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非︱《交游录》笔记:汤因比眼中的希特勒
  • 来源:上海书评
《交游录》[英]汤因比著李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28页,88.00元━━━━


文︱郑  非



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对一个知识分子的个人交游感兴趣,但不是我。鸡蛋好吃,但未必需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我之前这么想。在浏览过《交游录》后,我改变了想法,去关心了一下阿诺德·汤因比的个人经历。他不仅写了本有意思的书,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汤因比在晚年的时候自承,他对古典世界而非现代西方世界更感兴趣。但从他的个人履历看却满不是这么一回事。出身英国知识分子世家,1912年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就成为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教员,教授古代史。1915年,作为声名鹊起的历史学家,他进入了英国外交部政治情报部门,负责起草各国政治形势的备忘录。
招募一个历史学家从事政治情报工作,在英国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到现在为止,英国高级文官的录用也是不需要看特定职业资质的,挑选的唯一标准就是“伶俐劲”。传统上,这也意味着该人需要在牛津或者剑桥获得历史学、文学或语言学这类英国上流人士较为青睐的学位。眼界宽宏也好,任人唯亲也罢,这就是汤因比出仕的渠道。
汤因比和其他专家一起参加了旨在塑造战后地缘政治的巴黎和平会议。然而,在和平会议上,政治逻辑优先于这些专家分析意见。失望的专家们转而成立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汤因比从1925年开始在这个研究所当了三十年的主任,充当政府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智囊。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一战和二战之间,汤因比保持着对德国问题的热切关注,在德国有广泛人脉以及被德国权贵所留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所有人都知道,他不是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有着热烈现实政治关怀,跟英国政府内部人士也能搭上话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天希特勒会见他的原因。



在1933年,汤因比将自己的大儿子送去德国波恩大学读书,在书中,表面上的理由是其子不喜欢温彻斯特公学的古典学教育,需要换一个环境。但未必没有父亲自己借此机会研究敌国且培养后辈的意思。
汤因比在德国认识了不少人,反纳粹人士和纳粹都在其中。1936年2月,德国纳粹法律学会邀请他发表演讲。他来到德国,他的一位友人向希特勒提到了他(这位友人是纳粹要员里宾特洛甫的顾问,能够接触到纳粹核心圈子),希特勒决定与汤因比碰头一晤。
希特勒在想要表现良好的时候完全可以做到礼貌得体,这给汤因比留下了好印象。但从一开始希特勒就抢过了话头,讲了两小时一刻钟(只是最后用五分钟让汤因比提了一个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补偿心理,作为一名从未进入大学的差等生与前下士,需要在国际知名的学者面前谈笑风生。也可能是希特勒将汤因比看成是英国政府的工具人,希望汤因比能在此关键时间给英国政府带个话(一周以后希特勒就将以武力占领莱茵兰,解决一战遗留德国领土问题,正式宣布德国的再武装化)。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希特勒跟所有的大独裁者一样,分不清外交与宣传之间的区别,分不清对话与发言的区别。
希特勒率先开口:“你们为什么对苏联如此友好?”(汤因比留意到,希特勒一直用“你们”来称呼汤因比)。不等回答,就自顾自的说道:“我知道,那是因为你们害怕日本。可就算你们需要一个朋友对付日本,怎么选了苏联?我难道不能成为你们的朋友吗?当然,如果要我成为你们的朋友,你们就得把我的殖民地还给我。”(200-201页)然后开始进行了一番大历史的阐述,将德国描述成自六世纪以来抵御“东方黄祸”、保卫西方世界的英雄。
汤因比觉得,希特勒的讲话连贯清晰,一点都没跑题。他一讲完,会面就接近于结束(希特勒用五分钟回答问题,然后迅速离开)。
在这场会面中,汤因比的另一位友人迪克霍夫(纳粹权贵之一,外交部的副部长)也在场。在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之后,迪克霍夫同汤因比会面,讲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在占领莱茵兰之后,他和里宾特洛甫(外交部长)来回穿梭柏林和伦敦,以求化解国际紧张局势。顺便说一下,日后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在莱茵河事变中,他极力推动英、法两国对德强硬,认为这是最后一个能兵不血刃压制纳粹的机会(这无疑是绝对正确的)。
在谈判的关键阶段的某一天,里宾特洛甫和迪克霍夫从伦敦赶回,想向希特勒汇报关键进展。已经很晚了。希特勒当天正好在杜塞尔多夫发表了演讲,双方见面后,希特勒没有询问伦敦的情况,而是谈起了他今天是如何调整情况顺利发表演说的。等他终于夸耀完毕,科隆歌剧院的院长正好到访,希特勒看见他,眼睛都亮了,他们马上开始兴致勃勃的讨论如何提高科隆歌剧院的演出水准,这段对话比希特勒之间的那段还要长。等到这段对话终于结束,希特勒终于才开始询问里宾特洛甫和迪克霍夫两个人的外交情况。
迪克霍夫对汤因比说道:“你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听出希特勒心中的轻重缓急……希特勒首先是一个煽动家,打动听众的天分是他获取政权的秘诀,因此与公众的关系就是他的生命线,这也就是为什么他首先告诉我们他在杜塞尔多夫的经历,然后才能关注其他事情,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他第二关心什么呢?对,他是一个有艺术气质的煽动家,他是一个奥地利人,骨子里的艺术热情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艺术让他放松,这就是为什么他要首先和科隆歌剧院的院长讨论,然后才轮到我们,艺术是他第二关心的事。外交事务呢?排在最后。”迪克霍夫的评论是:“但这样非常危险。”(207页)
窃以为,汤因比讲的这两个故事非常之传神,一则亲身经历,一则听人转述,不是圈内人,是写不出来的。这两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至少到了1936年,希特勒已经是一介独夫(当然,很可能的情况是,他一直都是独夫)。他已经习惯于用自己心中所想、所见、所欲去掩盖他人的意见,没有为可能的动摇留下一丝空间(这在认知上是件大坏事)。他有一个固定的历史和世界图景,习惯性认为所有事物都会不出所料,或失去其控制。后一则故事还能告诉我们,从民粹主义煽动家出身,希特勒在当时已经无法分辨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和对国家重要的事情。他的目光是内向的。
汤因比还有一个小故事,他有一个德国朋友是一家天主教报纸《日耳曼尼亚》的编辑,1939年6月,这位编辑朋友来到英国,请汤因比劝说英国首相张伯伦严厉斥责希特勒。他说:“我了解英国人,知道他们总是言简意深,但纳粹不知道。因此英国政治家的言语温和,会让纳粹看轻他们。如果英国领导人继续这样说话,我们将失去震慑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最后机会。”(195页)从事后来看,这个意见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对深陷在认知陷阱里的人,商量的语气是不行的,只有行迹激烈或出人意外,才能震动他们。

