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鉴|中国应避免和西方意识形态冷战
- 来源:价值中国
《冷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推动了柏林墙的倒塌。
这是一个关于危机、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作者John Lewis Gaddis,耶鲁大学Robert A. Lovett历史教授。他最近的着作是“我们现在知道:重新思考冷战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新的冷战历史
作者:John Lewis Gaddis
“在狗的外面,一本书是男人最好的朋友。在狗的内部,它太黑暗无法阅读”。——格劳乔·马克思
我喜欢这个另一位马克思的引用,因为它表明我们对冷战的看法有限,直到最近,实际上已经存在。与大多数历史的写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历史学家在他们试图描述的事件之内而不是之后工作。
我们无法知道最终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只有一些 (但绝不是所有)主要参与者的动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我们处于那些困惑的位置,想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以及它将如何发展。
我们现在知道了,至少,我们比以前知道的要多得多。但我们永远不会有完整的故事:无论过去多久,我们都没有任何历史事件。历史学家不能再重建实际发生的事情,而地图可以复制真正存在的东西。但我们可以代表过去,就像制图师近似地形一样。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至少部分开放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文件,我们的陈述与他们所描述的现实之间的契合度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接近。
那么这一切又是什么呢?什么是新的冷战历史 - 即冷战结束后写的冷战历史 - 关于什么?
首先,现在很清楚,与冷战开始时国际关系的历史学家和理论家所预期的相反,民主政府的整体表现比专制政府更为现实。通过现实主义,我的意思是能够将一个人的行为与一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冷战结束的事实 - 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民主 - 强烈地表明,威权主义比有效政策更经常引起幻想。
我们现在知道这些幻想中的一些是什么。例如,斯大林相信他即将到来的日子,资本主义国家永远不会联合起来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为什么?因为列宁曾教导苏联人,“资本家过于贪婪而无法彼此合作”:这个想法让苏联领导人没有能力应对诸如马歇尔计划,北约以及德国和日本重新融入美国经营体制等联盟倡议。毛泽东也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将苏联视为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盟友;那种观点,后来,他不得不及时地重新思考——指推动中国后来与美国的建交和关系改善。尼基塔·赫鲁晓夫于1962年在古巴投放导弹,冒着他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危险命运,荒谬地希望这能够以某种方式确保卡斯特罗在整个拉丁美洲的革命蔓延。
这些错误的共同之处在于浪漫而不是现实主义的世界观:一个人的头脑中有一个特定的想法,就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样,在威权体系中,没有人能够告诉最高领导者他的结论毫无意义。
民主政党的领袖往往不聪明。但民主制度至少提供了一些方法,可以在它们出现时挑战顶层的幻想,并最终消除那些坚持持有它们的领导者。那么,苏联,它的东欧卫星国作为绝对君主制运作多年,并不是一个进步的国家,它具有这种制度所带来的不切实际幻想的所有可能性。
其次,冷战历史学家比以往更加重视(甚至夸大了)思想(意识形态)在塑造冲突方面的作用。我们传统上把冷战视为大国的冲突的延续。
在18,19和20世纪初期间,国际关系具有特征的竞争。我们根据物质指数计算了能量,最大程度地强调了双方存在的军事能力。尽管美国和苏联都是强烈的意识形态国家,但(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都没有充分关注这些意识形态的比较内容,或者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相应国家中人们的支持。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尽管其军事实力仍未受损,但冷战超级大国之一 - 苏联 - 突然彻底崩溃。这强烈地表明,多年来研究过冷战的我们,忽视了权力的非军事成分,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的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观念,它反过来决定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组织他们的权力,政治,经济,以及最终对他们自己的人民以及超越国界的人的呼吁。 正如1989 - 1991年的事件清楚地表明的那样,那些想法已经失去了合法性。
回想起来,这种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很明显了。资本主义复苏了,指挥经济的记录没有显示出与之匹配的迹象。随着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中苏分裂的爆发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的羞辱,马克思列宁主义遭受了毁灭性的挫折。当时德国和日本已经成功地重新融入了西方国防集团,西方在核武器方面遥遥领先。那么,为什么冷战结束呢?
