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住在胡同里,周围是平房。有天发现,在破烂的平房顶,有一个外国女人在晒日光浴。躺在躺椅上,戴着大墨镜,特别正式。他就每天观察着,看着平顶上多了几盆小花、桌子,桌子上又摆了烛台,下边铺了绿草坪……逐渐的,他给她拍了好多照片,把这些设计成了书。
这本书没有封面,图片也是窥视的图片,只能从洞里看某一局部。每一张图片的洞的位置、数量还都不一样。想出创意的孙晓曦说,“这也是一种书籍的形态”。
孙晓曦(右一)。书籍设计师;前《三联·新知》杂志美术总监;PAY2PLAY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摄影/Lens7月21日,孙晓曦来到了Lens Space,分享了他的书籍设计实践。从封面、内页、封皮到腰封、赠品,书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体现设计的魅力。下面是现场的实录整理。“二维平面的浪漫奇谈”工作坊分享者|孙晓曦
About 理念“设计师做的是视觉翻译”孙晓曦:现在有些出版社喜欢滥用简约风格,极简到封皮上只有一个书名。在我看来,它跟在一张大白纸上敲一个书名没有区别。
市场上的一些封面设计。平面设计师要通过一些视觉语言,比如颜色、图形、字体、哪怕是图片、版式来考虑事情,而不是通过情节。比如《洛丽塔》这本小说,有好多版本。
这两个封面我觉得是无效的,没办法通过它准确捕捉书的核心。
而这一个,因为小说开头和结尾的词都是“洛丽塔”。所以设计师通过停顿的方式,把一个词拆开后加了三个点,就有语音上的停顿感。含义出来了,视觉形式上也很吸引人。
这一张,封面是房间的墙角,有几层意思。一,它是少女内裤的感觉,两边其实是腿,上面取了个三角形;二,墙面粉色,跟小说气质有关;三、小说讲的是不太正常的感情,男主人公陷进道德的困境。再对比一下中西方的《1984》。
中文版《1984》。国外的企鹅版本把文字用两个大黑块给遮挡住,而且这个黑框是可以被刮开的。而它旁边的,则把“1984”中的“8”变成了眼睛。
外文版《1984》。所以设计师有点儿像一个翻译家,只不过是做视觉翻译。平面设计需要用视觉思维及强烈的形式表现迅速吸引读者,并让读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About 封面“封面设计不是‘画封面’”孙晓曦:封面设计不是美化封面,不是信息的堆砌,也不是内容的简单转译,更不是编辑或作者的想法还原。
《春琴抄》的中文版本。《春琴抄》是日本很有名的小说,讲一个眼盲的女琴师,跟她的仆人的感情纠葛。在中国有很多个版本,这三个封面从美观的角度来说并不难看,但他没有用设计的方式在做。
孙晓曦设计的《春琴抄》封面。我觉得没有图片可以代表这个小说,所以我把琴弦里的元素抽出来做成了字体,拉得很长、很细,就像琴弦。颜色上用了两个粉色,有樱花的意思,另外就是情色。我还希望它有紧绷的感觉。因为故事本身有伤痕的意味。
孙晓曦设计的《春琴抄》内封。书的内封,什么都没有。我觉得,主人公是盲人,所以我把书名印成了盲文。封面的反面一般是不会被考虑到的地方,封皮是白纸。但我觉得视觉对于读者的刺激应该是连续的,它存在于任何读者能发现的地方。所以我通常会在封面的背面做一些设计。
孙晓曦设计的《弗里达》封面。《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这本书,外封打开后,封面的背面有她的签名。我放得特别大,就跟颜料或者血的流淌一样。因为这个艺术家的一生非常痛苦。
孙晓曦设计的《弗里达》封底。
About 内页“把书看成一个物体”孙晓曦:而整体装桢,方方面面要复杂很多。不要把它看成一本书,看成一个物体就行。首先要找到一个准确的整体设计概念,表现方式、视觉元素、颜色,从头到尾都要贯穿。材料是为了传递、增强你的概念而设立的,统一性很重要。充分利用书的物质性,营造一种空间关系。设计师需要从新的角度诠释内容。
这本书叫《11:00PM》,是独立出版物。李松鼠是作者,里面照片是他这个时段出去拍到的在夜店的年轻人。我的设计是,这本书每一页的尺寸都是不一样的。
这样做的话,在简单的小空间里又出现了更多的空间。人和物体、和场景之间又形成了一层亲密联系。
因为是独立出版,我们其实是在快印店印的。随印随装订,每次装订顺序可以不一样,里面叠透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封底,翻完之后的状态,边边角角透露出一些神秘信息,增强了阅读快感。
《寂然的狂喜:叶芝的诗与回声》一部分是版画家的版画,一部分是叶芝的诗。我通过小插页的结构设计,把诗的名字和艺术家的名字、诗句本身的中英文和画形成了一组信息。在这样的空间里阅读会感觉比较自由,读诗看画两不耽误。
而且书签带有一个句子在上面,你翻到任何一页,这个句子都在你的视线之内。
在设计电影导演王小帅的《薄薄的故乡》的时候,我把这本书打印出来,让作者自己去批注、写回忆。内文的部分,他有很多改写、补充。
