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晚清政坛边缘人的可笑投机史|短史记
- 来源:短史记-腾讯新闻
作者丨陈慕谭编辑丨吴酉仁
说一说晚清政坛的边缘人刘锡鸿。
今人知晓刘锡鸿,主要是因为郭嵩焘。郭出使欧洲期间,刘曾是他的副手。
晚清的制度,官员出洋时,须将所见所闻,忠实地写成日记,上交总理衙门,以供中枢参考。于是,郭将自己在欧洲的见闻,写成了日记《使西纪程》;刘也将自己在欧洲的见闻,写成了日记《英轺私记》。
对照阅读两部日记时,见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时为光绪三年(1877)二月二十七日,日本政要井上馨来访,与郭、刘二人有过一番谈话。
同一场谈话,在两人的日记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的记载,谈话涉及各国税收制度时,井上馨提到了英国官吏月薪300磅以上者须一律纳税之类的规定,刘锡鸿闻言赞叹说,这真是一项好制度,只可惜没办法在大清推行:
“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①
郭嵩焘在日记评价说,刘锡鸿“此论至允”,说的很对,自己很赞同。
刘锡鸿的日记,也记载了这次井上馨来访,但却无一字提到刘锡鸿对英国税制的赞美。
在《英轺私记》里,刘锡鸿赞美的对象,变成了“祖宗制法”。
据刘日记的记载,当井上馨向郭、刘二人建议,清廷应“效西法改弦而更张”,比如发展采矿业来增强国力时,刘锡鸿抢在郭嵩焘之前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回应说:
“祖宗制法皆有深意,历年既久而不能无弊者,皆以私害法之人致之。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为戒乎?金银煤铁等矿,利在焉,害亦存焉,非圣天子所贪求也。”②
大意是:老祖宗留下的制度,都是有深意的好制度。流传到今天出了弊端,是有人私心作祟,破坏了老祖宗的制度。做大臣的人,应该努力恢复老祖宗的制度,来实现天下大治。改弦更张只会造就祸乱。你们日本,便是一个必须吸取的现实教训。金银煤铁这些矿产,有好处,也有害处,不是“圣天子”该追求的东西。
刘锡鸿的日记还说,井上馨被他一番教训,只剩“唯唯”,接下来的谈话主题,便转向了诗文。
同一场谈话,在两本日记里,却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面貌,也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刘锡鸿。一个主张改革,在赞扬他国税制和“君民兼主国政”的制度,另一个却反对改革,正全力朝着“祖宗法制”顶礼膜拜。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也许,问题并不在于真假,而在于切换。郭嵩焘没必要给刘锡鸿捏造言论,所以那段“此法诚善”大概率真的出自刘锡鸿之口,代表着他对时局的真实看法。但在给总理衙门的日记里表达真实看法是有风险的(日记流出后会遭到攻击),刘锡鸿不会跟自己过不去,所以那段对井上馨义正辞严的批评,大概率是他事后切换角色、基于现实利害刻意塑造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毕竟,与郭嵩焘满脑子想着如何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不同,刘锡鸿是一个将仕途前程放在了第一位的典型官僚。
刘这种自我定位,清晰地见于他与郭嵩焘的分合——1876年,刘锡鸿与郭嵩焘交往频繁。那时节,郭嵩焘尚未出国,却已引发朝野舆论的人神共愤,以致于倚重他的慈禧太后不得不亲自出面安抚“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刘与郭频繁来往,是为了在郭的使团里取得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实现仕途的跃升。后来,郭嵩焘的日记被朝廷下旨毁版(即便该雕版背后有恭亲王的支持,也仍保不住),刘锡鸿也随后改变了对郭的态度,开始公开与郭唱对台戏,甚至于将郭骂做“汉奸”③。
回到对井上馨义正辞严的批评。刘锡鸿之所以要虚构这样一段赞颂祖宗制法、否定日本维新的讲话,是因为他不想成为时代的异类。他肯定不会忘记,一年多以前,当总理衙门召集沿江沿海省份将军督抚商议海防时,绝大多数参与讨论者,都认定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错误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总理衙门大臣文祥的看法是“彼国近年改变旧制,大失人心”④;江西巡抚刘坤一的结论是日本“财尽民愁,亡可立待”⑤,江苏巡抚丁日昌的评价是“日本之更正朔易衣冠,为识者所窃笑也”⑥……
说明治维新搞得好,在1870年代的清廷朝野,是要招来白眼乃至遭到批判的。
郭嵩焘说,刘锡鸿是一个深谙“逢迎诡合之术”⑦的家伙。但在刘锡鸿的角度,自己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保住仕途前程而不得不“口是心非”,清廷官场上有太多人如此,自己算不得突出。只是,刘似乎忘了,派遣使节出洋,是总理衙门千难万难才启动的改革措施,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等人,自然希望使节们在日记中说真话、表达真实看法,这样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外部世界的信息。刘锡鸿的做法迎合了朝野舆论,却恰与总理衙门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才会在给李鸿章的书信里,如此说道:
“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⑧
那刘锡鸿的天分很好,可惜他没将这天分用于为总理衙门提供真实的外部信息,反耗费在了谩骂洋人、为自己博取声誉的表演上。
1878年,清廷下旨公开训斥了郭嵩焘与刘锡鸿之间的互相攻击。随后又将二人一同撤职。郭被撤职,是他的言论引发了朝野公愤。刘被撤职,则是因为他“终日闭门编造语言”来诓骗总理衙门,朝野舆论赞誉刘的日记文字是“中肯之言”,实则“皆出自闭门编造之功,全无事实”⑨,总理衙门不需要这样的人物。
自海外回京后,刘锡鸿做过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之类的低阶闲职。1881年2月,李鸿章的政敌左宗棠进入总理衙门。刘锡鸿觉得这是个投机的好机会,遂于3月份跳出来,弹劾李鸿章“跋扈不臣,俨然帝制”⑩。
这个政坛边缘人物显然并不知道,清廷起用左宗棠,虽有敲打李鸿章的用意,却非是要扳倒李鸿章。相反,清廷此时对李鸿章的依赖仍相当严重。于是,刘锡鸿再次投机失败,落了个“诏斥其信口诬蔑,交部议处”的结果,不得不彻底告别仕途,并于数年后黯然去世。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
- 学党史,总书记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
- 求是网
-
-
-
- 元稹和冯太后:历史上荒唐案的正经逻辑
- 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海焰《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3364,阅读时间:约9分钟01被群殴情圣元稹李纯是个聪明人。六岁的时候,就获得神童称号,颁发这个称号的,...
