城事设计节”。  3 江湖对话:回顾ABBS建筑论坛
创立于1998年的ABBS建筑论坛,是一个传播建筑设计、交流互动型的特殊媒体样本,至今已经走过了 20年的时间。这20年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服务建筑界为宗旨的ABBS经历了一个产品不断发展、技术逐步更新的过程。对于中国网络上的建筑讨论来说,信息交流的阵地经过若干次的转移,从博客、到豆瓣网、再到知乎、自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然而ABBS最初的那几年的记忆和体验,是不可替代的。 (横屏观看)
专辑内页图解:ABBS建筑论坛20年纪事/tears 专辑特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凯老师,作为客座主编,负责这一部分内容的策划与组稿工作。通过 ABBS 论坛的管理者、参与者和观察者的不同的视角,回顾 ABBS 的若干历史侧面。 创始人之一的 tears 回顾了 ABBS 论坛从创立、发展到至今的历程,刘涤宇(南萧亭)的文章以几个帖子为例,综述了互联网建筑言论从出现到今天不同代际的几种代表性的讨论形态;李晨(木子)的文章,回顾了论坛主要版块之一“建筑方案板”中精品帖子的历程;冯仕达(Nomad)的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追溯 Nomad 这个著名 ID 在 ABBS 建筑讨论的介入;唐克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和论坛之间的关系,引出了线上和线下的若干话题。“ABBS 与我” 微访谈系列,邀请了若干在 ABBS 论坛上的知名 ID与亲历者,回顾了那几年他们对 ABBS 的印象以及 ABBS 对各自的影响。  ▲
专辑内页《回望中国建筑言论史中的ABBS论坛》王凯   ▲专辑内页《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代表案例解析(1997—2014)》刘涤宇  ▲
专辑内页《“ABBS与我”微访谈》 
4互动关系  传播过程之外,包含的是建筑与当今社会的互动关系。从鸟瞰到转化,再到江湖对话,每一个视角都能瞥见这种关系的其中一面,组合在一起也并非全貌。AC作为建筑专业媒体,大篇幅地讨论非专业的视角,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从对一家家大众媒体的采访与关键报道的解读,到探索建筑师、学者跨界发声的动机与实践,立足于建筑学自身的同时,借传播之名,将大众文化、城市生活、商业机制、新媒体发展等方向纳入了我们观察建筑的更宽广的视野。这时如何反观建筑,就是留待每一位读者思考的“哈姆雷特”了。 

专辑目录 ▼

预告:在接下来的几天里AC微信将陆续推送“建筑传播:被动、主动与互动”专辑中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 辑 丨chen








AC编辑部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即将打开一个新页面

取消
允许


<< 36 37 38 3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