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是什么?疯子就是在清醒时做梦的人?!
  • 来源:大话科普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大话科普既然决定要研究梦,那肯定要先看看前人的研究成果。一开始,弗洛伊德是十分不乐意记录这些的,幸好朋友成功地劝阻了他。在《梦的解析》第一章弗洛伊德介绍了他之前一些学者对梦的研究理论。很多学者,在评价梦的心理功能时,都给了差评,即使有时记忆力在梦中意外地被加强了。因为,大部分梦的内容都没有逻辑关联性,而且还完全无视了伦理和道德!就梦的伦理感情这点,有很多学者发表了见解。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所有人在梦中的所作所为都与其自身的性格完全相符。即本性善良的人,在梦中也会有道德感。德国的另一个著名哲学家康德则认为:梦会显示出我们隐藏的本性。梦的存在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如果我们并不是现在的我们,而是生长在另一种环境中的话,会是什么样子。耶森在《试论心理学的学术根据》中则讲到:人类在梦中不会变得更善良、更有道德感。看起来像是良心在梦中保持了沉默,不会产生同情心之类的感情,犯下了丑恶的罪行也不会后悔。总之,梦中理性能力的缺失,极大程度降低了学者们对梦的评价。根据梦中出现心理活动的程度和种类的不同,初期关于梦的理论大略可分为两种:梦的理论1清醒时的心理活动在梦中仍旧持续。也就是说,在入睡后,精神仍和清醒时起相同的作用。毕竟,如果没有精神在运作,梦中的情景要怎么产生?但是这样没办法解释和醒时彻底相异的梦。梦的理论2睡眠会影响到精神,不仅将其与外部世界隔离,而且使其暂时失去作用,精神活动像低能儿似的变得迟钝。理论认为,梦中心理活动变得低下,梦的材料变得不足,无力的精神活动的一些片段以梦的形式出现。这两种理论正好相反。但是都不足以说明梦,所以第三种理论被提出来了!梦的理论3清醒时不可能的心理活动在梦中发生,并主动想去做到。这种功能的发生使梦具有了有益功能。心理学家对梦的看法大多都和这一观点相似。1861年施尔纳在《梦的生活》中说道:“ 所谓梦,就是在睡眠时的特别心理活动自由发挥的结果。”曾经还出现过一个观点:梦与精神疾病从本质上有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点受到很多学者的指责。哲学家康德曾说:疯子就是在清醒时做梦的人。心理学家冯特曾说:在精神病院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几乎大部分都会在梦中体验。综合各种意见来看,梦和精神病有很多关联,但是没有弄明白的地方还有很多。弗洛伊德开始研究时,已有的梦相关理论大部分都是研究者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在脑中构想出来的。在弗洛伊德之后,人类才开始利用某些测定装置客观地研究梦。可以说,实际上开始对梦进行客观研究是在1924年脑波的发现和1953年快速眼动睡眠和梦之间的关系被证实之后。不过1953年弗洛伊德早就离世了。如果将大脑分为两大部分,那么就可以分为大脑,以及小脑和脑干。我们的思维由大脑负责,呼吸、心跳等功能则由脑干来负责。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欧洲对梦的研究开展得很活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霍布森(A.Hobson)。他在1976年发表的研究结果,将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举推翻:脑干的非特异性刺激被大脑皮层加以“理性化”地解释,从而产生“梦境”,梦不过是泡沫而已。换句话说,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假说。霍布森的理论发表之后,反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方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这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大打击。但后来,以索姆斯(M.Solms)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研究了睡眠期间的脑活动之后,证明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非都是错误的。他们证明,虽然在睡眠期间大脑中负责伦理思考的区域并不活动,但是负责感情、记忆,以及本能冲动的部分,都是被激活的状态。由此证明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正确性:理性思维进入睡眠状态,潜意识思维被激活,原始的欲望成为梦的材料。结果,关于弗洛伊德梦的理论是否科学的争论再次回到了原点,对弗洛伊德梦的理论的科学性评价至今仍在进行中。关注公众号大话科普,跟着我们一起“漫话”经典!下载科普中国app了解最权威、更全面的科普资讯!

<< 31 32 33 34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