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相距短短53年,为何像隔了几百年?
- 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配图 二马图(与文无关)
此图谓:廉者疲,滥者肥。画家借两马寓意,不仅为己,也涉为民。澄白两色斑马膘肥体壮,神采焕发,缠绳初解垂地,意欲起步奔驰。棕色瘦马,绕缰绳于颈项,骨见神疲,行动无力。两者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寓有“明劝戒、著升沉”的讽刺意味,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难得佳作。
本文授权自zhihu.com/question/401274927/answer/1408092055
黑格尔老爷子曾语出惊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很明显是扯淡,但要分析起来也颇有意思。
啥意思呢?
大致意思就是中国一直在走老路,虽然千百年下来人物如大浪淘沙、层出不穷,但剧情节奏大抵都一个味儿。
很显然是断章取义,但要说完全错误倒也不尽然。
秦统六合跟三国归晋 / 南北接隋唐 / 大明继承元统等等到底有啥区别,黑格尔老爷认为就仅仅只是one more time再来一遍。
naive~
01
就拿五代割据这套玩法来说,确实是天朝传统艺能,可谓源远流长、有例可循。
军阀割据现象在古今中外皆有存在。
中国虽然是一个大一统历史久远的国家,但在中央衰落或乱世易鼎时,也存在军阀割据现象。
中国历史上的军阀割据以东汉末、唐末五代、民国三个时期为代表。
这不就简单多了。
民国的事儿不好议论,汉末唐末南北朝还是可以给大家说道说道的。
东汉末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从皇甫嵩、卢植、朱儁几位大佬带着刚出新手村的曹袁等一票精神小伙平定黄巾开始,到曹丕代汉间36年,再到三国归晋间60年。
加起来不到百年却热闹的跟春秋战国有一比。
连严白虎、士燮之流凭借在汉末割据个一城半地都大大提高了知名度,相比之下试问几位朋友能知道东晋“开国”皇帝叫啥?
但情景之下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春秋战国之间打仗动辄几十万近百万,为啥三国这儿曹公下赤壁就只有区区十五万?
关二爷淹了三万人就威震华夏?
武侯五伐中原兵力就只不过五万上下?
人为啥这么少?
答:一方面因为人基本死光了,另一方面因为兵制,咱们后面详讲。南北朝就更热闹了,先有五胡乱华,后有中原易主换代如走马灯,打的昏天黑地、天花缭乱然后定睛一看。
好嘛还不到三百年。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然而实际政权数量还得翻番,估计凑副扑克牌都富裕。
随之而来什么问题呢?
史料不好找、也不好读。
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什么立场写的统统的不知道。
所以冉大武悼天王一直争议不断,缺乏配角的人物形象太单薄,缺乏过程的事件解读起来也难免断章取义。
有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陈庆之。一般来说这种形象加上战绩的将军在军事史上再次也得是个岳飞级别的偶像人物。无奈南北朝史料记载方式太过玄幻“南北朝无信史”,缺乏细节。
比如陈庆之八千人纵横天下时,部下都是什么成色?对手是什么成色?所克城池防御如何、驻军如何?
想吹陈庆之时着实有点无从下口、力不从心,只能评价为真实实力不详:可能很强,但真不好定论。
02
好的,终于说到五代了,回到问题为什么五代看起来这么长?像是隔了几百个世纪?
因为打仗。
只要一打起仗来,时间就得按天来算。
甚至某些重要战斗场合,史料记载得按小时算。
拿喜闻乐见的神仙统帅、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例。
李存勖画像
按照他爹三箭赐子的战略指导思想,一伐刘仁恭,二败耶律阿保机,三灭后梁朱温的顺序来讲:
李存勖刚即位就铁腕开搞,把国内该杀的人杀干净后就骑上马出征,即位那几年的李存勖的活动概括起来大致为晋国周边哪里有仗打哪里就有我李某人。
严格意义上这些仗是不是非打不可?并不是,很多战争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如果可以全胜那肯定就不一样了,李存勖就是例子。
刚即位就对后梁大打出手,转过头突然发现河北刘仁恭更碍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两线作战。
一面对刘仁恭简单分化麻痹后全面开战,一面对抗后梁朱温的援军。
没费多少劲儿就活捉刘仁恭,同时又派个小弟北上顺手暴揍了大举入侵的阿保机。
随后一面称帝一面加速进攻后梁,还得时不时打发一下北面骚扰的契丹。一脚踢开中都城门、俘杀王彦章后,风卷残云地灭亡了后梁。
甚至在此期间还顺手灭了前蜀,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所谓蜀川天险。
创下了维持至今的31天灭亡蜀川政权的用时最短记录。
指东打西,八面威风的庄宗陛下6不6?
完成这一切时李存勖用了多久?
