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化历史研究】交通改变艺术:19世纪法国画界“农村热”的量化分析
  • 来源:量化历史研究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348篇推送米勒名作《拾穗者》(图片来源网络)

19世纪上半叶起,描绘农村景象或农业生活的画作,一时兴盛于法国。一方面,包括《拾穗者》等名作在内,此类题材画作的数目增加。另一方面,即便是“巴黎沙龙”这一态度相对保守的顶尖画展,也改变了钟情于历史类画作的偏好,逐渐选入涉农作品。1830年时,一年约有30幅涉及农村或农业的作品入选;1880年前后,这一数字上升至100左右。
如何解释这一变化,长期困扰着艺术史学者。假说不止一种。譬如,有学者归因于同期法国发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交通“侵入”乡镇,污染“浸没”田野,对昔日牧歌的眷恋怀旧,促使画家将目光转向农村与农人。然而,同样以城市化与工业化为出发点,亦可推导完全不同的路径:兴许,画家放眼乡村的原因,仅仅是道路畅通后,下乡采风更加容易了。 各种假说都有一定证据,从中裁断,需要量化。在刚刚发表于Economic History Review的研究中,基于对巴黎沙龙19世纪间展出画作的定量分析及案例研究,Greenwald得到以下结论:后一假说更为贴近历史事实。交通发展之后,画家“进可攻,退可守”:他们住在距离巴黎等大城市不远的城镇,距绘画对象近,距都市里的艺术精英网络也不远。
原文数据基于Whitley的整理工作。具言之,Whitley整理了1673-1881年间巴黎沙龙接受的148000幅画作,并依据内容打上标签。由此,若画作包含诸如“挤奶”、“集市”、“干草堆”、“丰收”等标签,即可说明这是一幅描绘农业或农村景象的著作。以下会提到:作者同时收集了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关的数据。受后一类数据限制,研究时段限于1831-1881年。 作者首先总结了农业题材画作入选沙龙展的趋势。如开篇所述,绝对数目上,涉农作品的确有明显增加;不过,放眼比例,传统学者所持的“农业类作品猛增”叙事可能有所夸张。如图1所示,50年间,入选画作中描绘农业或农村景象者,比例确实翻了一倍,但趋势并非始终直线上升。作者还研究了农业画作在展览中获奖的比例,上升趋势同样不明显。图1  1831-1881年间,巴黎沙龙入选画作中描绘农业或农村景象的比例
接下来,作者以区为单位,做了更加细致的分析。一方面,原文确定了所有涉农作品描绘的地区;另一方面,同样以区为单位,原文获取了当地多种社会经济状况数据。相应数据包括:旅行到巴黎的价格、是否有铁路、人口大于15000人的城市数目、人口中受雇于农业的比例、劳工骚乱或罢工的事件频率、主要旅游景点数目、艺术家聚集地数目,等等。 结论与传统的“怀旧”观点并不一致。铁路、城市数目、农业人口比例、劳工骚乱罢工等变量,在基础回归中即多不显著;即便有程度较低的显著性,一旦加入时间及区域固定变量,或展开滞后分析,显著性立刻消失。与之相反,在不同设定下,旅行至巴黎的价格及当地艺术家聚集地数量,均保持相当程度的显著性。因此,“进可攻,退可守”解释更贴合事实。 作者还分析了主要农村画家的私人通讯资料。以前述《拾穗者》作者为例,在他留下的604封书信中,几乎没有“眷恋田园”、“反对城市化”的内容。米勒所关注的大多是些琐事:如何赚钱抚养孩子,在作画的乡村驻地与开展交际、交易的城市艺术圈聚会间往返,等等。与图2所示的出生地历时变化一道,这些定性分析进一步佐证了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 图2  随时间推移(横轴,自左向右),知名农村题材画家出生地比例的变化(纵轴,斜纹代表出生于巴黎,黑色代表出生于法国内巴黎以外地区,格子代表出生于外国)
总之,作者的量化分析有力弥补了已有论著中的罅隙:其一,对“农业热”的估计,先前有所夸大;其二,工业化和城市化确实与“农业热”有关,但并不是因为人们哀叹农村衰败,而是因为艺术家由此能更好在城市与乡村间“转圜”。这一文献也再次展现了量化历史研究的威力:对各自均“似有道理”但有难以决断的多种假说,量化分析可承担“筛选”、“仲裁”的角色。

文献来源: Greenwald, Diana Seave.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imagery at the Paris Salon: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art."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72.2 (2019): 531-567.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和龙登高(清华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西南财经大学)、黄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sina.com。轮值主编:何石军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查看英文原文








朱悦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即将打开一个新页面

取消
允许








确定


<< 31 32 33 34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