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一共有三次北上的经历,都是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奔波北上,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梳理孙中山1924年第三次北上的情形,展现一代伟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民主事业、人民幸福依旧在奔走、在战斗。
△孙中山
1956年11月12日,适逢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指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孙中山作出了崇高的、科学的历史评价。
孙中山北上前三天合影
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一共有三次北上的经历,都是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奔波北上,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次北上发生在1894年6月,当时的孙中山首次进京,满怀着“冀万乘之尊或一垂听,政府之或可奋起”的热切期待,带着陈情书和介绍信赶赴天津,本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的改革主张上书并求见李鸿章,未果,只身前往檀香山组织创立兴中会;第二次北上是在辛亥革命发生后,为了缓和南北地区间的冲突,稳定政局,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多次邀请,力排非议,北上“共商国是”;第三次北上在1924年“北京政变”发生后,此次之行,孙中山为了实现全国和平统一和宣传革命主张,使当时分崩离析的局面得以改观,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甘冒风险,应邀北上,共筹祖国统一大业。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安定统一,孙中山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为革命事业战斗。本文将梳理孙中山1924年第三次北上的情形,展现一代伟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民主事业、人民幸福依旧在奔走、在战斗。
北京政变 联名电请相邀北上
192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1月份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达成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同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突然倒戈,发动“北京政变”,这也是孙中山第三次北上的直接原因。
1924年的北京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各派军阀之间亦是互相猜忌、争权夺利,终于在9月份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主要是以曹锟、吴佩孚为代表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代表的奉系军阀,在长城沿线展开战斗,其中参与调动投入战斗的兵力高达五十五万人以上。直奉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正处于战争后方的北京被突如其来的政变打破了往日的平静。直系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倒戈,一举推翻了直系军阀曹锟政权。冯玉祥从热河前线调兵,下令以最快的速度班师回京,偃旗息鼓,一昼夜行军二百二十里,晚上到达北京后,一夜之间,未动一刀一枪,即刻占领电报局、电话局、车站等重要关口部门,接管全城防务,对于这场被称为“中国正遭遇即将迈上统一路途之重大时机”(《致泽村幸夫电》,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的政治大变动,史称“北京政变”。直系吴佩孚兵败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随即在北方呈现了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三派的联合局面,但又相互之间隐藏着猜忌和利益争夺。直系旧军阀政权被打垮,新军阀的政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冯玉祥为了维持政局,特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张作霖、段祺瑞为巩固政权、收买人心,也趁机先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和主持解决时局问题。
权衡利弊 几经周转身赴京城
在此时局混乱时刻,孙中山是否北上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孙中山经过一番权衡和考量后,认为北京政变是中央革命的第一步,不能留在广州坐以待毙,错失良机,必须亲自去北京完成中央革命的任务。并于10月27日致电冯玉祥,表示“建设大计,并须决定。拟即日与诸兄晤商。”冯玉祥立即复电,请孙中山早日启程,指示建国方略,并派马伯援为代表,持亲笔函前往广州欢迎。
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了《时局宣言》(即《北上宣言》),决定扶病北上,通过《时局宣言》来阐明此次北上的目的,沿途路上广为宣传。首先重申革命的目的是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宣言指出:“北伐之目的,不仅在覆灭曹吴,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换言之,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时局宣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6年。)孙中山看到了不仅要推翻军阀,而且需要推翻军阀所依赖生存的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积极宣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力求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反帝反军阀思想,对后来的北伐战争起到推动作用。《时局宣言》同时强调要召集现代实业团体、商会、教育、大学、各省学生联合会、工会、农会等九种团体代表组织国民会议,以谋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建设。《时局宣言》是孙中山生平最后一篇政治宣言,表明了孙中山的立场与北上的坚定决心,其主张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力支持和全国民众的拥护。
11月13日,孙中山带病偕夫人宋庆龄等人由广东乘轮船启程北上,途经香港、上海,转道日本,在日本停留数日,于12月14日,由日本抵达天津,孙中山先生到天津的消息一经传开,受到两万群众的热情接待和欢迎。由于常年奔波,过度劳累,孙中山积劳成疾,肝病发作。此时北京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一轮争夺地盘的军阀斗争又开始了,段祺瑞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段祺瑞宣布召开“善后会议”和“国民代表会议”,实际上是要抵制孙中山先生积极倡导的国民会议。孙中山意识到此次北上将困难重重,但为了宣传革命思想,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在忍受身体病痛的折磨的同时,毅然坚持带病入京。
12月31日,孙中山一行人由天津抵达北京,受到北京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孙中山在车站发表的书面谈话《入京宣言》中重申此次来京不是为争地位和权力,而是特来商讨救国。第二天,即1925年1月1日,段祺瑞电邀孙中山出席“善后会议”,孙中山先生因病迟于1月17日复电段祺瑞,指出“善后会议”的荒谬,并提出两点补救方案,段祺瑞拒绝执行,孙中山和国民党成员代表未出席“善后会议”,双方就此次会议未达成一致,不欢而散。3月1日为了对抗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以促进真正的国民会议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努力下,在北京大学三院礼堂组织召开了国民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否认“善后会议”,强调要“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主张。在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追悼孙中山活动。
鞠躬尽瘁 壮志未酬遗憾而终
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病情加重,住进了协和医院,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后又转移到北京东城区铁狮子胡同外交家顾维钧的住宅,此时孙中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支撑会见客人。3月12日上午9时25分,孙中山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五十九岁。孙中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心系革命事业,发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呼声,在《遗嘱》和《致苏联遗书》中更是深切地表达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殷切期望,在去世前仍牵挂着革命事业,带着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悲伤离去。
孙中山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开,举国哀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追悼高潮,各种党派、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发来唁电和挽联,或者写诗词来悼念孙中山,对于孙中山离世表达内心的悲痛。在《遗嘱》和《致苏联遗书》中表达了孙中山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阐明了废除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的国家,希望国共两党进行合作。一经公布,就广泛受到社会各界民众的关注和认可,为革命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宣传,也对后续的国共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孙中山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旧心系革命,为民主革命事业在战斗,彰显了其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孙中山“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坚强革命意志,也深刻体现了孙中山一生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高尚情怀。
孙中山最后一次北上历经艰辛和波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战斗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称颂,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奋斗了一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更为后世所敬仰。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谭备战 马小月编辑:王富聪 孙靖琪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更希望我们能带您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那家网/苏宁易购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你一定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是你一定不知道他的作者叫曹松。你一定会背“一片伤心画不成”,可是你不知道他的作者叫高蟾。在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诗人了,可能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或生平,但他们的名句却...