908-926,仅仅十八年。
一代人都还未长大,李存勖快意恩仇的一生就已经基本落笔。
五代十国总共不过五十年,而李存勖的这十八年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缩影而已。
那时的中国,至少有五十年的时间里什么事都不干,就光打仗,战争是唯一的政府工程。
也就是那五十年的时间里,把军事相关的所有东西全都打出来了。
府兵制、征兵制、募兵制、雇佣兵制、禁卫军政变、宫廷政变继承、君相后三权式微藩镇崛起、强枝弱干、地缘/地理对抗、合作分化、间谍渗透、各种契税货币流通、通货膨胀/紧缩。
五彩缤纷、应有尽有。
你想不出来的办法有别人能想出来,你不走极端自然有人去替你走。
没军粮?好,我们吃人肉。
打仗缺钱?好,把国内的有钱人杀了抄家。
士大夫不支持战争?好,全杀了吧,这个时代不需要文官。
只要有兵就能换皇帝,甚至自己当皇帝,皇帝不值钱,文官更不值钱,百姓最是一文不值,只有一群群的兵痞子。
是的,就是兵痞,在那个时代下,损失最严重的永远不是军人和藩镇巨头,而是底层的无数苦逼老百姓。
绝大多数真正忠义的将军、勇敢的士兵早就化为黄土。
现实的唐末五代并不是印象中光荣、荡气回肠、快意恩仇的时代。
绝大多数士兵在战场上通常不会勇猛厮杀,而是油头滑脸,装死逃跑,深谙战场保命之道。
实际上战场厮杀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比平时抢劫平民要危险多少,时刻明哲保身,战斗意志极其不堪。
所以战争成色也可见一斑,31天灭亡前蜀,这个数字比从剑门关出发正常行军抵达成都的所用时长多不了多少。
而战时战后抢劫屠杀平民时却一改懦弱慵懒,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是也。
只要是打仗的地方,那一大片基本剩不了几个活人。
所以后来宋朝为什么胜负未分甚至态势大有可为之时就着急着掏钱求和?
因为实在是打厌倦了,战争不会有哪怕一点点好处,带来的只能是分摊到平民头上的无尽痛苦。
缺少劳动力,社会供给崩溃后大量妇孺老弱死亡。
得不到喂养饲养的家禽家畜成批死亡。
死亡的人畜得不到妥善处理,任其曝尸荒野,细菌滋生、瘟疫横行带来更大面积的死亡。
整个儿一大片地方全白了。
04
事到如今我们自诩爱好和平,口称和平崛起,实乃有因有果。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厌倦战争了。
我们只想种地浇菜。
丈夫儿子出征算起,一天盼作一年过,煎熬又漫长。
等来家人战死通知时,哪怕寿命还剩一万年,也不过堪堪行尸走肉的寥寥一瞬。
所以宁可当一个和平年代不知名的小角色,竭尽全力都只能当个普通人,相比较而言即使再暗流涌动,整体时代也只能算波澜不惊的小场面。
就这样也千倍万倍的好过当一个被浓墨重彩的乱世强行大浪淘沙推向前台,诸如严白虎这般史书留名的“大人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诸君努力。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此图谓:廉者疲,滥者肥。画家借两马寓意,不仅为己,也涉为民。澄白两色斑马膘肥体壮,神采焕发,缠绳初解垂地,意欲起步奔驰。棕色瘦马,绕缰绳于颈项,骨见神疲,行动无力。两者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寓有“明劝戒、著升沉”的讽刺意味,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难得佳作。
本文授权自zhihu.com/question/401274927/answer/1408092055
黑格尔老爷子曾语出惊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很明显是扯淡,但要分析起来也颇有意思。
啥意思呢?
大致意思就是中国一直在走老路,虽然千百年下来人物如大浪淘沙、层出不穷,但剧情节奏大抵都一个味儿。
很显然是断章取义,但要说完全错误倒也不尽然。
秦统六合跟三国归晋 / 南北接隋唐 / 大明继承元统等等到底有啥区别,黑格尔老爷认为就仅仅只是one more time再来一遍。
naive~
01
就拿五代割据这套玩法来说,确实是天朝传统艺能,可谓源远流长、有例可循。
军阀割据现象在古今中外皆有存在。
中国虽然是一个大一统历史久远的国家,但在中央衰落或乱世易鼎时,也存在军阀割据现象。
中国历史上的军阀割据以东汉末、唐末五代、民国三个时期为代表。
这不就简单多了。
民国的事儿不好议论,汉末唐末南北朝还是可以给大家说道说道的。
东汉末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从皇甫嵩、卢植、朱儁几位大佬带着刚出新手村的曹袁等一票精神小伙平定黄巾开始,到曹丕代汉间36年,再到三国归晋间60年。
加起来不到百年却热闹的跟春秋战国有一比。
连严白虎、士燮之流凭借在汉末割据个一城半地都大大提高了知名度,相比之下试问几位朋友能知道东晋“开国”皇帝叫啥?
