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它是国家储备粮,如今却被包了汤圆
-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横跨渭水的中渭桥上,有三个身影自北向南渐渐行来。领头之人手持一根八尺长杖,杖头悬挂的三重毦已经严重磨损,但仍然能看出曾被染成红色。此人就是张骞,在经历了十三年的跋涉、囚禁和逃亡之后,他终于又看见了巍峨的长安城。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 Wikimedia
尽管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以击匈奴的外交任务,但张骞带回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风俗等重要情报,以及大宛、乌孙等国的善意。以此为基础,通过数十年的军事和外交努力,从长安西出玉门关、经新疆到中亚和西亚的贸易通道再次畅通无阻。丝绸之路实现了中原文明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农作物物种输入。芝麻(Sesamum indicum)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中国的。
最古老的的油料作物
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在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了大约3000年的栽培历史。芝麻所在的芝麻科芝麻属大约有20个物种,绝大多数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上,而芝麻这个物种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具体位置可能是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那一片地方。
芝麻(Sesamum indicum)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 | Pixabay
考古证据表明,早在5500年前,当地居民已经把野生的芝麻驯化为一种农作物。英国考古学家富勒(D. Q. Fuller)认为,芝麻先是向西传播,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即由印度河流域文明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地域。在伊拉克发现的、来自公元前2300年前后的碳化芝麻种子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芝麻果实 | Wikimedia Commons,Anna Frodesiak
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间,芝麻向西传入了埃及,向东则传播到了印度半岛的东部和南部,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南亚、东南亚的热带丛林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在公元前最后的一个千年里,芝麻逐渐扩散到整个中东地区,并最终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汉帝国。至于回到芝麻属的非洲老家,那是非常晚近的事了。
最早的文字记录
尽管芝麻不是中国原产,但对芝麻最早的确凿的文字记载却是用汉字写下的——年代更早的苏美尔语和亚述语里面倒是有几个可疑的词汇,考古学家还在为之争论不休。据说成书于西汉元帝年间的《急就篇》里有这样的句子:“稻黍秫稷粟麻秔”,唐朝的颜师古说,麻就是大麻和胡麻,后者从胡地而来,有别于原产中国的大麻,故名。从时间上来看,汉元帝时芝麻应该已经在中原种植了,但《急就篇》原文里并没有明说,也许只是颜师古的脑补。
《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著,据传为中国古代为学童识字之书 | Wikimedia
真正最早明确提到芝麻的文献是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饮食》:“胡饼……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胡饼是西域传来的食物,上面放了芝麻,在东汉非常流行,甚至皇帝都爱吃(《续汉书:“灵帝好胡饼”)。胡饼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唐宋,而这种食物则流传到今天,演变成各种形态的芝麻烧饼,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绝佳例证。
胡饼,唐朝人的主食之一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不过,《汉书·张骞传》里并没有提到芝麻。他初次出西域是逃回来的,身边只有妻子和老奴,不太可能还带着什么种子。张骞第二次出使带着300人的使节团,背后又有霍去病军事胜利的保障,倒是应该有余裕引进农作物。不过,正如后来的汉使都喜欢自称张骞的爵位“博望侯”来壮胆一样,两汉通西域带进来的好东西,往往也归于张骞名下,真所谓天道好轮回。
从粮食,到修仙
芝麻的传入,为中国的农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起初,芝麻是一种粮食作物,直接炊熟就能用来填饱肚子。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很快发现,这种粮食很好种,产量即高,味道又好,比传统五谷里的“麻”即大麻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芝麻可通过化感作用抑制杂草生长 | Wikimedia Commons,Krish Dulal
