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多年过去了 春风到底能不能度玉门关?
- 来源:中国天气网
首席不胡说 | 第04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是唐代边塞的雄伟壮阔的景象,后两联诗人更借助春风杨柳之意,道尽了征夫戍边回不了故乡的哀怨。眼下,春的脚步已走过了大半中国,如今再读这首诗,你可能忍不住要问:春风真的吹不过玉门关?
要看春风度不度玉门关,首先还是要从位置说起。
玉门关历经千年,位置也几经变迁,对此,学界意见并不统一,但得到最多认可的说法是:玉门关始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前后,建关在嘉峪关石关峡,而后历经几番西进东退,最西曾迁至敦煌西北一带;待到北宋仁宗景祐三年,约公元1036年,整个河西走廊被西夏占领,玉门关销声匿迹。大致算来,玉门关真正起作用的前后时间长度约1100年。
玉门关西进东退的过程,既是西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博弈与融合,其背后也有气候变化的推波助澜。对比历史研究发现,在气候偏暖的西汉时期,玉门关西移;而在气候偏冷的东汉、五代和宋,玉门关东撤。
玉门关的第一次西进是在西汉的太初三四年左右(即公元前102至公元前101年左右)。整体来看西汉时代气候相对较暖,尤其是西汉前期,甚至24节气立法都因气候变暖而调整。《礼记注》写到“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惊蛰在正月、雨水在二月也充分说明当时气候之暖。在这个大背景下,西汉太初三年,李广利攻打大宛后,开始渠犁、轮台屯田,这也成为玉门关西进的重要保障。
进入东汉时代尤其是两汉之际,也就是公元前45至公元30年前后,气候骤寒,游牧于青海地区的西羌部落侵扰更加频繁,并开始威胁河西走廊地区,东撤成为之后河西走廊各要塞关隘的主流趋势,玉门关也就在这个年代开始东撤到瓜州。据《居延新简》记载,东汉和帝年间(公元89年前后),汉军撤离居延塞(今酒泉金塔县)。
到了整体气候偏暖的隋唐时期,尤其王之涣作《凉州词》的727至741年之间,正是气候最为温暖时期。有记载,开元年间(公元727-741),河州敦煌道仍能“岁屯田,实边食……”所以那时候的玉门关成为了唐代农牧交错带的分界。
玉门关的最后一次东移,是在五代宋初。从唐朝后期到五代前期,我国进入寒冷期。这个时代的寒冷记载很多,如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冬大雪,富春江东合旬日乃解”。气候变冷,战乱不断,玉门关作为宋朝瓜沙归义军和回鹘的分界地,最终回到了嘉峪关石关峡。
由此可见,玉门关的变迁既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游牧文明交锋博弈的结果,也是气候对西域文明影响的存证。
从诗人王之涣所处的唐代以及目前的玉门关遗址来看,它都在现今敦煌附近一带。我们不妨以敦煌为锚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 春风是否能“度”玉门关,先来看气温。按照现代气象学的标准,连续滑动平均气温5天达到10℃以上,算是进入气象学意义的春天了,如今的敦煌已在3月25日就入春了。而在王之涣写《凉州词》时,正是气候偏暖的盛唐之时(约727-741年),按照竺可桢先生对中国5000年的气候描述,当时气温甚至比现在的平均气温还要高。
此外,记录玄奘西行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提到过“瞿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乏水草,多热风……”它描述了当时和田地区的气候生态,说的是从玉门关再向西,依然是雨水稀少,气温较高。由此可见,气温的角度来看,春天的脚步是能跨过玉门关的。
🌿 如果细究诗人所说的春风,那结果则有所不同。古人将东风作春风,故有东风送暖之说。但敦煌的东风并不明显。从我国气候分布特征来看,中东部地区是季风性气候,夏季风主东南风,因此春风也多为偏东风或偏南风,而河西走廊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风难以触达,因此东风并不明显。另从近年来的风向统计来看,3-4月冬、春过渡时节,敦煌的主流风向也是西风,而非东风。
🌿 除了气温和风向,诗人眼里的春风,更可能是物候景观的表现。常年来看,3-4月敦煌累计降雨量仅仅只有不足5毫米,而关内的西安可达45毫米。所以春天到来的时候,气温虽然温暖了,但由于降水偏少、空气干燥,玉门关也难见郁郁葱葱的景象,难觅花红柳绿的典型春色。
总之,玉门关当然是有气象意义上春天的,但对王之涣以及他之后的诸多文人而言,这里与中原的巨大景观差异,让玉门关的春天缺失了故乡的色彩与韵味。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北地区包括河西走廊也呈现了变暖、变湿的特征。
研究表明,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温0.3℃,要明显高于全球的每10年0.12℃、全国的每10年0.23℃的增速,可以说西北地区的变暖更加明显。同时,西北地区降雨总体也出现了增加趋势,甘肃中西部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5.4毫米。这些气候变化都有可能改变着西北地区的气候。
不过,这个变湿趋势仅仅是量上的一点变化,还不足以改变西北地区的基本气候状态,我国西北地区仍将是温凉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仍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气候。
但或许,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春季,玉门关也可以趁着春风,染上真正的春色。
策划:胡啸 朱茜设计:陈玉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中国气象史》《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等
-End本文为中国天气网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都春暖花开啦加个星标让我们温暖相伴呀~
往期精选
第三期:天又黄了?!北京缘何频繁遭遇沙尘天气?第二期:暖冬官宣!我国上演冷暖大逆转 这个冬天有点儿“疯”第一期:暴风雪为何奇袭美国?“平流层爆发增温”了解一下
-
-
- 明朝皇帝最爱的这座仙山,红了600年
- 永乐十年(1412年),成功篡位的朱棣正式下诏,敕建武当山。颁赐武当山的圣旨中如此写道:“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用现代话说就是,我能顺利称帝,多亏神明保佑,感应之多,一...