郑非上海政法学院
·END·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欢迎点击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主页(shrb.thepaper.cn)。

  • 抗日战争惨烈到何种地步?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作者:W先生授...
    历史教师王汉周
  • 远离那些聪明,却不厚道的人
    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样一个追求利益的时代中,厚道仿佛变成了隐形的存在,人人都为了一点小钱小利,想尽办法耍赖,占便宜。殊不知,人最大的精明,就是厚道。因为厚道,所以待人真诚;因为真诚,所以愿意为他人...
    智慧阅刊
  • 老苏州的城门记忆,穿越千年的历史见证者
    时常会忽视,那些隐于城市中的历史踪迹悠悠岁月,我们与之共存着的在百转千回里偶遇着霎时又回到千百年前那些浩浩荡荡的故事里它们是存在着生命的融入城市丰腴这街角的灯火阑珊处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
    深度苏州
  • 他生前只是个小人物,死后却被膜拜至今
    公元752年的秋天,杜甫和高适、岑参、储光羲等诗人一起登上慈恩寺塔(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其他人的诗写的都是天朗气清,大好河山。只有杜甫看到的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最爱历史
  • 专访中国火箭外销第一人,开国上将之子乌可力的传奇人生,牛!
    “吃苦耐劳、百折不屈的延安精神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日后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惧怕。”——乌可力|作者:李璐璐人物简介:乌可力,蒙古族,1933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塔布子村(今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塔布赛村)...
    环球人物
  • 瓦拉贾战役:穆斯林征服者对萨珊波斯的坎尼式胜利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公元7世纪30年代,异军突起的穆斯林阿拉伯人横扫整个近东世界。在尝试占据拜占庭叙利亚属地的同时,还直扑波斯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
    冷炮历史
  • 在美国为何有100万古巴人呢?他们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近代以来西方对世界的殖民,那是充满了罪恶和杀戮的。使得很多原本富裕的国家,变得穷困,使得很多国家,伤亡惨重。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被殖民国家,跟西方国家那是苦大仇深,而且非常深刻,势同...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1000年前的状元文,秒杀当今世界所有鸡汤!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破窑赋》。如今读来,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与大家共赏。【原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二丫陪你来唠嗑
  •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罕见手迹重磅公布,打了谁的脸?
    毛岸英导 语下面是一封毛岸英于1949年10月24日写给表舅向三立(杨开慧舅父向理卿之子)的信。之所以提这封信,一方面是因为毛岸英的手迹比较罕见,另一方面,其中记述了毛岸英是如何回复自己的舅父杨开智要求在...
    收藏新视界
  • 索拉孔会战: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的骑兵大乱斗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公元6世纪末,原本素有过节的拜占庭与萨珊波斯已保持了多年和平。但长期相安无事并未消除彼此间的刻骨敌意,反而因不少周边事态的...
    冷炮历史
  •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3172,阅读时间:约8分钟答:在汉高祖刘邦人生的最后岁月里,“杀樊哙没杀成”这事儿,堪称是桩发人深思的政治...
    朝文社
  •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这样作答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八角楼的灯光》这首歌1928年就开始在井冈山地区传唱。在井冈山八角楼,毛泽东当年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
    求是网
  • 白银中毒:大明帝国的最后77年
    公元1550年的春天,浙江巡抚朱纨,服毒自杀了。三年前,这名军事才华出众的帝国官员,被嘉靖皇帝任命为浙、闽两省最高军事指挥官,负责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为官清正的朱纨,一上任就收到了各种暗示。有...
    最爱历史
  • 未曾读过刘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来源:简书@魏峻原文链接:http://suo.im/4a3NGz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出了我多年来看三国的一个疑问:看到一句话:“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20...
    财富合伙人
  • 郑非︱《交游录》笔记:汤因比眼中的希特勒
    《交游录》[英]汤因比著李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28页,88.00元━━━━文︱郑 非一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对一个知识分子的个人交游感兴趣,但不是我。鸡蛋好吃,但未必需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我之前...
    上海书评
<< 46 47 48 49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