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家门口的“文化人” 天津市河东区常州道街道掀起文化传承热潮
  • 来源:金贸河东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以及所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有时候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而在河东区常州道街道社区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基地里,居民们在家门口学习、交流、展示传统文化,掀起了文化传承热潮。文化传承基地串起文化建设版图“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走近常州道街道临营西里社区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小平房,京剧《女起解》选段清脆委婉的唱腔便传入耳内。正在排练曲目的新艺京剧社的成员并非专业演员,而是生活在社区里的普通百姓,附近居民说,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演练,“越唱越好了。”新艺京剧社2007年成立,由最初的几名居民,发展为拥有三十多名京剧爱好者的传统文化基地。既有年逾古稀的老票友,也有六七岁的小戏迷,京剧社名声在外,参加过许多公益活动,也走出过津城为京剧爱好者演出。老戏骨京剧社社长齐宝聚退休后,感到社区里不少老人生活平淡。于是,几位京剧爱好者自掏腰包采买戏服、乐器,甚至自己动手制作“行头”,四处奔走吸纳爱好京剧的居民,组建了京剧社。“63岁的张桂英刚来的时候是零基础,现在唱得字正腔圆。”社长齐宝聚掌握每一名社员的成长情况。在这里,每位老人都仿佛找到了精神家园。“有的在家带孩子,有的要去菜市场买菜,也得挤出时间进来唱一段。”他说,“唱戏的、伴奏的都讲究一个‘玩’字,在玩里学,在学里乐。”2016年,常州道街道文教干部下社区寻找文化资源,看到新艺京剧社、欢颜书画院、模特队、妈祖传统故事表演剧社等许多土生土长的文化队伍已非常成熟,受到百姓欢迎,便将其聚拢起来,建立了“文化传承基地”,散播在各社区里。“这些文化队伍在各社区每周定期举办活动,其他社区甚至别的区域的老百姓都来参与,街道、市区举办的文化活动,这些队伍也参加。”常州道街道文教科社区教育负责人牟津说,“现在,由各支队伍的活动路线串起了街道的文化建设版图。”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我们心甘情愿“文化建设”“文化传播”,说到底也要有资源,在基础薄弱、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常州道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如何做得如火如荼的呢?牟津告诉记者,不过是“执着”二字。牟津负责社区文化教育多年,她发现,“文化教育的主体是闲赋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在2015年的全民终身教育活动中,她印象深刻,“当时很多老人过来给我们帮忙,他们说,牟老师,我们不要求任何回报,我们就想有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为了这一句话,牟津觉得有责任为老人,甚至更多居民的文化活动解决困难。新艺京剧社由于场地所限等原因,一度中断了演练,社员找到社区,社区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协调,解决了场地问题。在欢颜书画院因活动场所装修无法开展活动时,牟津和工作人员一起一家家问,一家家找,看哪里能提供固定场所。“有时候也会碰上不愿意接待的,我们就坚持去,最后把人家感动了,说看我们这么执着,不给场地都不好意思了,哈哈哈!”留在牟津记忆里的都是怎么克服困难、令她开心的事。在不断摸索中,她体会到,老百姓“自学自编自演”更受老百姓的欢迎,“可能老百姓更能理解老百姓,他们只要向专业人员多学,多练,就能创造出既高雅又接地气的文艺作品,非常受欢迎!”她说。这真是“文化戏台搭到家门口,百姓唱响文明新风尚”。愿河东区更多的社区居民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记者 李海娟来源:盯东

<<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