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最美的路,被遗忘的女人和最深的寂寞,他都能告诉你
  • 来源:人物


过去的10年里,他造访了故宫上百次,自己也从懵懂的大学生变成了大学老师。
他还记得,《延禧攻略》播出后,延禧宫一下子人满为患,但自己十年前来时,那里空空荡荡,不过是一个钢结构的烂尾楼。他开始查资料,发现延禧宫本来想建一个水下餐厅,因资金不足中止施工。到了清末,又被飞机轰炸过。与今日的热闹不同,延禧宫可谓是最惨的一座宫殿。
他所讲述的是全然不同于影视剧的故宫。武英殿门前的隐秘风景是他的心头爱,回到热闹的太和殿广场和诸如乾清宫、慈宁宫那样的知名宫殿,他热衷于考证各种建筑细节和历史轶事。随着清宫剧流传开来的深宫秘事,他也喜欢去一探究竟。



文|齐拉编辑|柏栎视频|顽石影业 
 
风全向你吹来 电影《末代皇帝》里,溥仪骑着老师庄士敦带来的自行车,穿过红墙和太和殿广场,试图闯过故宫的午门,去寻找刚过世的母亲。小皇帝没能逃出这座如牢笼般的宫殿。将近一个世纪后,同样的地方,31岁的胡政阳则是不断想进去,他很好奇,在故宫里骑自行车是什么感觉? 过去的10年里,他造访了故宫上百次,如今,他还在今日头条上拥有另外一个身份:宫殿君。夏天的早上,他带着我们去逛故宫。穿过幽暗的午门门洞,与一般的游览路线全然不同,他径直拐向西侧,离开了挤满游人、令人燥热的太和殿广场,去往武英殿。 大片绿色出现在眼前,温度降了,风也来了,行人变成了慢悠悠散步的老北京和结伴说笑的女学生,武英殿前,丁香环绕之处,就是宫殿君平时最爱来的地方。他个子不高,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简单的浅色衬衫和西裤,背着大书包,说起这儿的好,他停不下来。尤其是盛夏时节,有本地人全家出行,带着吃的和小桌布,就地野餐,「绿树成荫,非常凉爽。偶尔下点雨,也浇一浇大家燥热的心,很舒服和休闲的。」 
尹夕远 摄 
 朋友 和很多人一样,宫殿君对故宫最初的兴趣来自于文学和影视作品。除了《末代皇帝》,他想去看看《金枝欲孽》里那些每天悠闲散步的小主们住的地方,也因为德龄公主写的《瀛台泣血记》,对珍妃井产生了好奇。 高二那年夏天,他选了文科,父母觉得学文科的人应该来北京看一看,就带他来了北京。他至今仍记得从隧道般的午门里走出来,太和殿广场上的金水桥和中轴线上巍峨的六大殿出现在眼前,「一下子就亮起来了。以至于我现在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从午门走一段路过去,心里面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跟着导游,他只参观了中轴线,看着太和殿的月台之上陈设着龙、龟、还有仙鹤,完全懵了,不知道皇家竟有这么多讲究。听人解释,龟和鹤中间是空的,用来焚香,上大朝时仿若天宫,让皇帝有天地之子的感觉。到了皇后的住所坤宁宫,他才发现,清朝坤宁宫早做了改动,西边是祭神的场所,东边隔了一间房,作为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珍妃井也令他困惑,那么小的口,珍妃莫非瘦成竹竿了?回家他查了书才知道,井要么不在那个位置了,要么就是一块箍井石盖着井口,原井口在下面。 「所以就会觉得,故宫好神秘啊,如果我以后能经常来就好了。回去以后发奋读书,必须要考来北京。」 他如愿来到北京。大学四年,他没事就往故宫跑,经常是下午1、2点到,待到闭馆,再走去王府井或者北海转转。那时来故宫纯属消遣,尤其是保研后的那段时光,「天天都是无忧无虑。」工作后每次来,故宫更像一个朋友,迎接他的满腹心事。最近,城墙开放了,他爱上了傍晚的时候登上城墙去看落日,笼罩在夕阳下的故宫不再是那个磅礴大气的他,而是幻化成她,化解宫殿君所有的负面情绪,「静静地听你倾诉,很温柔,很恬静。」 陈康东 摄 
更多的美在日常中,在故宫如同朋友一般静默而美好的陪伴之中。离开武英殿,他常踏上一条种着参天槐树的小路,「这是故宫最美的一条路。」美丽之处在于变化和不变。不变的是树后的红墙黄瓦,春天,树是嫩绿色的,在红墙映衬下,是粉色的感觉,恋爱般的回忆;夏天,绿树成荫,像欢快的青春;秋天,一阵凉风刮过,银杏叶簌簌地掉下,是宁静的感觉;等到第一场雪飘下来,树变成白色,又是一年结束了。 那天的故宫之旅,他还带我们去了慈宁宫花园——另一处他爱的地方。这个袖珍花园是前朝太后太妃们休息的地方,被他戏称为「老太太活动中心」。相比较火热的御花园,这里的游人不多,遍植牡丹、芍药,还有建在水面上的小巧亭子和一座佛堂。可以想像,600年前,有一个太妃站在这里,回忆她在后宫或光辉或黯淡的一辈子。 「很多女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见到皇帝一面,最后就在这个花园度过她的残生。」宫殿君向我们解释,「这里见证了很多女性悲凉、清苦的一生。」 对于宫殿君来说,慈宁宫花园,或者说整个故宫是让他从繁忙的都市生活里逃离出来,抚平燥热的心,静静坐一会的地方。十年里,学生票变全价票,有时检票,屏幕上显示着「高频」,工作人员问他:「你怎么来这么多次?」他答,「我就挺喜欢来这儿的。」与古老宫殿的相处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以前遇到点事情就会胡思乱想很多,现在慢慢地就会自己想得很开。」
尹夕远 摄

