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爱水,古人写诗、现代人写文章,都喜欢用“清”“澈”来形容干净的水,如“一汪清泉”。反之就爱说“一潭死水”“浑浊不堪”。后来国人又爱上了翡翠,便喜欢用一个“水”字来形容翡翠——“清透水润”“水灵水润”。 那么,什么是翡翠的水呢? 答曰:翡翠的水通常指翡翠的透明度、透光性,水头好、水头长就是透明度高,干、水头短就是透明度低。 国人爱水,所以愿意把干净澄澈的水冠在美好的人事物身上,脆弱又坚强,温柔又勇敢——这是水,是女子,也是翡翠。 翡翠的水头(通常认为是透明度)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包括内部结构、晶质类型、颜色、厚度、杂质元素、杂质矿物。 一句话概括就是:杂质越少,晶体越好,光的传播性就越好,水头也就更好。 按照透明程度,我们又将翡翠的水头做了细致的划分,称作“几分水”,一般为一到三分,三分水最是透明。 总归牢记两项准则: 首先,水头好的翡翠本身就实属难得,预算充足该收就收。 其次,在一定的颜色条件下,水头越好,价值也就越高,不看种水只看颜色,那是翡翠新手的做法。 很多朋友到这儿可能会产生疑问——有些玉髓、水晶等矿石也有一定的透明度却看起来干干闷闷的,为什么没有翡翠似的“水润感”呢? 这就问到了点子上了。 翡翠要呈现出一种“水润”的观感,拥有比较好的透明度有个前提条件,她必须“种很老”。就是说晶体颗粒非常细小,并且排列极其紧密整齐。 真正意义上的“水头好”是翡翠质地上乘、种与水配合得当之后才能展现出来的一种质感十分高级的状态。 所以,并非所有透明度很高的翡翠,都能被成为“起胶”或“起光”。 翡翠之“水”,是大自然留赠给我们的瑰宝,是让翡翠与其他珠宝玉石区别开来的宝贵特质。 莎草江汀漫晚潮,翠华香扑水光遥。 作者:馨予

<< 41 42 43 44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