从封面开始,一直有作者本人手工的痕迹。所以最后这本书,柔软、有感情、又特别个人化。
About 其他封皮、腰封、赠品孙晓曦:设计师做东西要有自己的见解在里面,他不是一个机器人或者执行的角色。他绝不能照搬,要有新的角度来做内容。
摇滚音乐家左小祖咒的《扯皮》,是个访谈录。我就把所有提问都放在了左手页,所有回答都在右手页,让书看起来不单调。
外面的封皮上写了好多字,是左小祖咒自己写的一个序,所以扯皮嘛,就把它扯掉了。
《HowTime Flies》这本,我把书名拆成了前勒口、书脊、后勒口三个位置。
从侧面看,时间这个东西就特别重要,两边的字也都被遮挡住一半,“how”特别像“now”。把整个封皮展开才能看到完整的书名。
所谓平面设计,是在不同事物间建立的一种联系。通过视觉的转化、含义的转化、材料的转化,从而生产出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比如这本《星际唱片》。星际唱片是实际存在的东西,通过飞行器把它送到外太空,希望被另外一个文明接收到。
为了满足大家想知道唱片长什么样的好奇心,我就给它还原了一个图案,印成了金色。
这小册子打开后,是每一年旅行者号的运动轨迹,还有一个记录的轴。
还有蒋方舟的《东京一年》,是她在东京一年写的日记。这本书我就想怎么能把腰封做得,跟书成为一体,别让大家给扔了多浪费。所以根据这个主题,我把腰封做成了机场托运行李的托运票。乘客姓名,就是作者名字,还有两个机场的简称代码。
腰封摘下来后还带背胶,撕开之后可以真粘上。好多人因为这个腰封才买这本书的,是我没想到的。
Q&A"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模仿"Q:设计书的时候,怎么保证它们的生命力和风格不重样?孙晓曦:主要先照着最核心的内容,再想什么样的视觉形式能充分表达它,把它做到一个极端状态。很多设计不够好就是因为没有坚持到极端状态,可能刚开一头,中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断了。
孙晓曦设计作品:《扔掉书本上街去》Q:灵感会枯竭吗?孙晓曦:灵感我觉得是一种情绪,历史上知名的艺术家、音乐家,没几个是纯靠灵感成大师的。拿做书来说,我觉得灵感要建立在对内容的分析上。
孙晓曦设计作品:《一念:蔡明亮谈电影》Q:百分之百的原创是不是不存在的?孙晓曦:完全独创性,我觉得根本不可能,我不知道有任何一个设计师完全创造出一种在地球上几百年没有的视觉语言,每个设计师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原研哉也是如此。我看见特别喜欢的我也会临摹和借鉴,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模仿,受他们的影响。
孙晓曦设计作品《风•落•之•光》前后环衬:涨潮与退潮Q:你比较喜欢的设计师有? 孙晓曦:一个是Richard Turley,他本来是一个独立设计师,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内接手了一个叫《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杂志,是美国特别知名的商业周刊。商业周刊在他的手里就变得特别疯狂。我总结他就是在用一种做独立杂志的方式在做大刊。
Richard Turley设计的《Bloomberg Businessweek》封面第二位是Jonathan Barnbrook,也特别棒,他是大卫•鲍伊的御用设计师。大卫•鲍伊生前最后一张唱片《The Next Day》就是他设计的。
Barnbrook设计的《The Next Day》。Q:设计师的未来是?孙晓曦:设计师未来的身份,可能是“编辑+出版人+设计+宣发”几个身份叠加在一起。因为现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在国外其实我们已经不需要大型的出版机构了,因为中国出版政策的问题,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出版社、拿书号。
孙晓曦设计手账《周日你在做什么》。但像独立出版也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做出出版物来,在朋友之间流通。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和可能。
Lens Space图片、文字整合自孙晓曦在Lens Space“二维平面的浪漫奇谈”工作坊现场分享实录。编辑整理:张得得录音整理:祎裬欢迎关注微信公号:WeLens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体、重逢岛视频、沙龙等业务,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