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作品《湘魂》审读意见
  • 来源:水魅书
《水魅书》致读者:连载已近三年,1、印度埃及南非游记;2、《水魅》《余威》长篇小说;3、《德国刀》《阻击战》《老石》《综合格斗》中短篇小说;4、随笔散文;5、就是现在将发的审读意见。每年,我审读书稿若干,感概不少。对许多读者来说,这文体很少见面。今天,我选择部分审读意见晒一晒,一了解了文体,二对照小说阅读加深理解。其中,有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有获得茅奖作家的作品,有改编电视剧热播的作品,当然也有没在我们社出版的作品。——以下是审读连载之 纪实作品《湘魂》审读意见 正文部分——这是一部叙写孙立人、李鸿等国min党将领人生历程的纪实作品。一部分内容,是记叙他们的抗战事迹,尤其是缅甸远征军的抗战故事。这一部分史料详实,人物突出,故事感人,是表现这几位将领人生价值的主要舞台,也是本文稿具备出版价值的主要元素。当然,关于中国远征军,中国图书市场已经有相当多的出版物,而且有非常权威的纪实作品。当然,从“湘人”这样的视角去看,去写,还是有一定地方文化意义的。况且,不是市场有了这类产品,就不能再生产。只是,从销售看,此时匆匆参与进去,市场份额可能不会太大。这一部分内容不存在政治顾忌。另一部分,是叙说内zhan及其后来在tai湾的经历。众所周知的解放战争东北战场,是国gon斗争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当代史的转折点。在这个历史拐点上,中共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顺应民意的,也促成了民族发展的正确走向。因此,在叙说这一历史事件历史时刻时,作者将立场和视角放在上述基点上是必要和应该的。不能出于对作品主人翁的褒扬的必要性,在这个问题上颠倒了历史观与价值观。比如,因为这些将领们失去长春,就是一场“悲剧”,就负担起了“历史的罪责”。如果长春不下,东北不下,难道就有了“历史功勋”?所以叙说时的价值分寸是要把握好的。长春战时的残酷状态,和人类所有战争状态从历史本质来说,是没有根本区别的。我们既不能沿袭此前的“唯左”,也不能背离此后的民族国家发达兴旺的当下历史。对于“数万guo军将士尸骸留在黑土地上”,从大历史,大人文主义视野,我们只能责备战争。人类应该消灭一切战争,这是马克思早就说过的。李将军未能像chen明仁那样与中共携起手来,选择了回到jiang介shi那里,从传统和现实看,都没有什么值得厚非。但见到jiang委员长,就联想起秦穆公,这肯怕就是作者的臆想了。此后蒋怎样对他,更说明事实并非如此。对李将军身陷牢狱这一事件,作品只做了简要介绍,也缺席了作者应有的阐释和感悟,颇有为尊者讳之嫌。李将军在蒋死后前去谒陵,作品认为他因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准军人”,这种评价既显空乏,也显冒昧。时处当下这样一个渐见全面开放的历史关口,我们的出版界能见到一些叙说从前政di故事的出版物,是历史的势所必然。当然是值得欣喜的。一方面,我们感觉还出现得太少,一方面,我们又要确认并遵循历史的轨迹。真正万花齐放、凡书皆出、凡言可说的时代的出现,可能还需假以时日。据说此稿为出版局某副局长推荐来,不知他可苟同我的见解?—— 2008/04/01本文作者拍摄,图文无关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