    中庸
  • 珍贵史料!李大钊1924年留下的唯一活动影像曝光
    头发剃去、表情平和、目光坚定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1927年4月2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从容走向绞刑架前留下这样的遗照牺牲时他才仅仅38岁在李大钊短暂的一生中只留下十几秒的视频影像这是1924年9月...
    青春北京
  • 常广宇|说“棉”
    说“棉”文丨常广宇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棉花是草棉,历史上,棉还指木棉(攀枝花)和其他类似的树。草棉有非洲棉、亚洲棉、美洲棉和海岛棉等种类,都是舶来品。据学者考证,非洲棉进入我国最早,不晚于西汉中期就...
    章黄国学
  • 阿克提姆海战:古罗马共和国时代的盛大谢幕演出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公元前31年9月,超过900艘大小战舰云集在希腊沿海的阿克提姆海角。她们捉对厮杀,各位其主争夺罗马共和国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的独霸...
    冷炮历史
  • 民国红颜录:最后看到赵四小姐的真容,我震惊了!
    翻开历史,民国红颜真的是美的不要不要的。在那个没有PS的年代,她们美得那样真实、那样优雅。用最真实的自己,留住了旧时光里的美丽。 潘素这是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潘素女士,是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当然也是一代...
    掌中生活
  • 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咱们中国在干啥?
    古埃及和古中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古埃及文明确实要比古中国文明早一段时间出现。尤其是古埃及时期修建的金字塔,更是被称为世界史上的奇迹。金字塔被人们视为未解之谜,即便是现在,人类也无法完全理解...
    史学界的9527
  • 赵建:东西方忙着结盟,世界再次进入“文明的冲突”时代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来源:西泽研究院其实从商人总统特朗普时代开始,美国的彭斯、蓬佩奥和班农们就开始发动了“意识形态”大战。只不过与当前的民主党建制左派们相比,他们的极右主义无法引起整...
    FMBA
  • 孙中山北上救国壮志未酬
    编者按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一共有三次北上的经历,都是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奔波北上,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梳理孙中山1924年第三次北上的情形,展现一代伟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革命事业,...
    团结报文史e家
  • 浙江地名,到底有多仙?
    龙游、仙居、永嘉、云和、江山、海宁、慈溪、磐安、嘉善、丽水、诸暨,某日偶然间打开地图,突然发现浙江的一串串地名仿佛都冒着仙气。这些城市究竟何时得名,又为何如此读起来如此清丽奇仙呢?江山江山如此多娇...
    穷游网
  • 你的名字,藏着你最好的样子
    图|物道 物道君语:时势造英雄,名字照时势。三十七年前的今天,1984年的4月6日,中国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诞生了。从此,每一位中国人的姓名都被更规范的方式管理。 学者饶宗颐说过:“人是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人名...
    物道
  • 金陵政治文化的共和底蕴
    (图片来源:IC Photo)【文化的江山】刘刚/文汉人入主中原汉民族之缘起,有着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因为形成国体之初就有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并立。比如,刘邦开口就说“老子马上得天下”,陆贾立即就回一...
    经济观察报
  • 霍梅尼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历史的发展,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根据最基本的历史大势展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那很多时候那是取决于国家领导人,尤其是领袖人物的。而不管这些领袖人...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534,阅读时间:约7分钟历史提问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答:东汉永元三年(91)二月,汉朝名将耿夔率领精兵出...
    朝文社
  • 1936年4月6日
      毛泽东和彭德怀复电王以哲并转张学良。电报说:敝方代表周恩来偕李克农依约于八日赴肤施(即延安)与张学良会商救国大计。双方会谈之问题,敝方拟定为:(一)停止一切内战,全国军队不分红白一致抗日救国问...
    贵阳晚报
  • 《金瓶梅》开篇四个字,写尽人间贪嗔痴欲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张爱玲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反面。《红楼梦》是情,《金瓶梅》是欲。一体两面,都是极高明的作品。《金瓶梅》开篇就写了人生的四种欲望。“酒、色、财、气”人间四欲,...
    古墨社
<<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