这里还有第三个关于冷战历史的新见解:核武器稳定但可能也延长了这场冲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怀疑这些武器阻止了那种导致从冷战危机到热战的那种升级。冷战充满了危机,却没有一个升级为全面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讲,核武器是有益的。
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可能已经将冷战扩展到了原本可能已经结束的程度。核武器如此可怕 - 世界显然已经非常接近于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使用它们 - 这种趋势发展到几乎完全以核能力衡量世界能力,并忽视其他方面的力量。似乎在评估一些伟大野兽的健康状况时,只能看到它的外部武器,不打算用它的大脑,心脏和肝脏的功能。这样的动物在外观上会保持强大,直到它突然翻倒并死亡的那一天。
那么,核武器的作用是掩盖了机体的老化,即强大武装但内部恶化状态的状况。随着机体的突然死亡,冷战突然结束了。
这引出了一个最终的,虽然有争议的观点:我们真的可以将冷战与苏联本身分开吗?这样的国家能否在其他任何环境中发挥作用?值得回顾的是,布尔什维克革命本身就是对当时国际体系中所有其他国家的冷战宣言。直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否认最终在各地推翻资本主义的目标之前,没有苏联领导人,无论这种前景如何遥远。因此,苏联是一个为冷战而独特配置的国家 - 现在冲突已经结束,现在已经结束了,如果没有苏联本身已经从现场。
冷战历史正在成为最后的正常历史。我们终于设法绕到了Groucho的外面了,现在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要容易得多。鉴于我们有争议的性格,历史学家仍然不会一致同意现在、或者未来几十年,关于精确细节和冷战的含义。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观点令人振奋。
(二)冷战:美国与苏联的全面斗争
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00001.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用武力来结束对方与其的世界霸权争夺。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冷战结束后再加上经历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铁幕演说二战后,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推行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其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的核心部分,出笼的由头是代替英国挽救希、土危机,镇压两国的共产党。由此推而广之,只要哪个地方有进步运动,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共产主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杜鲁门主义”由此便成了对世界的干涉主义。“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完全由美国领导和控制的纯军事组织,美国将西欧防务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地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反共产主义的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较公正的观点则认为:对于冷战的产生,美、苏都应承担责任。其实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准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所谓的自由世界,而苏联决不容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包括推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美、苏都认为在刚刚经历二战后必须避免双方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而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德国分裂
1948年2—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于1948年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这是正式分治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苏联随即全面封锁西占区与柏林西管区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宣布在东占区和大柏林区发行新货币,由此形成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柏林危机。美国为此一方面架起空中桥梁为西柏林空运物资;另一方面对苏联进行威慑加紧控制德国,于1949年4月成立北约。危机持续近1年,1949年5月达成协议,双方取消了一切封锁,这一危机使大柏林分为为东西柏林(各有自己的行政系统)。
美苏联谋求霸权美国从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上台后便开始调整对苏政策:首先,对东欧由原来的“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特别是“和平演变”的办法把东欧从苏联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其次,艾森豪威尔鉴于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的失败、苏联插手这个地区填补“真空”,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第三,军事上用“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军事遏制战略”,奉行“战争边缘”政策,在东亚签订一系列军事条约,并于1954年7月直接投入对印度支那的军事干涉。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场,被美国U-2侦察机发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危机才告平息。这一事件,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这一阶段,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的恶化,这是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又一表现。
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便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华沙条约和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8月24日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主要是防范华沙条约组织的大规模军事入侵。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主要是防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大规模军事入侵。缓和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已足以同美国争霸,一度占有较大优势,美、苏才真正摆开争夺霸权的阵势。整个70年代,苏联处于战略攻势,对美造成很大压力;美国居守势,以稳住战略阵脚,并且守中也有攻。70年代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非常明显,这十年的美苏关系经历了表面上的缓和,尔后便是最紧张和最激烈的对抗。美国在这十年里经过调整战略、甩掉了越南战争的包袱。恰恰相反的是,苏联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靶子,背上了侵略者的罪责,陷进了难以解脱的困境。
中苏关系恶化
1958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中国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撤走了原留在中国,辅助中国的科学家。