 历史的真实 在网络流传的关于宫殿君的文章里,有一个标题叫,《听我一句劝,看清宫剧之前千万别搜「宫殿君 」》。在今日头条上,宫殿君确实发了不少对于清宫剧中错误知识的纠正。《延禧攻略》播出后,延禧宫一下子人满为患,他还记得十年前来时,空空荡荡,就是一个烂尾的钢结构的楼。 他开始查资料,发现延禧宫本来想建一个水下餐厅,因为资金不足中止施工。到了清末,延禧宫又被飞机轰炸过,可谓是最惨的一座宫殿。而它主人的故事更加凄惨,道光皇帝的恬嫔曾居于此,旁边就是宫女太监进入东六宫的唯一通道,人多嘴杂。恬嫔在这安静地生活了几十年,直到道光25年的一场大火,把她给烧死了——说不上是幸运还是不幸,这反而让她的名字留在了史册里,而不是和众多妃子一样消失在历史里。 故宫里的女人们,经常被宫殿君在头条上提及。他对故宫的兴趣由清宫剧而起,直到现在也常看,他不反对剧情需要的虚构,但也希望大众知道,真实历史上的后宫是什么样的。 踏进东六宫的那一刻,他就告诉我们,历史上对于哪个妃子住在哪个宫殿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妃子侍寝也并非如同影视剧里刻画的那样,把女人脱光,用被子裹住,抬到皇帝的寝宫。 「正史里面记载很少,但是侍寝的地方有记载,比如养心殿后寝殿东、西围房的侍寝值房,吃过晚饭,妃子们就在这里等着,等皇帝翻绿头牌,翻到谁,就有太监将其带到龙床处,与皇帝过夫妻生活。」 谈话间,我们走到了螽斯门前,这是一扇只容两三人通过的,看上去平凡无奇的小红门。所谓「螽斯」,是《诗经》里面记载的一种生孩子的神虫,一胎能生很多孩子。「这就告诉后妃们,最大的职责是绵延子嗣,尤其是生儿子。」后妃跪在螽斯门前,正是《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里都出现过的场景,宫殿君每次来这也很感慨,「磕头、乞求我自己能变成一只螽斯,就算是它只是一只蝗虫,我也希望能生孩子。」 图源视觉中国

