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荐书|万物·生命:当代北京的养生
  •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
撰文:冯珠娣、张其成翻译:沈艺、何磊《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一中一西两位学者,经过长期的田野工作,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合作完成了这样一本杰出的研究著作。《万物·生命:当代北京的养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4月)从养生这一具体现象入手,探讨了北京市民对良好生活状态和现实政治社会秩序的理解,旁及北京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问题。
以下文字受权摘自该书第一章。 

市井生活
亚洲城市的规模与拥挤程度同北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认识这样一名美国游客,1983年(那时,机动车数量激增的90年代尚未到来)的一个雨天,当他走在上海街头时,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感到恐慌,行人雨伞的交织碰撞让他感到极度不适。刚到北京不久的美国学生,如果想要在闹市保持自己习惯的节奏,就会故意采用冲撞的方式在城市中步行或骑车穿行。面对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中学生,或是蹒跚而行的老年夫妇,他们不愿意尾随其后龟速前进。北美人都习惯了宽阔整洁的人行道以及不那么多的行人,这种习惯也塑造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预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中国友人的经历:漫步在晚高峰刚过的芝加哥街头,面对人迹寥寥的街道,她感到十分不自在。时间尚早,不用担心犯罪分子骚扰,但她感到城市无比死寂冷清。这座城市一点都不热闹,而中国的城市居民却非常在意公共场所是否热闹。
 同北美相比,东亚大都市的街道上往往行人更多,热闹时间更久,但问题不仅在此。问题还在于,东亚城市公共空间里进行的活动种类也多。无论在芝加哥、亚特兰大、华盛顿还是蒙特利尔,大部分城市行人都只是在室内各目的地之间穿梭往来。尽管在北美城市中,部分街区也有路边咖啡屋或售货亭,但是在街道上,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只是用来穿行,严格受控的穿行: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在自行车道内骑行、靠右……托马斯·布鲁姆·汉森(Thomas Blom Hansen)和奥斯卡·弗凯克(Oscar Verkaaik)曾提到理查德·塞内特(Richard Sennett)关于现代城市特征的概括:“枯燥乏味、毫无个性、千篇一律的空间:购物中心、封闭社区、车流不息的高速公路,这些同质空间消除了社会交往的潜在威胁。”汉森和弗凯克试图发掘后殖民城市的“城市魅力”,他们认为塞内特的观点完全是出自北美的视角。对于造访北京的北美游客而言,这种对“干净卫生”的北美式城市的期待早已是他们的习惯。 面对中国的市井生活,“第一世界”的游客总是感到惊讶、着迷或狼狈(这些感受通常交织在一起)。北京城的大部分区域都不是枯燥乏味、毫无个性、千篇一律的同质空间,尤其是老城区、郊区乃至远郊区县的中心区域,迅捷便利甚至杂乱无章的商业活动在这些地方欣欣向荣地发展着。为了让城市更加整洁卫生地迎接奥运,北京市在2008年开展了针对街头摊点的大规模整治行动。即便如此,很多人仍在大街小巷有声有色地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活动。 《天衢丹阙》中的前门大街和大栅栏

