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敏华:修养的起码境界,是约束自己、善待他人
  • 来源:一维男孩
文/朱敏华“修养”一词,语出唐·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这里是指修行后的表象,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修为是修行的程度,而修养只是表象。后来,人们把“修养”一词引申出多方面的意思,如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学习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等等,儒家则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以使人的言行合乎规矩。说一千道一万,修养说到底就是指人的综合素质。前不久,网上有一幅画面,引发网友纷纷点赞。这幅网络画面上传的是,地铁上人很拥挤,座位上一位年轻的妈妈,怀里抱着睡着了的孩子。这位年轻妈妈,用一只手护住自己的孩子,用另一只手托着自己孩子的鞋底,这样孩子脚就不可能踢到旁边的人。年轻妈妈的这个动作,一直保持到母子俩下车。网友们纷纷认可年轻妈妈这个为他人着想的举动,并留言年轻妈妈道:这种修养来自内心的善良,而善良的内涵之一就是能为他人着想。与此相对应,最近还有一幕场面,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在某地一个游泳馆,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把自己5岁的儿子带进了女更衣室。这个场面的确有些不雅,或许这位年轻的妈妈确有难言之隐,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制造的这个不太和谐的场景,根本就没有照顾到别人的尴尬感受。现代社会,时空距离越来越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公共空间越来越大,一个人修养水平的起码尺度,越来越体现在能否处理好自己和群体之间的界限和关系上。换句话说,一个人修养的起码境界,就是约束自己、善待他人。这可能不是外在的规范,但一定是内化于心的素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难的是在做什么事之前,必须多想想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他人带去什么样的不便和不好的感受,然后再去行动。这样,行动后的结果,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记不清楚在哪里看到一则故事,说是一位小朋友扔垃圾时,在垃圾桶上贴了张纸条写道:保洁阿姨,垃圾桶里有很多碎玻璃,请您在拿垃圾袋的时候小心,不要碰伤了手。尽管小朋友这一行为看似“多此一举”,但可以相信,保洁人员看到之后,心里一定会暖暖的,也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一份起码的尊重,工作起来或许会更加仔细认真。这种“多此一举”,让这位小朋友做到了,小朋友在呵护他人的同时,无疑也增进了自身的修养,明白了自己的举动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可肆意妄为,最终更为社会平添了几分仁爱、几分友善、几分温馨……相反,凡事只想着自己怎么爽就怎么干,怎么方便就怎么来,不管别人什么感受,不顾他人如何评价,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我约束自己,你善待他人,他奉献爱心,生活在一个善意充斥人间、爱心洒满大地的社会之中,岂不美哉?编辑:胡焱

<< 41 42 43 44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