美、苏战略的调整尼克松主义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时,美国面临国内外的困难局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图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中苏关系恶化。由此可见,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途中在关岛对记者发表谈话,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其内容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决裂,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此外,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一个“连环套”,还包括同苏联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方面搞“缓和”,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协议网络来套住苏联。 70年代的苏联是勃列日涅夫当政,60年代末期他利用美国深陷越战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在这同时,他巩固了“东欧大家庭”,一方面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宣布“有限主权论”,加强对东欧的控制。70年代上半期,勃列日涅夫向西欧发动“缓和攻势”,此后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并制定了一套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的全球攻势战略: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战略优势。
美苏关系缓和70年代的美苏缓和主要表现在两国首脑的频繁互访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等方面。美苏两国领导人为解决相互冲突、增加彼此了解,在70年代举行了5次会谈。在这些会晤中,美苏两国共签订了100多个条约、协定,制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美苏高级首脑会谈是两国政治缓和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在缓和的70年代,苏美举行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中欧裁军谈判、禁止核武器试验以及化学武器谈判。1972年莫斯科会晤期间,双方签订了第一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和签署了苏美《相互关系原则》;在此后的会晤中,双方在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方面又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1975年,基辛格说服新任总统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这是一份35国签署的协议,认定了欧洲“不可侵犯的边境”,并宣布了对人权的各类保障。《纽约时报》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象征着批准”苏联对东欧的吞并。基辛格争论说,与对民主国家相比,它“对拥有着最庞大陆军的强国具有更大的约束”。 华沙条约国家也宣称这是一个巨大胜利。
1975年8月,各国元首签署赫尔辛基协议
在签署《赫尔辛基协议》的一个月前,美国总统福特拒绝会见苏联人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是《古拉格群岛》的作者,因为批评体制而被驱逐出了苏联。白宫发言人表示,福特总统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听取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议,认为与索尔仁尼琴会面将不符合缓和政策。 福特在几个月后宣称:“我再也不使用‘缓和’这个词了。”然而,白宫表示这并不标志着政策会有任何改变。1976年10月在国家电视台的竞选辩论中,福特为《赫尔辛基协议》辩护,声称“苏联没有统治东欧,这种情况也绝不会在福特政府期间发生”。 1976年,中央情报局局长下令专门成立一个“B小组”,对苏联的目标和威胁是否比《国家情报评估报告》所描述的更严重进行研究。B小组的报告确认了《国家情报评估报告》起草者倾向于“将苏联战略力量建设最小化,因为出于缓和的需要”,毫无疑问,苏联正在获得战略优势。 B小组的报告没有影响到1977年1月就职的卡特政府。卡特总统本人也倾向于缓和。他放弃了B-1轰炸机项目,延长了MX洲际弹道导弹,放缓了“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
苏联扩张从1971年至1981年的十一年间,苏联同埃及、印度、伊拉克、越南、埃塞俄比亚等十二个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利用这些条约把这些国家变成它的势力范围。而同苏联签订条约的国家又利用苏联的势力向邻国入侵。例如,苏印条约签订后,印度马上入侵巴基斯坦;苏越条约签订后,越南便进攻柬埔寨。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超过经济援助,70年代后期,苏联军火输出直接服务于向第三世界的扩张。苏联利用古巴在第三世界打代理人战争,由古巴派军队,苏联出武器,介入一些国家的内部争斗。例如,插手安哥拉内战;在红海地区,介入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利用这些办法,苏联扩大了地盘。为了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直接用十万大军占领了阿富汗。为了战略上的需要,不顾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达到了不惜工本和不计后果的地步。
和解80年代是美苏关系从激烈抗争走向迅速缓解的大变动时期。这十年是苏联走下坡路、乃至进入困难的谷底,美国从守势中转为逼苏在各领域中让步,而美、苏之间又终于出现戏剧性和解的时期。这也就是战后美苏争霸的最终一个结局。以马耳他会晤为标志,美苏关系进入了全面和解的新时期。这是以苏联的大步后退为条件的,美国认为是从几十年“冷战”中最终赢得了“胜利”。美国对苏政策的重新调整主词条:卡特主义、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1983年3月23日,里根宣布星球大战计划
70年代末期,苏联在缓和中的扩张以及中东事态的发展对卡特政府提出了严重挑战。1980年,卡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卡特主义,卡特宣布“任何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外来势力都将被认为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我们必须采取任何必要手段,包括武力在内,反击这种企图”。这表明美国把它所关心的三个安全地带,即西欧、中东和远东连接了起来。此外,卡特政府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 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里根提出“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口号,采取以“现实主义、实力加谈判”为主要内容的对苏战略总方针,把遏制苏联作为对外政策中心环节,努力恢复美国霸权地位。 1986年3月14日,在题为《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中,里根认为,美国应采取对苏联强硬政策,“以低烈度的战争”方式支持亲苏国家中的反政府武装活动,甚至可以采取军事行动直接介入反政府活动不明显的亲苏国家,支持那里的“自由战士”,以便将苏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有限地推回去”。对于第三世界中的亲美“独裁政府”,要施加影响,促其实行“民主化”改革,避免因内部动乱而为苏联所用。里根主义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其目标是要在苏联力量衰弱的形势下,与其争夺第三世界。