战前的北京同今日的北京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似乎城市规划者试图忘却两者的差异。数十年的革命政治运动与社会主义建设为这座城市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城市的格局与景观上(苏式办公楼、环路结构),还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上(集体生活如工作单位、街道居委会仍发挥着重要影响)。今日中国城市的全球化进程与造就19世纪上海的殖民力量极为不同。在北京,生意往来、娱乐活动、养生保健、传宗接代、履行义务都有着独特的方式,这些利用空间、消磨时光的行为活动都具有典型的当代北京特色。它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样式,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形式超越了城市决策者的规划预期,也打破了城市社会学家的总结概括。正如托马斯·奥斯本与尼古拉斯·罗斯所言,“城市溢出了边界”。无论是经济学思维、人口压力, 还是为国际消费建造奥运北京的指令,这些要素都无法完全解释多姿多彩的北京生活。对于浸淫在现代中国历史经验中的居民而言,生活充满了独具况味的酸甜苦辣。 日常生活意义的溢出是生产性的,在北京,这一溢出过程在养生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养生实践促成了“溢出”的城市复杂性。养生不仅是个体的自我修养,它更是参与、促进、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行为。养生不仅是有效的保健活动,它也是非生产性快感的源泉。养生不仅是毛泽东时代集体锻炼的延续表现,它也是创造新的人类本性的前瞻方式。养生不仅是中国传统医药与传统伦理的实践,它也是放眼全球并与现代美好生活的密切结合。诸如此类。在下一节,我们将关注北京街坊邻里聚会交往的方式,以及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北京人如何聚集、展示他们自己的生命,又如何以此展现首都的蓬勃发展。 
“城市是一部作品” 如列斐伏尔所言:“如果存在所谓城市的生产,如果城市中存在社会关系,那么这种生产就是发生于人类之间的生产与再生产,而不是物质的生产。”所以“城市是一部作品,它更接近于一部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件物质产品”:“城市有其历史,城市本身就是其历史的产物。换言之,被明确定义的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了这部作品。历史条件既激发可能又限制可能,即便一一细数这些条件也不足以解释历史产物的奥秘。” 奥运时代的北京城市生活就是一部由群众创造并由群众共享的作品,一部在多样意义、多重层次上精心创造而成的作品。在本章开头,我们引述了冯珠娣记录鼓楼街区的田野笔记。但北京的各个街区并非都像那个区域一样热闹,北京的大街小巷并非到处都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北京市乃至中国政府都非常看重北京的国际形象,当局强大的行政力量精心规划着北京的城市建设,力图使之成为相对纯粹的跨国空间,在极度现代化的同时保持传统中国特色。永不停息的规划与拆建运动极大地破坏了我们之前描述的市井生活风貌,并且按照全新的空间想象来塑造这座城市,力图令其具有现代的简洁与光鲜的外表,也因此使之丢失了所谓“东亚都市的城市风韵”。  诚如列斐伏尔所言,尽管他竭力批评自己称之为“规划思想”的现代规划方案,然而“在现实中,推土机却实现了这些‘方案’”。类似地,本雅明也曾指出,巴黎林荫大道的设计者,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曾经称自己为“破坏艺术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中指出,“在推土机发明之前,精于破坏的意大利军事工程师早就形成了推倒心灵的习惯”。在这片曾经大多是低矮建筑的土地上,为了响应国家当局提升国际形象的指令,城市规划者与建筑师共同谋划并促成了大刀阔斧的建设活动:超现代的办公楼、高速公路、演出场所、购物中心、博物馆迅速地拔地而起。凭借这些光鲜靓丽的建筑,他们野心勃勃地建造了一座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更现代的北京,也因此让公共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一种名副其实的后现代风格,清式建筑元素随处可见。时至今日,可供工作、休憩、购物、社交的场所比比皆是:使馆区、王府井购物街、高层住宅小区内部的街道、由外国人和“土豪”新贵占据的城中城(比如大北窑的SOHO)……甚至街上的行人都越来越如摩登建筑般概念化、卫生化、可爱化。 都市中产阶级建筑师为城市规划了理想的形象,规划建设之中的市井生活于是不断地趋近这一形象,这一特质在2007年天安门以南地区竖起的巨大招牌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时,天安门之南的前门地区正经历着大规模的改建,目标是将前门建成新复古风格的多功能区域,而这些大招牌既宣告了正在进行的改建工程,又对建筑工地起到了遮挡作用。在今天的前门历史文化区,往日低矮破旧的房舍已经不见踪影。改建工程有其自身的建设规划理念,工程力图重现1936年北京城的繁荣景象,也就是《天衢丹阙》 中勾勒的北京市井生活。1936年是一个巧妙选择的时间点,在日本占领之前,也在是否“实际存在社会主义”这一棘手问题之前;同时又在中国东部的许多城市经历了文化现代化的冲击与改造之后。在大尺寸数码成像技术的帮助下,建筑遮挡物(大招牌)贴上了巨幅的规划效果图,画面看起来极为逼真。经过数码技术的修饰,前门与天安门地区的街道实景合成到了尚未建成的景观的效果图中,有时人与车看起来就像是悬浮在模拟的人行道之上。“一孩政策”塑造的小型家庭、背包旅行的外国留学生、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结伴而行的妙龄少女、一两个白发苍苍但仍然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对于这片传统街区里涌现的新式古典建筑而言,上述画面为建筑蕴含的怀旧气息赋予了极具现代感甚至未来感的日常生活色彩。 新前门地区的建筑只有几层高,房屋十分密集,为商业活动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也为购物者提供了宽阔的步行街道,但周边尚未达到真正热闹的程度。规划者似乎希望,前文描述过的鼓楼市井生活以更加整洁有序的方式在这片街区重现。如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它就更加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即便是最“自然”、最“原生态”乃至最“典型中国式”的城市生活,仍然是“由群众创造并由群众共享的产物”,是一部作品的组成部分,这部作品就是奥运时代的北京。






点击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人物|李鸿章|鲁迅|胡适|汪精卫|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特朗普|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15|1968|1979|1991|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哈耶克|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6年度历史图书|2017年度历史图书|2018年度历史图书|2016最受欢迎文章|2017最受欢迎文章|2018最受欢迎文章










冯珠娣、张其成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即将打开一个新页面

取消
允许














知道了








确定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