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新歌声》《中国新说唱》等音乐选秀类节目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音乐也快速发展的时代,年轻群体中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安静下来,去聆听历史传承下来的音乐。正因如此,成立于1920年的“承德清音会”面临着即将衰落的窘境。
“清音”是指不化妆、不限定舞台的清唱演奏形式,“承德清音会”是以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为主的民间业余组织,已有近百年的活动历史。“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申报的“承德清音会”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承德清音会”,小编几经周折,采访到了一位“承德清音会”成员——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科研处退休的陈毅勤教授。
陈教授今年已经74岁了,加入清音会也有17年左右。他向我们介绍了“承德清音会”现在的一些基本情况。“承德清音会”人数最多的时候有40人,现在却只有17、18人,而且绝大部分在60岁以上。关于练习
练习的地方就在陈教授工作的地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这间屋子本来是让我们活动的,我们练习的时候就会把屋子里的乒乓球桌折起来,地方就大了,大家就在这里练习。”陈教授说。关于平时的练习问题,陈教授说:“因为练习是集体性的活动,而现在清音会的成员年纪较大,原先是一周三次排练,现在只能一周一次。有时候人员不全,主旋律没人演奏,副旋律没有主旋律引着,很难演奏。”关于乐器
四胡
阮
火不思陈教授说:“大部分乐器是用现有的中国民族乐器,也有宫廷音乐当中特有的乐器”,包括曲笛、笙、萧、三弦、四胡、阮、火不思、中国提琴等。关于成员
陈教授谈到,想加入清音会的人都必须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基本都会一两样乐器。“要懂要会,耳音要好,音乐素质要强。”在2001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退休教授钱树信将“承德清音会和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上报,主持组建了以离退休老教授为主的“避暑山庄宫廷乐社”,延续至今,成为传承“承德清音会”的一支主干力量。演奏曲目因历史原因,“承德清音会”演奏曲目多为清朝宫廷乐曲,据陈教授介绍,已经确定的、有历史资料可查可找确实是从宫廷里传出来的一共有16首乐曲。
承德清音会 《浪淘沙》《普天乐》《玉殿云开》《梅花三弄(中板)》《浪淘沙(慢板)》《月下海棠(中板)》《姑嫂拜月(中板)》《春来(中板)》《夏来(快板)》《秋来(快板)》《冬来(快板)》等乐曲能流传至今,与这些老艺人的心血付出是分不开的。关于传承现在,“承德清音会”在承德市第十六中学(原铁路中学)、承德的老年大学等地均开展了文化传播活动。陈教授说:“在传承方面,我们考虑要‘父传子’或者‘师传徒’。父、师是否愿意传,子、徒是否喜欢,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意主动加入的,一是因为清音会的乐曲过于阳春白雪,不被年轻人所理解;二是因为它的节奏一般来说比较缓,在古代皇宫,王公后妃生活闲暇,对于乐曲要求要稳、静,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音乐审美;三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每天都在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即便是现在的清音会成员,很多人也是退休以后才有时间搞这些。
缺少新鲜血液的冲击,陈教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乐曲就慢慢地被淘汰了,所以关于非遗的‘原汁原味’也是存在争议的。”“承德清音会”发展至今,实属不易。在它发展的漫长岁月里,很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都为它付出过汗水和努力。
比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创立了“承德清音会音乐”课程,并在承德市八县三区建立了承德清音会分会,还确立了承德避暑山庄正宫乐亭为保护传承基地等。小编相信,“承德清音会”虽然并无真正意义上的传人,但它经百年传承至今,一定承担着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每个人都有保护“承德清音会”的义务和责任。希望“承德清音会”能一直传承下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陈毅勤教授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