苏联的困境和战略退却80年代前期苏联对里根推行的新遏制政策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采取了极为强硬和全面对抗的政策和措施。但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后期以来的老年政治危机造成苏联社会严重的停滞局面,各种危机集聚起来。 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政治中提出“公开性”和“改革”,试图结束苏联出现的停滞局面,求得社会政治经济的复兴与发展。1986年1月,戈尔巴乔夫提出外交“新思维”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推行和平主义方针。在“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论调下,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非军事化”和“人道化”;苏联的政策是“反对暴力”、“消除敌人形象”等等。 1986年1月15日,他发表了在十五年内分三阶段全部销毁核武器的声明,想用这个办法来阻止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同年4月和8月,苏联又先后提出大规模裁减欧洲常规部队,暂停核试验等倡议。美苏关于中程导弹的谈判几经起落,最终在1987年签订了中导条约。在谈判中,美国采取了进攻态势,一开始就以一纸计划来取消苏联在欧洲已部署的中程导弹;此后又提出“双零点方案”,要求苏联销毁在亚洲和欧洲的中程导弹。苏联在同美国进行了一番较量后,全盘接受了里根政府所提出的方案。可见,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向美国求和的宣言,如果说戈氏有什么战略的话,那便是步步后退,直到美国能够充分允诺和宽容为止。
美苏关系的全面和解超越遏制战略80年代最后一年的1989年,是美苏关系急剧变化和转折的一年。这一年苏联、东欧形势急转直下,给美国带来了“和平演变”的历史性机遇,新上任的布什政府抓住机会,提出了新的对苏政策,使美苏关系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89年5月12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了第一次对苏政策讲话,随后又于5月22日在康涅狄格州美国海岸警卫学院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对苏政策。这两次讲话便是“超越遏制”战略的出台。“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其具体目标是:用施加政治外交影响和提供经济援助的办法,加速对东欧的演变,布什于同年7月亲自访问波兰和匈牙利;敦促戈尔巴乔夫加速实行收缩政策,从第三世界撤退、不干预东欧的变化、在裁军问题上迈更大的步子;鼓励戈尔巴乔夫尽快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加入到西方的“国际大家庭”。 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黑山独立
1989年,民主德国出现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后来扩展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东欧剧变使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因结束冷战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1990年7月,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说服戈尔巴乔夫不反对德国在北约组织下实现统一,以作为德国持续经济援助苏联的回报,清除了两德统一的最后障碍。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在布拉格的会议中宣布正式解散。在同月峰会上,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布什建立美苏战略伙伴关系,使冷战走向终结。布什总统称在1990年至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实现美苏合作,从而在处理双方及世界问题上打好基础。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背着戈尔巴乔夫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会晤后三方发表的公报称,三国已共同签署了由三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一切准则在三国已不再适用。这三个斯拉夫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和经济实力在联盟中占绝对优势。三国的决定使戈尔巴乔夫签订新联盟条约的努力最终成为泡影。明斯克会晤公报发表后,原苏联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于1991年12月13日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平等创建国。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
(三)郑永年:中国必须避免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冷战
关键字:西方 意识形态 冷战 对中国的外交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中美之间是否能够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了,即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尽管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但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直接的军事冲突和战争发生在中美两国之间的可能性很低。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发生作用。 首先是中国领导层的清醒意识。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要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并且提出了要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意在避免两国陷入这一陷阱。尽管美国对中国的这一概念并非照单全收,但也的确意识到中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并且表示乐意做这样的努力。不管怎样,中美之间的和平也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 其次,中国尽管也在加快军事现代化建设,但中国正在竭力避免和展开与美国军事方面的竞争,而是根据自己国防安全的需要进行正常的军事现代化。历史地看,中国从来没有成为类似美国和苏联那样的军事国家,但中国必须具备足够的国防能力来平衡美国。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现在都是核武大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类似昔日美国和苏联之间那样的互相威慑。 第三,如果国家有其本性,而其本性决定了其外交行为,那么可以说,中国本质上是一个商贸国家。中国的和平文化是其商贸精神的反映。从文化上说,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历史上,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和满族)统治中国的时期,汉族的统治者从来不主动去发动战争,更不用说是霸权战争了,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求得和平共处,无论是和亚洲周边的小国,还是和周边的大国(如日本)都是如此。今天中国强大了,但这种文化精神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实际上,这种文化表现在中国外交的方方面面,只不过在西方国际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人们选择忽视或者不相信罢了。 不过,这些条件的存在并不是说中国可以实现持续的和平了。只要主导这个世界的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而这种竞争必然影响到中国的安全,不管中国本身有怎样强大的和平意愿。中国一方面要确保自己不去主动挑起冲突和战争,同时也必须避免被动地拉入或者卷入冲突和战争。迄今为止,人们担忧中美之间的冲突,但少有人去研究如果发生冲突,会以何种方式发生?如果上述因素可以避免中美之间的直接战争或者热战,中国仍然必须考虑如何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美国和苏联之间因为存在核武器的互相威慑,也没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是美国成功地和苏联进行了一场冷战,最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如果“修昔底德陷阱”意味着两败俱伤,苏联的解体则表明美国的全赢。中国肯定也不想成为苏联。
“传播知识价值,倡导独立思考!”
