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各地“田园综合体”发展分析
  • 来源:乡村与旅游
意大利总体特征:意大利农业旅游区的管理者们利用乡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 这种“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使乡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人们不仅可以从事现代的健身运动, 还可以体验农业原始耕作时采用的牛拉车, 甚至还可以手持猎枪当一回猎人, 或是模仿手工艺人亲手制作陶瓷等。典型案例:意大利现有 1.15 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管理企业, 它们管辖的景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托斯卡纳、翁布里亚、马尔凯大区,南部的坎帕尼亚大区以及北部的威尼托、特伦蒂诺和利古里亚大区。 据意大利环境联盟执委会官员鲁杰罗介绍,这些景区为不同的游客提供了类型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目前, 这些景区中70%以上都配有运动与休闲器械,供那些喜欢健身运动的游客使用;55%的景区为游客提供外语服务, 为外国游客解决语言不通的困难;50%以上的景区提供包括领养家庭宠物在内的多种服务项目。可借鉴之处: 意大利人喜爱“绿色农业旅游”, 这与该国政府重视环保,发展生态农业不无关系。 尤其是近几年间, 意大利的生态农业发展很快,生态农业耕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总体特征: 美国市民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 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 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 双方互利共赢, 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美国法国德国总体特征: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 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市民农园。 其主旨是向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 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 经营方向也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式。典型案例: 德国人首创的生活生态型市民田园——施雷伯田园,独门独院,各具风格,充满了大自然情趣和文化气息, 如同微缩的露天民居博物馆。 每一户小田园里,主题建筑是童话世界般的“小木屋”,院子里有过去的辘轳井或泵水井,地上摆放着精美可爱的小风车和各种家禽模型。 小木屋门前有长满奇花异草的蔬菜园。 田园里的菜只许种不许收。 秋后枯萎的蔬菜和花草覆盖住潮湿的土地, 保护地里的水分,既避免秋冬刮风带起沙尘,第二年春天又可以翻到土里作肥料。可借鉴之处: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 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 每个市民农园的规模约 2公顷。 大约 50 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 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 25~30 年的使用合同, 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结语:田园休闲与乡村旅游曾经由于单一利用乡村资源而沦为一场短暂的狂欢, 田园综合体通过构建多领域城乡交流、引导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对以乡村旅游带动城乡共享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这不单单是物业类型上的叠加,而是从出发点上变革、由利用到共享的模式创新。 这一模式所带来的不仅是基建好了,环境好了,而且将逐步实现乡村生活有活力、乡村社会有精英,达成城市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反哺。 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城市和乡村能够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实现共享发展,让城市人与乡村人宾主尽欢。

<<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