金水河桥上如大蒜头般的石头,实际上是用来支火把照明的;窗户上的窗花图案,可以体现屋子主人的等级;紫禁城繁复讲究的风水布局、屋顶上方便排水的精妙设计、断虹桥上的小狮子、隆宗门牌匾上插了一百多年的短箭头,他都仔细研究过;皇宫里二十四节气的风俗,珍宝馆里的奇异展品,他也能随口讲上半天。在我们的旅程中,每次他停下来为我们讲述不久,路过的人就一圈又一圈地围上来,形成一个迷你旅行团。 宫殿君新奇有趣的文章和视频吸引了不少粉丝亲自来故宫探秘,这其中也不乏带着孩子的家长。有了指引,他们不再是普通游客,而是如宫殿君所期望的,「把那些所谓宫闱、秘闻、野史稍微地放在一边,光从故宫本身来看故宫它的建筑,它的彩绘,它的历史,包括每块石头,都能看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东西在里面。」
 国风 从发烧友转变为与公众分享知识的创作者,宫殿君升级了自己的手机,学了不少做视频的技术,买了加字幕的软件。近些年,故宫官方的书和纪录片越来越多了,他都会买来看,看到感兴趣的地方,标注下来,下次去故宫亲自探索,觉得好玩就拍下来,分享到头条上。 在头条,普通的创作者也可以受到关注,被给予创作空间,收获粉丝和朋友,这让宫殿君感到「被尊重」,「无论你是大咖也好,还是刚入门的人也好,你的东西总会被想看的人看到。」 随着粉丝的增长,宫殿君开始更关注与粉丝的互动。有一次,一位天津妈妈私信问他可不可以带七八个孩子游览故宫,他立刻答应下来。针对孩子,他选择了上书房,告诉他们,清代皇子读书比他们累多了。作为皇子,一年只能休息5天,每天大概是早5晚4,琴棋书画、经史子集,还要上骑射课。他们还会一起去找故宫里的猫,常年趴在景仁宫门口垃圾桶上不理人的「鳌拜」,还有那两只总也不出现的「胆小」和「小胆」。 受访者供图
后来,他把这种线下互动发展成公益,义务带残障人士、打工子弟、环卫工人等参观故宫。主要就是走一下中轴线和东西六宫,当然,延禧宫是少不了的。最近他感慨最多的一次,是带着几位视障人士参观故宫,「我的语速会放得非常慢,讲好几遍,让他们用手摸摸大水缸,站在太和殿广场上感受下风吹过来的空旷,」他说,「他们真的很想了解这些东西,只是缺一个引导的人。」 他也和粉丝共同成长。有时候做视频着急了,上面的标注出现错误,立刻就会有懂行的粉丝出来,他也会积极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与粉丝就某些史实产生分歧,他也本着尊重对方的原则,「我有我的史料支撑,你自己坚持就行,这个也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事儿。」 在今日头条,宫殿君也会从其他类似创作者身上汲取营养,例如他从高中时就很喜欢的历史学家阎崇年、马未都和故宫钟表修复师亓昊楠。专注于历史领域、擅长大开脑洞看历史的文史作家「脑洞历史观」也和宫殿君的风格颇为相似。他们都参与了今日头条2018年4月推出的「国风计划」,和4万个国风文化创作者一起,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帮助传统文化增添更具时代气息的元素。 在平台、创作者和粉丝的良性互动中,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国风文化,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活力。年轻人在像宫殿君一样的科普创作者的影响下,在周末的闲暇时间里,选择听一场戏曲演出,逛博物馆,顺着宫殿君的足迹走进宫殿园林中,与历史对话。 「我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一下这些可能看起来很枯燥、单调、很古老的东西,但实际上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最基本的一个素质吧。一套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还有很多非遗的一些,都快被大家遗忘的。尤其现在年轻人用手机,外来文化接触太多了,我们本国文化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很陌生,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趋势。」 对于宫殿君来说,他没有办法想象自己有一天离开了北京,不能再去故宫。他总感觉,人在故宫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不要试图去掌握它,我们应该去爱它、尊重它。」带着敬畏之心去面对这位600岁的老人和他所承载的历史,宫殿君已从故宫得到了太多。他也毫不怀疑,无论来访者来自哪里,带着怎样的心情,只要细心去发现,「每个人都可以从故宫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陈康东 摄
点击「」和宫殿君一起发现最美的故宫






没看够?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物》微信公号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文章已于修改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即将打开一个新页面

取消
允许








确定


<<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