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战国列强动辄出兵几十万,明朝出兵十几万人都费劲?
- 来源:朝文社
历史提问为什么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答:如果把明末的战争史,和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争史对照着看,好些“军事票友”们时常感慨的一个奇现象,就是“明朝的军队怎么这么少”?比如在“战国争霸”的那些“灭国级”战役里,那些地盘也就明代“几个省大”的“战国群雄”们,用兵规模都大到吓人。比如秦赵长平之战,作为战国“老二”的赵国,就陆续投入了四十万大军。而在经历“长平之败”,赵国四十万大军惨遭坑杀九年后,赵国依然能动员二十五万大军,痛击趁火打劫的燕国。
而且看明朝中前期的战争,会发现明朝也有“兵多”的时候:且不说明成祖五征漠北,每次都是几十万人的规模。就连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的收复辽东战役,明朝经过一番调兵遣将,很快动员了二十万大军与二十万民夫,外加一百二十万石军粮,仅用五个月就横扫辽东,迫使元朝旧将纳哈出投降,把东北大地纳入明朝版图。相比之下,几百年后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单看兵力,就是十分寒酸。
如此景象,不但让后人摇头,就连万历年间许多“名臣”们,也是大惑不解。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于慎行,就在他的著作《谷山笔尘》里悲愤质问说:“汉武帝和唐高祖出兵打仗,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唐朝犒赏名将郭子仪,一顿花费就是十几万两白银。也没见他们缺过钱。可万历年间东援朝鲜,才派了四万人的兵马,军费粮食就捉襟见肘。咱大明朝真的比前朝穷这么多吗?”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明朝穷”,放在萨尔浒战役前,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明代卫所制的败坏。随着明代土地兼并的加剧,大批卫所土地被权贵占据,士兵或是逃亡,或是沦为佃农家仆,能打的基本没几个。所以嘉靖年间的明朝卫所士兵,遇上散兵游勇的日本倭寇,就常见稀里哗啦。还出现过成百上千人被几十个倭寇追着打的丑事。放在明末,明朝的卫所制度,比起那时更败坏到家。比如明末名将卢象升,曾在边境检阅卫所军队,结果一阵风吹过,卫所的士兵们就纷纷倒地。以卢象升自己的话说,那真是“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不止为可怜的士兵们,更为低下的战斗力。这样的军队,别说凑不齐人,就算凑个几十万人,又有何用?
按照明朝的卫所制度,萨尔浒战役前,明朝理论上应该在辽东有六万多人,但其实只有两万人。好不容易调兵遣将凑了近九万人。但以明朝很多御史的话说,这些士兵好些连火器都没摸过,盔甲装备也不足,大军都开拔了,一些输送武器的船只还远在路上。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更痛心疾首说:连主将杜松等人的盔甲,都是劣质货,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所以也就不出意外,一场萨尔浒之战,明军九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拉开了明亡清兴的大幕。
就连号称明朝最精锐的京营,到了崇祯十五年时,也给了崇祯帝当头一棒,兵部官员告诉崇祯说:所谓京营精锐,不光都是一些“无籍游棍代顶”,他们和兵将们沆瀣一气,平日里一起分军饷,遇到战事就出去扰民,真碰上敌人立刻鸟兽散。这样的部队,就算有几十万人又有何用?一年多后李自成兵临北京,这些京营们简单抵抗了下,就跑的跑降的降,叫大明朝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亡了国。 “明朝为什么兵少”的疑问,细细探究,其实就是明朝兴衰的晴雨表。参考资料:《重写晚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奏折上的晚明》《明代军队饷银供给演变探析》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
- 中国最牛外交官:40岁转行,1人征服55国,却低调了2000年
- 作者 l 国馆来源 l 国馆文化(ID:guoguanwenhua)活到39岁,班超只有一份熟人介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 父亲、哥哥、妹妹都是出名的史学家,三人完成了畅销全国的《汉书》。 放在当下,他也许会...
- 掌阅读书
-
-
-
- 西方最不愿看到的事发生了!中国强势出手,强盗逻辑末日已至
- 众所周知,外部势力祸乱中国香港的根源依仗,归根结底在于殖民教育遗毒!大快人心!据香港《明报》4月5日报道,已送至香港教育局,计划在今年9月将被用于新学期中学二年级的三本历史教师用书,相较于老版教材,...