芝麻还有一个优点,可以通过化感作用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土壤熟化。开垦荒地时,先种一两年芝麻,再种其他农作物,能减少除草的成本,并获得较好的收成。王祯在《农书》里记载道:“今汉、沔、淮、颖上, 率多创开荒地, 当年多种脂麻等种, 有收至盈溢仓箱速富者。”齐武帝永明年间建立常平仓(国家级的战略粮食储备)时,芝麻在江淮一带是直接当做粮食来收购的。
国家级战略粮食储备 | PIxabay
中国人对芝麻喜爱过甚,以致不满足于仅仅把它当做一种美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里说:“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也。”这是芝麻进入滋补药材界的滥觞。在其后历代的道教文献和神怪小说里,胡麻饭是修道之人乃至仙人的食物。芝麻的“芝”字,一说即是芝草之意。记载了芝麻功效的药书更是数不胜数,有意思的是,《神农本草经》里把胡麻列为米谷部上品,证实了这本书的成书年代不可能早于东汉,乃是伪托神农之名。
淡出餐桌,努力加油
胡麻饭淡出普通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于公元六世纪之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榨油技术的进步,让芝麻产生了比直接填饱肚子更大的价值。中国的油料作物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变革。最初的本土油料作物是麻(大麻)和荏(紫苏),因为产量和出油量过于感人,在芝麻传入后迅速被淘汰。其中大麻尤其可怜,在粮食和油料两个领域被芝麻各淘汰一次,后来在低端纤维领域又被棉花淘汰,以致于今天只能靠印度的同胞兄弟在黑道撑场面了。
大麻(Cannabis sativa) | Wikimedia Commons,Thayne Tuason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 Wikimedia Commons,Dalgial
后两次变革分别是南宋时发展出优良的油用芸薹品种,以及明朝传入、清朝推广的花生。本土原产的大豆,因为出油率低,反而是到了近代才成为产油的主力。
花生油至今仍是常见食用油 | Wikimedia Commons,Texnik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芝麻油压榨工艺是生榨,榨出来的油主要用于点灯照明,以及战争中用于火攻。六世纪时,芝麻油的技能树似乎有点走偏,进入了化妆品界(发油)和兽药界(驱治牛虱)。
芝麻油 | Wikimedia Commons,Mariko GODA
到了唐宋,炒熟芝麻之后压榨的技术成为了主流,让出油率大大提升。宋朝的芝麻出油率可达33%,冠绝所有油料作物,当时的食用油几乎全是芝麻油。“胡麻”这个名字,也渐渐变成“油麻”,乃至更为文雅的“脂麻”——这是“芝麻”的另一个可能的来历。
芝麻汤圆 | 豆果美食,请叫我蘑菇娘娘
明代以后,芝麻“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不再单独食用。如今常见的大量使用芝麻的食物,大概只有芝麻糊和麻酱了。哦对了,还有芝麻馅的汤圆,今天是元宵节,不怕胖的话,就多吃几个吧~
作者:顾有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物种日历(ID:guokrpac)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扩展阅读】绿绒蒿、雪兔子、龙胆……为什么高山上花朵更迷人?| 顾有容
尽管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以击匈奴的外交任务,但张骞带回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风俗等重要情报,以及大宛、乌孙等国的善意。以此为基础,通过数十年的军事和外交努力,从长安西出玉门关、经新疆到中亚和西亚的贸易通道再次畅通无阻。丝绸之路实现了中原文明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农作物物种输入。芝麻(Sesamum indicum)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中国的。
最古老的的油料作物
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在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了大约3000年的栽培历史。芝麻所在的芝麻科芝麻属大约有20个物种,绝大多数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上,而芝麻这个物种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具体位置可能是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那一片地方。
考古证据表明,早在5500年前,当地居民已经把野生的芝麻驯化为一种农作物。英国考古学家富勒(D. Q. Fuller)认为,芝麻先是向西传播,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即由印度河流域文明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地域。在伊拉克发现的、来自公元前2300年前后的碳化芝麻种子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间,芝麻向西传入了埃及,向东则传播到了印度半岛的东部和南部,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南亚、东南亚的热带丛林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在公元前最后的一个千年里,芝麻逐渐扩散到整个中东地区,并最终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汉帝国。至于回到芝麻属的非洲老家,那是非常晚近的事了。