但情景之下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春秋战国之间打仗动辄几十万近百万,为啥三国这儿曹公下赤壁就只有区区十五万?
关二爷淹了三万人就威震华夏?
武侯五伐中原兵力就只不过五万上下?
人为啥这么少?
答:一方面因为人基本死光了,另一方面因为兵制,咱们后面详讲。南北朝就更热闹了,先有五胡乱华,后有中原易主换代如走马灯,打的昏天黑地、天花缭乱然后定睛一看。
好嘛还不到三百年。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然而实际政权数量还得翻番,估计凑副扑克牌都富裕。
随之而来什么问题呢?
史料不好找、也不好读。
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什么立场写的统统的不知道。
所以冉大武悼天王一直争议不断,缺乏配角的人物形象太单薄,缺乏过程的事件解读起来也难免断章取义。
有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陈庆之。一般来说这种形象加上战绩的将军在军事史上再次也得是个岳飞级别的偶像人物。无奈南北朝史料记载方式太过玄幻“南北朝无信史”,缺乏细节。
比如陈庆之八千人纵横天下时,部下都是什么成色?对手是什么成色?所克城池防御如何、驻军如何?
想吹陈庆之时着实有点无从下口、力不从心,只能评价为真实实力不详:可能很强,但真不好定论。
02
好的,终于说到五代了,回到问题为什么五代看起来这么长?像是隔了几百个世纪?
因为打仗。
只要一打起仗来,时间就得按天来算。
甚至某些重要战斗场合,史料记载得按小时算。
拿喜闻乐见的神仙统帅、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例。
按照他爹三箭赐子的战略指导思想,一伐刘仁恭,二败耶律阿保机,三灭后梁朱温的顺序来讲:
李存勖刚即位就铁腕开搞,把国内该杀的人杀干净后就骑上马出征,即位那几年的李存勖的活动概括起来大致为晋国周边哪里有仗打哪里就有我李某人。
严格意义上这些仗是不是非打不可?并不是,很多战争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如果可以全胜那肯定就不一样了,李存勖就是例子。
刚即位就对后梁大打出手,转过头突然发现河北刘仁恭更碍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两线作战。
一面对刘仁恭简单分化麻痹后全面开战,一面对抗后梁朱温的援军。
没费多少劲儿就活捉刘仁恭,同时又派个小弟北上顺手暴揍了大举入侵的阿保机。
随后一面称帝一面加速进攻后梁,还得时不时打发一下北面骚扰的契丹。一脚踢开中都城门、俘杀王彦章后,风卷残云地灭亡了后梁。
甚至在此期间还顺手灭了前蜀,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所谓蜀川天险。
创下了维持至今的31天灭亡蜀川政权的用时最短记录。
指东打西,八面威风的庄宗陛下6不6?
完成这一切时李存勖用了多久?
908-926,仅仅十八年。
一代人都还未长大,李存勖快意恩仇的一生就已经基本落笔。
五代十国总共不过五十年,而李存勖的这十八年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缩影而已。
那时的中国,至少有五十年的时间里什么事都不干,就光打仗,战争是唯一的政府工程。
也就是那五十年的时间里,把军事相关的所有东西全都打出来了。
府兵制、征兵制、募兵制、雇佣兵制、禁卫军政变、宫廷政变继承、君相后三权式微藩镇崛起、强枝弱干、地缘/地理对抗、合作分化、间谍渗透、各种契税货币流通、通货膨胀/紧缩。
五彩缤纷、应有尽有。
你想不出来的办法有别人能想出来,你不走极端自然有人去替你走。
没军粮?好,我们吃人肉。
打仗缺钱?好,把国内的有钱人杀了抄家。
士大夫不支持战争?好,全杀了吧,这个时代不需要文官。
只要有兵就能换皇帝,甚至自己当皇帝,皇帝不值钱,文官更不值钱,百姓最是一文不值,只有一群群的兵痞子。
是的,就是兵痞,在那个时代下,损失最严重的永远不是军人和藩镇巨头,而是底层的无数苦逼老百姓。
绝大多数真正忠义的将军、勇敢的士兵早就化为黄土。
现实的唐末五代并不是印象中光荣、荡气回肠、快意恩仇的时代。
绝大多数士兵在战场上通常不会勇猛厮杀,而是油头滑脸,装死逃跑,深谙战场保命之道。
实际上战场厮杀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比平时抢劫平民要危险多少,时刻明哲保身,战斗意志极其不堪。
所以战争成色也可见一斑,31天灭亡前蜀,这个数字比从剑门关出发正常行军抵达成都的所用时长多不了多少。
而战时战后抢劫屠杀平民时却一改懦弱慵懒,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是也。
只要是打仗的地方,那一大片基本剩不了几个活人。
所以后来宋朝为什么胜负未分甚至态势大有可为之时就着急着掏钱求和?
