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广 ! 只要你在,我们就在
  • 来源:共青团中央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微信公众号“冰点周刊”(ID:bingdianweekly)
导读这里,是一群2018年进入中国青年报的新同事做的一个短片。在过去几个月里,他们试图去了解中国青年报的运行,并希望用这个短片介绍给更多人。 

“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2013年5月4日”有一回,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些同学结伴到报社来参观。

他们问了很多问题。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们还在?”
印刷媒体如今处于低谷期。他们担心我们失业。而且,在过去几年里,的的确确有大量优秀的新闻从业者转行了。这些潜在的新闻从业者,在向我们发问的同时,也在考虑自身的职业选择。
如果从互联网走入普通家庭开始,印刷媒体实际上已经被唱衰20年了。1998年12月31日,整个中国只有74.7万台上网计算机,网民是210万人。然后门户网站时代到来。再然后,门户网站也被唱衰了。技术驱动下,新的内容传播平台层出不穷,然后进入衰退期,“各领风骚”的周期没准会越来越短。
1965年,山西农村,拿着《中国青年报》的女青年。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作品


从1951年至今,六十多年来,《中国青年报》陪我们走过了一段段旅途,记录了无数珍贵美好的瞬间。

一万五千多期报纸,七万多个版面,书写下历史的草稿,凸显了时代的嬗变。

从报纸到新媒体,《中国青年报》记录并陪伴了一代代青年人的成长。

在每一个开心、难过、激动、彷徨的瞬间,我们都在。
中国青年报社诞生时,是1951年。在全世界新闻业的“百年老店”里,属于年轻字号。在国内,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一家卓有声誉的新闻机构,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历史的一份底稿。严格来说,中青报陪伴过的第一代“青年”,早已是祖父祖母级的了。
我们当然也有“老去”的危机感。但这危机感主要不在于技术和传播介质的更迭,而是自身的本领恐慌。技术本身带来的是便捷,就像今天,“中国青年报”早已不只是印刷机传送带上的那一张《中国青年报》了,在不同的端口,我们生产的内容都在送达用户。技术总在升级,中青报也总在进化,始终是一家重要的内容产品供应者。
真正的危机感在于,假如我们脱离了用户,不知道中国的年轻人在高兴或难过什么,不知道时代进程中值得记录的事实是什么,不知道芸芸众生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是什么,那么我们即使用了最好的技术,也会真的老去,自己被自己击败。
信息过载、用眼过度,越是这样的时候,你越是想要看到有价值的新闻和真正的好故事。“不管时空怎么转变,世界怎么改变”,我们会一直努力都在。

无论何年何月,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


留言,来自我们的读者

在夜里重新翻开那些报纸那些被印在方块字的名字都成为了黑夜中星星点点的光芒那是跃动在笔尖的星辰大海      时间总是在我们的掌心中悄悄地重复刻着一条有关青春有关追求与情怀用眼观察用脚采访用笔还原
愿这缘分一直都在


视频工作人员表出品人:张坤总顾问:董时、李玥制片人:蒋佩珊监制:邱春燕、朱梓轩导演:李若一脚本:程思、董馨怡、姜辉、李晗、袁野、朱梓轩、邹赞摄像:孔斯琪、李若一后期:李晗、李若一文案:陈垠杉、程思、董馨怡、姜辉、朱梓轩编辑:陈垠杉、韩飏、张博
演职人员名单男白领:冯伟轫、外卖送餐员:刘阳女白领一:李田、女白领二:董馨怡、阅读者:邹赞(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青年报出品


“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通过总书记演讲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历史文化、改革发展、大国外交之道……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欢迎转发点赞转载请联系授权▼点击查看当心!这些“医美面膜”
校 审 | 肖   健
编 辑 | 葛   颖
团团有话说第十二期学习久了工作久了,多少会带上一些“专业病”“职业病”。都说习惯成自然,当各种“专业病”“职业病”说来就来,不分时间不论场合不管对象,拦都拦不住,药都治不好。你是学什么专业或从事哪种职业的呢?生活中,你有没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专业病”或“职业病”?对于现在所学专业或从事的职业你喜欢吗?想跟学同专业、从事同行业的人说点什么?把你的故事分享给团团吧,团团会从中选取优质评论上榜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哦~

<<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