最早的文字记录
尽管芝麻不是中国原产,但对芝麻最早的确凿的文字记载却是用汉字写下的——年代更早的苏美尔语和亚述语里面倒是有几个可疑的词汇,考古学家还在为之争论不休。据说成书于西汉元帝年间的《急就篇》里有这样的句子:“稻黍秫稷粟麻秔”,唐朝的颜师古说,麻就是大麻和胡麻,后者从胡地而来,有别于原产中国的大麻,故名。从时间上来看,汉元帝时芝麻应该已经在中原种植了,但《急就篇》原文里并没有明说,也许只是颜师古的脑补。
真正最早明确提到芝麻的文献是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饮食》:“胡饼……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胡饼是西域传来的食物,上面放了芝麻,在东汉非常流行,甚至皇帝都爱吃(《续汉书:“灵帝好胡饼”)。胡饼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唐宋,而这种食物则流传到今天,演变成各种形态的芝麻烧饼,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绝佳例证。
不过,《汉书·张骞传》里并没有提到芝麻。他初次出西域是逃回来的,身边只有妻子和老奴,不太可能还带着什么种子。张骞第二次出使带着300人的使节团,背后又有霍去病军事胜利的保障,倒是应该有余裕引进农作物。不过,正如后来的汉使都喜欢自称张骞的爵位“博望侯”来壮胆一样,两汉通西域带进来的好东西,往往也归于张骞名下,真所谓天道好轮回。
从粮食,到修仙
芝麻的传入,为中国的农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起初,芝麻是一种粮食作物,直接炊熟就能用来填饱肚子。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很快发现,这种粮食很好种,产量即高,味道又好,比传统五谷里的“麻”即大麻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芝麻还有一个优点,可以通过化感作用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土壤熟化。开垦荒地时,先种一两年芝麻,再种其他农作物,能减少除草的成本,并获得较好的收成。王祯在《农书》里记载道:“今汉、沔、淮、颖上, 率多创开荒地, 当年多种脂麻等种, 有收至盈溢仓箱速富者。”齐武帝永明年间建立常平仓(国家级的战略粮食储备)时,芝麻在江淮一带是直接当做粮食来收购的。
中国人对芝麻喜爱过甚,以致不满足于仅仅把它当做一种美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里说:“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也。”这是芝麻进入滋补药材界的滥觞。在其后历代的道教文献和神怪小说里,胡麻饭是修道之人乃至仙人的食物。芝麻的“芝”字,一说即是芝草之意。记载了芝麻功效的药书更是数不胜数,有意思的是,《神农本草经》里把胡麻列为米谷部上品,证实了这本书的成书年代不可能早于东汉,乃是伪托神农之名。
淡出餐桌,努力加油
胡麻饭淡出普通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于公元六世纪之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榨油技术的进步,让芝麻产生了比直接填饱肚子更大的价值。中国的油料作物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变革。最初的本土油料作物是麻(大麻)和荏(紫苏),因为产量和出油量过于感人,在芝麻传入后迅速被淘汰。其中大麻尤其可怜,在粮食和油料两个领域被芝麻各淘汰一次,后来在低端纤维领域又被棉花淘汰,以致于今天只能靠印度的同胞兄弟在黑道撑场面了。
后两次变革分别是南宋时发展出优良的油用芸薹品种,以及明朝传入、清朝推广的花生。本土原产的大豆,因为出油率低,反而是到了近代才成为产油的主力。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芝麻油压榨工艺是生榨,榨出来的油主要用于点灯照明,以及战争中用于火攻。六世纪时,芝麻油的技能树似乎有点走偏,进入了化妆品界(发油)和兽药界(驱治牛虱)。
到了唐宋,炒熟芝麻之后压榨的技术成为了主流,让出油率大大提升。宋朝的芝麻出油率可达33%,冠绝所有油料作物,当时的食用油几乎全是芝麻油。“胡麻”这个名字,也渐渐变成“油麻”,乃至更为文雅的“脂麻”——这是“芝麻”的另一个可能的来历。
明代以后,芝麻“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不再单独食用。如今常见的大量使用芝麻的食物,大概只有芝麻糊和麻酱了。哦对了,还有芝麻馅的汤圆,今天是元宵节,不怕胖的话,就多吃几个吧~
作者:顾有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物种日历(ID:guokrpac)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扩展阅读】绿绒蒿、雪兔子、龙胆……为什么高山上花朵更迷人?| 顾有容
-
-
- 一个人见没见过世面,看这两点就够了
-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一生对清朝都很有感情。一次,他邀请早已退位的清末帝溥仪到家中做客。这可是曾经的皇帝啊,王国维既毕恭毕敬,又忍不住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藏。但是,当他...