因为实在是打厌倦了,战争不会有哪怕一点点好处,带来的只能是分摊到平民头上的无尽痛苦。
缺少劳动力,社会供给崩溃后大量妇孺老弱死亡。
得不到喂养饲养的家禽家畜成批死亡。
死亡的人畜得不到妥善处理,任其曝尸荒野,细菌滋生、瘟疫横行带来更大面积的死亡。
整个儿一大片地方全白了。
04
事到如今我们自诩爱好和平,口称和平崛起,实乃有因有果。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厌倦战争了。
我们只想种地浇菜。
丈夫儿子出征算起,一天盼作一年过,煎熬又漫长。
等来家人战死通知时,哪怕寿命还剩一万年,也不过堪堪行尸走肉的寥寥一瞬。
所以宁可当一个和平年代不知名的小角色,竭尽全力都只能当个普通人,相比较而言即使再暗流涌动,整体时代也只能算波澜不惊的小场面。
就这样也千倍万倍的好过当一个被浓墨重彩的乱世强行大浪淘沙推向前台,诸如严白虎这般史书留名的“大人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诸君努力。
-
-
- 夜读|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的续集!
- 清明·缅怀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均是节俗。今年的清明节不再受疫情影响,一定有很多人携家带子出游踏青,享受春天的乐趣;也一定会有很多人前往烈士陵园、纪念馆缅...
- 天津广播
-
-
-
- 清明节的由来竟如此悲凉!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
- 观文
-
-
-
- 唐宋相距短短53年,为何像隔了几百年?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配图 二马图(与...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二战苏军是一支喝完伏特加,再上战场的“醉鬼军队”吗
-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3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相信对二战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们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段子,那就是二战中的苏联红军在上战场前总要喝上满满一顿伏特加。甚至有个别夸张的版本说对苏...
- 历史D学堂
-
-
-
- 谢琰丨清明时节读《清明》
- 清明时节读《清明》文 | 谢琰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作者,一般书上写的是杜牧。有些研究唐诗的学者认为可能不是杜牧写的,因为在目前能看到的不少...
- 章黄国学
-
-
-
- 《对花枪》对的是啥?姜桂枝有多刚?程咬金实则出身名门?
- 离别数十年,深情总难忘。花枪的花,是“留花不发待郎归”的爱情坚守。花枪的枪,是“飒爽英姿五尺枪”的生命坚强。今天,我们来说说红妆大戏《对花枪》。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出戏,简而言之,就是在隋末,瓦岗寨...
- 河南卫视
-
-
-
- 唐太宗问:大唐何时灭亡?袁天罡说:猪会上树时!结果准确应验
-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奇人异事,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夜观天象就能算出什么时候下雾,简直比天气预报还准。手中的扇子摇一摇,竟然把东风给借来了,借助风力点燃大火,烧得几十万曹军无力招架。古代像诸葛亮这样...
- 史学界的9527
-
-
-
- 有些家书,一经写下,就是绝笔……
- 中国人民大学有一座“家书博物馆”。10多年来,上万封充满家国情怀的“红色家书”从全国各地汇集至此。家书的主人,有知名将领,有普通士兵,也有各行各业的平凡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许多家书一经写下,或许就...
- 新华视点
-
-
-
-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 作者:计白当黑来源:历史D学堂(ID:lishi1600)隋朝上承魏晋南北朝的纷争,下启大唐盛世的序幕。作为奠基人,隋文帝杨坚功不可没。仁寿四年(公元604年)8月13日,杨坚病逝于仁寿宫,享年64岁。同样是开国皇帝...
- 古墨社
-
-
-
- 记忆|血染的结婚证书
- 我家有件传家宝,那是母亲王曼霞与父亲陈尔晋的结婚证书。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父母牺牲72周年。拿出这份珍藏着的结婚证书,眼前仿佛再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父母不畏艰难危险追求真理、志同道合为党的事...
- 夜光杯
-
-
-
- 到处都是百年建筑!中山这条红色古村,值得一去
- 百年华诞恰是风华正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山发布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中山红色印记】系列报道,深入中山各地,探寻中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用镜头定格党的光辉历史,挖掘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
- 中山发布
-
-
-
- 清明风至万物始,天朗气净宜寻春!
- 清农历二月廿三明清明时,风雨多!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 中秋、 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
- 小诚讲故事
-
-
-
- 清明节怎么就成了古代的体育文化节?
-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这是农耕民族生存的最基本认知。清明这天本来就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后来因为介子推使清明节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全民性的民俗节日。其踏青、寒食、扫墓等活动是后来才融合进去的...
- 青少年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