- 最爱历史
-
-
-
-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1939年7月,由陈毅...
- 求是网
-
-
-
- 兵强马壮为天子:《安重荣出行图》背后的粟特番将安重荣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说出这句惊人之语,但又道出了本质性事实的人,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粟特裔将领安重荣。虽...
- 冷炮历史
-
-
-
- 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这个香港女人实在是太颠覆想象了!
-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又做了什么事,会让国父如此对其信任?而仔细一了解,我被吓了一大跳!她实在是太颠覆我...
- 鹰瞳勘察
-
-
-
- 陈麦青︱关于《麓山寺碑》的碑阴
- 何绍基旧藏《麓山寺碑》碑面何绍基旧藏《麓山寺碑》碑面之一何绍基旧藏《麓山寺碑》碑阴之二文︱陈麦青唐代书法名家李北海(邕)的名作《麓山寺碑》,除碑面文字之外,复有碑阴列衔题名赞语等,皆出北海手书。然...
- 上海书评
-
-
-
- 2000多年过去了 春风到底能不能度玉门关?
- 首席不胡说 | 第04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是唐代边塞的雄伟壮阔的景象,后两联诗人更借助春风杨柳之意,道尽了征夫戍边...
- 中国天气网
-
-
-
- 豆瓣9.1,11万人心中的白月光!它不该被埋没!
- 抗战剧,是国产剧集中从不缺乏的类型,但上乘之作却寥寥无几。有这么一部作品,在国产抗战剧评分榜中,仅次于《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它便是——《战长沙》豆瓣评分9.1,足以证明在这个浮躁的电视市场,...
- 银河电视
-
-
-
- 《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真的?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143,阅读时间:约6分钟历史提问《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真的?答:在先秦年间流传下来的各类典籍里,《列子》一书,公...
- 朝文社
-
-
-
- 游红色景区 学中共党史系列报道|勇往直前,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奋斗路程中,祖国大地留下无数先辈们奋斗的足迹,流传着感人的故事,传承着信仰的力量,这些地方已经成为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游红...
- 人民旅游
-
-
-
- 戴海斌︱李鸿章与张之洞的初晤——兼谈清流与洋务的关系
- 文︱戴海斌按:光绪七年(1881)三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因张佩纶之介,往拜京城张之洞宅邸,晤谈餐叙,为目前有记录之二人平生初见。同光之交,以二张(之洞、佩纶)为代表的“清流”人物,以“知洋务”自许,较诸...
- 上海书评
-
-
-
- [大汉风云之七国之乱]晁错之错(八)
- 对于封国竟然叛乱,晁错也大感意外,他拿不出象样的主意。然而智囊晁先生是不会交白卷的,面对刘启的咨询,晁错开始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晁错的建议是:请刘启向他英雄的爷爷刘邦学习,御驾亲征,上前线和叛军玩...
- 十米阳台
-
-
-
- 学党史,总书记讲到这些名字、这些故事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
- 求是网
-
-
-
- 西方毁灭一个国家,有三板斧,对我国却一个都没效
- 从世界历史来看,近代西方崛起之后,为了独享整个世界的利益,尤其是维持自身对世界的控制,所以基本上联合打击一切的潜在国家。正是因为如此,西方几百年来,那是强大至今,赚取了世界大部分的利益。所以近代以...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