微信公号:价值世界网站名称:价值中国
全站精华搜索: 数百万篇极具价值的经济/商业/金融/文化类文章期待对话。微信公号中,输入您感兴趣的任意“关键字”,可搜索精彩的专家见解!
郑永年专栏见{}
-
-
-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 国家主席习近平29日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特朗普向习近平和中国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愿。特朗普表示,美中关系很重要,全世界高度关注。我珍视同习近平主席的良好关系。很高兴两国工作团队正努力落实
-
-
-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
- 12月29日,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航站楼古铜色的屋顶上,寓意“凤凰展翅”的航站楼呈现出金光灿灿的景象。截至12月28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主航站楼外立面装修工程全面完成,正式对外完
- 新华视界
-
-
-
- 杭州母女自家车内被抢劫,一波机智操作,让嫌犯17分钟落网!
- 本文为杭州交通91.8原创稿件 记者:吴洁/通讯员:章锦涛、陈晓峰 转载需注明: 杭州交通91.8微信公众号(ID:hzfm918) 12月28日,男子洪某在余杭公安分局东湖派出所对民警说,“很后悔!
- 杭州交通918
-
-
-
- 刚刚!5号线南延伸、13号线二三期开通,小布亲测全程耗时!
-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来5号线南延伸、13号线二三期开通的这一天!沿线的市民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尝鲜了? 小布今天一大早兵分两路,试乘这两条地铁线。其中,5号线南延伸全程耗时25分钟左右,列车
- 上海发布
-
-
-
- 刚刚,嫦娥四号又秀了一波操作!
- 资料视频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进入预定月背着陆准备轨道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2月30日8时5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
-
-
-
- 高考大变化!这条“通道”要关了
- 教育部:2020年起艺术再拔尖 高考也不能降分录取 12月29日,教育部发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 将提高艺术类本科专业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2019年,艺术类本科专业高考文
-
-
-
- 史鉴|中国应避免和西方意识形态冷战
- 西方“某些”新意识形态: 反加税;反移民;反同性婚姻;取消欧盟... 《冷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这是你看过所有
- 价值中国
-
-
-
- 你是谁?你为什么而奋斗?| 那些点燃2018的内部信
- 编者按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改革开放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勇于变革、勇于担当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并不引发变化,但总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寻求突破。 来源 / 笔记侠(ID:No
- 中欧商业评论
-
-
-
- 2019,愿你,见如所愿
- 回顾2018年,有世界杯的激情 也有时代的新章 一些有趣的灵魂离开了我们 与此同时也新生了更多有态度的表达 大多数时候,你并不会意识到你生命中重要时刻的来临。 当你回首往事时,你才发
-
-
-
- 沪郊新去处!松南郊野公园今起免费试开园,一大波美图来袭
- 上海市民又多了一个郊区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松江区新闻办说,松南郊野公园今起试开园。它总占地面积23.7平方公里,一期5.07平方公里,以滨江森林休闲、米市渡文化游览、农渔采摘乡村体验为主。作为开放式公园
- 上海发布
-
-
-
- 写给2019:单身时有能力爱自己,恋爱时有余力爱别人
- 单身狗情歌 - 加载失败 ╥﹏╥ - / 00:00 文/南川大叔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份《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 在调查了1.4亿单身青年之后发现,单身时间在3年以上的长期单身族,超过半数
- 陆琪
-
-
-
- 南都女记者教科书式年终总结曝光!男记者虎躯一震
- 连上Wifi 将手机横屏 制图丨谢燕
- 南方都市报
-
-
-
- 2018闽商全国百强榜正式发布
-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2018闽商企业领袖年会 2018/12/28 福州 2018闽商企业领袖年会12月28日在福州举办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王光远致辞 2018闽商企业领袖年
- AM585东南广播
-
-
-
- 国防部要把我笑死了!我不允许有人没看过这个抽奖!
- 最近,一段国防部例行记者会的视频火了,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吴谦在现场念出了十个微博ID,什么样的ID能被国防部点名...... 最近,一段国防部例行记者会的视频火了! 视频来源:中新视
- 新浪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