- 总裁俱乐部
-
-
-
- 九十年前,有人非要和元宵节过不去|短史记
- 作者丨隋林编辑丨吴酉仁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说一说元宵节。在古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和灯节。至晚在隋唐时期,便已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节日。朝廷一般会放假多日,如唐玄宗时是三天,宋太祖时是五天...
- 短史记-腾讯新闻
-
-
-
- 为什么金朝无法吞并南宋,而蒙元却可以做到
- 作者:王金百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000 字阅 读 需 要 9 分钟靖康之变北宋王朝覆灭。阴差阳错而漂泊在外的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北宋残臣拥护下继承北宋大统,史称宋高宗。面对金王朝及其傀儡伪齐政权的...
- 历史D学堂
-
-
-
- 曾经的它是国家储备粮,如今却被包了汤圆
- 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横跨渭水的中渭桥上,有三个身影自北向南渐渐行来。领头之人手持一根八尺长杖,杖头悬挂的三重毦已经严重磨损,但仍然能看出曾被染成红色。此人就是张骞,在经历了十三年的跋涉、囚...
-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
-
-
- “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口商品综合税率降了超四分之一创历史新低
- 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司长姜峰25日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幅降低了关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进口商品综合税率由21.8%降到了15.8%,降幅达到27.5%,创历史新低。税率下降的同时,我国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 上海证券报
-
-
-
- 电视剧《觉醒年代》: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
- 电视剧《觉醒年代》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李京盛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即引发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
- 人民日报文艺
-
-
-
- 曲青山: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好党史必修课
-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小小红船承载千钧,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图为嘉兴南湖红船。(图片来源:人民视觉)开栏的话: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 中国纪检监察报
-
-
-
-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就石达开一个真英雄?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作者 陆方川授...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中国共产党的另一面,足以令所有妄想与之为战的敌人胆寒!
- 商务合作 QQ:2321153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今年是2021年,正好是100周年。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球拥有了9100多万党员!世界第一大党、世界最坚强政党、世界最牛创业团队……这些赞誉,属于今天的中国共...
- 中华网军事
-
-
-
-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最后是怎么免得杀身之祸的?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3044,阅读时间:约8分钟历史提问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最后是怎么免得杀身之祸的?答:在中国古代各类历史活剧里,“功高震主然后被...
- 朝文社
-
-
-
- 明代皇帝如何过元宵?将这幅行乐图放大了看
- 每岁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亦称元夕、灯节或上元节。民间有赏花灯、吃元宵、打灯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火树银花不夜天,分外热闹。那么,身居皇宫大内的君主如何度过元夕之夜呢?紫禁城中又有哪些庆祝手段呢?庋藏在...
- 腾讯文化频道
-
-
-
- 舅舅想当“厅长”,毛岸英回了一封长信……
- 一封反对特权思想的家书毛岸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这封信,就是他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写给表舅向三立的信。这是一封看似平常的家书,但在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一名新中国共产党人的觉悟与恪守。 毛...
- 三湘风纪
-
-
-
- 何香凝、柳亚子联名营救邓演达的电报
- 2019年夏天,农工党南京市委在研编邓演达烈士墓党史教育基地展陈大纲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封电报底稿线索。这件文物名为:1931年冬何香凝柳亚子为营救邓演达和青年学生致国民党中央党部电报底稿,现为国家一级...
- 团结报文史e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