- 朝文社
-
-
-
- 断梗浮萍:被金军掳到塞北的宋朝皇族和贵妇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辱,一直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次大变革其实造成了不少高高在上者的彻底跌落,比如以宋徽宗和宋钦宗为代...
- 冷炮历史
-
-
-
- 《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究竟是虚构还是真实存在
- 作者:王金百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3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的《饮酒-其五》与《桃花源记》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桃花源记》不但文笔绝佳,更是为读者描绘出...
- 历史D学堂
-
-
-
- 屈原: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却尤其有异彩的星
- 相信大家对于屈原并不陌生,他作为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还创建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词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虽然出身贵族,却能懂得民生疾苦,有大局观,忧国忧...
- 诗经情话
-
-
-
- 快讯!《绝密使命》将播,一批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即将“高燃”来袭
- 随着《绝密使命》即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献礼建党百年,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在紧锣密鼓创制当中,其中,《光荣与梦想》《红船》《大决战》《香山叶正红》《太阳出来了》《党小组》等剧目备受关注。来源...
- 传媒大眼
-
-
-
- 中国佛塔两千年,美到窒息
-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地图上寻找一座佛塔。当时,他读到一份日本学者的考古报告,得知山西应县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却苦于找不到影像资料。1933年夏天,经过一番筹备,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事踏上了寻塔之旅。他...
- 最爱历史
-
-
-
- 1932年4月15日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毛泽东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
- 贵阳晚报
-
-
-
- 趁我军换防空档,派遣军队登陆,非法占据半个世纪至今
- 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华民族那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自古以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国自古的疆域,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很强大。但是长期的陆地思维,使得中国长期的目光聚集在大陆上,对于...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北京被迫迁府,印证悔断肠的遗言: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
- 北京城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革命,而是毁于建设。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有能力建无数座曼哈顿、纽约,但永远没有能力建第二个北京 。当年傅作义怕毁了北京城,成为千古罪人,开城投降,使得政权顺利交接...
- 北斗局
-
-
-
- 真实故事:永远等待你回来!(泪目)
- 1法国尼斯一位母亲等待上战场的儿子的消息,等了65年。2005年的一天,史迪威夫妇在海边散步。突然,史迪威的脚触到了什么东西。他挖开脚下的沙子,一只表面结满砂石和贝壳的瓶子赫然呈现在眼前。史迪威捡起瓶子...
- 万象
-
-
-
- 《尚书》与《伏生授经图》
- 《尚书》与《伏生授经图》文丨王一舸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文献亡毁几绝。数十年后的汉文帝时代,典籍搜求困难。于是,朝廷派大臣晁错求问一经于原秦博士伏生。这一经,就是伏生冒死藏在墙中,记在心里,度过...
- 章黄国学
-
-
-
- 邓颖超在重庆的革命故事
- 抗战时期,邓颖超与周恩来一道从武汉来到陪都重庆,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担当中共中央赋予的使命,英勇奋斗,努力工作,在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留下了革命故事,传诵至今。邓颖超(1904-1992),原名邓...
- 团结报文史e家
-
-
-
- 一个晚清政坛边缘人的可笑投机史|短史记
- 作者丨陈慕谭编辑丨吴酉仁说一说晚清政坛的边缘人刘锡鸿。今人知晓刘锡鸿,主要是因为郭嵩焘。郭出使欧洲期间,刘曾是他的副手。晚清的制度,官员出洋时,须将所见所闻,忠实地写成日记,上交总理衙门,以供中枢...
- 短史记-腾讯新闻
-
-
-
- 山东“小延安”:红色档案鱼水情深
- 巍巍蒙山埋忠骨,滔滔沂水洒碧血。八百里沂蒙,一片红色的热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构筑起不朽的...
- 求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