- 武酷网
-
-
-
- 闷声发大财的两个欧洲小国,存在感虽然很低,但是一个比一个发达
- 从世界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世界的文化中,其实都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文化传统,强调不显山不漏水,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国家的发展,更是需要低调,尤其是国家应该闷声发...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为什么战国列强动辄出兵几十万,明朝出兵十几万人都费劲?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924,阅读时间:约8分钟历史提问为什么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答:如果把...
- 朝文社
-
-
-
- “西安事变”中活捉蒋介石的四员干将,后来怎么样了
-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3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达成抗战统一战线,毅然发动“兵谏”,指派白凤翔、孙铭九、刘桂五和王玉瓒等人在临潼华清池扣押了赴陕督...
- 历史D学堂
-
-
-
- 他去世1900年,依旧是史上最牛的外交官
-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活到39岁,班超只有一份熟人介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 父亲、哥哥、妹妹都是出名的史学家,三人完成了畅销全国的《汉书》。 放在当下,他也许会像林志颖卖肠粉的哥...
- 古墨社
-
-
-
-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活到了1996年
- 当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太监总管小德张(张兰德)回到故乡天津静海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沸腾了。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是31岁的小德张自宫后进宫当太监的第十六年,风光返乡的小德张不仅在村里请戏班唱...
- 最爱历史
-
-
-
- 葛兆光东京读书记︱同文同种?还真不一定——读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历史》
- 文︱葛兆光2020年的前八个月,我在东京。此前已经到日本多次,总是想抓紧时间查找研究资料,所以忙着看书和写作,无暇四处参访。这次有八个月时间,不免就动了“日本走透透”的念头,本打算南下萨摩,北上函馆,...
- 上海书评
-
-
-
- 同样不靠谱,为何子午谷奇谋被弃用,而偷渡阴平就能直取蜀汉
- 作者:王金百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6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子午谷奇谋”可能是三国纷争时期,乃至古代战争史上的“最大悬案”之一。说它“悬”,其一就是因为这个“奇谋”未能实施,其二乃是后来曹魏...
- 历史D学堂
-
-
-
- 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张謇有哪些成功之道
- 张謇作为近代杰出民营企业家代表,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率先垂范,以士大夫的身份投身商海,为近代轻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纵观其一生,张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他的成长历程和人格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
- 团结报文史e家
-
-
-
-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真实的历史又是什么样呢?
-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400,阅读时间:约6分钟历史提问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真实的历史又是什么样呢?“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 朝文社
-
-
-
- 古巴人眼中最强大的四个国家,只可惜有一个已经不存在了
- 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都是小国,而且对于小国来说,基本上大部分都没啥存在感。正是因为如此,像古巴这样的国家,才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古巴当年一个导弹危机,那是举世瞩目,差一点就引发了第三次世界...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姚彬彬丨近代新学家的华严思想探析——以康有为、章太炎为视角的考察
- 《齐物论释》与华严哲学专题(一)导言《齐物论释》是太炎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展现,太炎如何吸收佛教的思想资源,对《齐物论》进行创造性的现代阐释?对华严学的吸收是一个关键性角度。相较于对唯识学的注重,这...
- 章黄国学
-
-
-
- 好书榜|谦卑是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的最有用的教训之一
- 晶报·深港书评深港书评为你带来2021年0402期好书周榜本期上榜的《有生》是一本厚重之书。这是一部极具野心的宏篇巨作,作者胡学文秉持着对乡土文化和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以民族寓言、生命史诗的宏阔格局和叙事雄...
- 深港书评
-
-
-
- 这是皇后最烂的一招:不给甄嬛留余地,也送自己入死境
- ● 作者 ╳林宛央 ● 来源公号 ╳宛央女子 ● 配图 ╳ 电视剧截图,如侵权请联系删除___《甄嬛传》里,若论宫斗手段之高明,恐怕无人能及皇后。 一个没有恩宠、子嗣可依傍的女人,凭着对人性的谙熟和对人心...
- 宛央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