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助力扶贫,创造美好生活,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特别推出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世界旅游联盟共同策划的《中国旅游扶贫案例图片展》。

点击此处,回顾图片展(上)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旅游扶贫案例图片展(下)。

展览通过展示扶贫地持有旅游资源、原生态民俗文化、生产生活图片,全方位、多角度、真实立体地展现了当地扶贫模式、发展历程、居民精神风貌和旅游扶贫成果。
在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案例还有很多,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中国走走看看,感受不一样的旅游扶贫中国故事。

 01 
湖北省恩施大峡谷

恩施大峡谷景区地处武陵山区,原先是中国湖北省有名的深度贫困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辖5村1居,共有182个村民小组7456户300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32户9133人。
湖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旅游开发为抓手,积极探索“旅游+”造血扶贫新模式,投资建设了国家5A级景区恩施大峡谷。
通过开发以七星寨、云龙地缝为主的旅游项目,打造《龙船调》等舞台剧目,租赁村民闲置房屋、土地建设民宿,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创业等多种方式有力推动贫困地区整体稳定脱贫、贫困户持续稳定创收,2019年已实现脱贫摘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

武当山景区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是中国道教圣地。近年来,武当山立足全域旅游发展,坚持文旅农融合,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助力扶贫攻坚,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驻乡村发展旅游业,全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重点发展福地居、隐仙别院、灵山居、仙山居、本来民宿等具有武当山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重点打造榔梅溪谷乡村旅游示范区、元和观村、八仙观村、紫霄村民宿示范区。
通过品牌引领、政策激励、市场导向、资本注入、打造标杆、民间合作、文旅融合等形式,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旅游产品和体验,不断加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武当山全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武当山特区有62家休闲养生民宿、590间房、1082张床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人家

三峡人家景区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石牌村,面朝长江背靠山,原先出行极为困难,土房泥路一片荒芜。景区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先从改善交通入手,建成了6座标准旅游渡口以及石牌、三斗坪旅游码头,完全改变了当地村民的出行方式。
此外,景区还引导当地村民通过从事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目前景区周边农户有60%以上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当地农家乐宾馆超过1500个床位,餐厅餐位达万人。
同时,景区通过资助贫困学子上学、聘用当地村民为公司职工、精准帮扶贫困户等方式,既提升了村民的知识水平,又保障了村民的收入。经过23年的辛勤开发,三峡人家景区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目前,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区带动了石牌村、王家坪村成为富裕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4 
湖南省雪峰山

湖南雪峰山素以“天险”闻名于世,覆盖“四市十县”,各村落散居于大山深处,集中了湖南全省40%以上的贫困人口,原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主动联合当地政府,将雪峰山旅游与山区扶贫进行深度融合,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减贫优势。
以山水资源为依托,贫困乡村为重点,生态旅游为平台,共同富裕为目标,经过5年多时间的建设,投入资金10亿多元,成功打造3个国家3A景区(中国花瑶山背梯田景区、抗战古村阳雀坡景区、隆回县虎形山大花瑶景区)与1个4A景区(穿岩山森林公园景区),2个国家级康养基地和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
受益群众近10万人,辐射带动4镇31个贫困村3.5万余贫困人口,人年均收入为10288元,减贫率为1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5 
江西省上饶篁岭村

中国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有着580多年历史,被称为“挂在悬崖上的古村”。10年前,村里180多户人家陆续外迁后仅剩68户,人走屋空、田荒村散成为篁岭村的写照。篁岭景区首创“参与式扶贫”,让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并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
篁岭古村开发在“输血”和“造血”外,以当地贫困人群为主体,激发村民全程参与到家乡规划、古村建设与景区运营中来,保障了多数村民的参与权。目前,古村成为日接待游客最高达3万人次的4A级景区,外出青壮年90%回村创业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从之前的3500元提高到3.5万元。
2017年篁岭村游客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2019年达到144万,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景区,开创了乡村旅游扶贫的“篁岭模式”。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6 
青海省西宁卡阳村

卡阳村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西南部,这里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全村265户926人,其中贫困户44户131人。2015年以来,西宁乡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卡阳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和建设。
通过多年努力,卡阳村村庄变景区,处处鸟语花香,条条新路通山村,幢幢新房挂灯笼,卡阳村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2850元提高至2017年12480元。2016年12月,卡阳村成为青海省脱贫致富第一村。获得“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等称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7 
四川省甘孜藏族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地处川、滇、藏、青四省区六地交界处,辖区内有康定、稻城亚丁、甘孜格萨尔三个民用机场。近年来,甘孜州紧扣“旅游”主线和“扶贫”主题,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旅游品牌创建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手段,建立旅游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完善旅游扶贫规划体系,统筹城乡旅游联动发展,吸纳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藏区实际、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五年来,甘孜州旅游接待人数增长1.5倍,年均增27.26%,2019年随着雅康高速全面贯通、格萨尔机场通航,全域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年接待游客33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亿元。甘孜州现有A级景区57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培育旅行社21家,工商注册的涉旅企业3.4万家,旅游宾馆酒店5130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8 
四川省达州市巴山大峡谷

巴山大峡谷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达州市宣汉,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宣汉县以巴山大峡谷景区为龙头,按照“既要好看更要好玩”的理念,精心做好“文化、运动、康养、亲水”四篇体验大文章,推出一批文旅产品,“脱贫效应成效显著,成功探素出资源入股、经营帮扶、劳动就业、农旅联动、经合组织、文旅融合、广厦行动等七大文旅带动脱贫模式,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1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0.2万人,带动片区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带动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00元,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9 
西藏拉萨市慈觉林村

慈觉林村原来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典型的贫村,主要以传统的农耕放牧为主,农业经济收入低,村民普遍教育程度不高,主动脱贫意识不强。2012年域上和美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于此,以《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为引擎项目,探索“旅游演艺扶贫”新模式。
《文成公主》项目自2013年开演以来,域上和美通过鼓励村民参与演出和运营,促使村民实现“自主就业”到“自主创业”的脱贫观念转变。村民除了参与演出,项目还为本地农牧民提供保安保洁、服务接待、行政后勤等百余个就业岗位。通过项目带动的票务销售、交通接驳等关联产业就业更达上千人。
景区的运营使村民年收入从2012年的55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0000元以上。经过7年的努力,《文成公主》项目使慈觉林村第三产业实现拓荒式发展,重塑贫困村产业结构,实现“扶贫、扶智与扶志”的融合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0 
西藏拉萨市达东村

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柳梧新区的达东村下辖八个村民小组,共有农牧民218户796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51户183人,贫困发生率22.99%。
自2016年7月正式启动乡村旅游运营工作以来,达东村通过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合作社参股、农牧民增收的“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以高原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体验为特色,围绕“千亩花海、藏式疗养”两大主题打造多种旅游项目和品牌,成为拉萨市第一个“复合型旅游乡村”。
2017年,达东村年人均收入已达到了8048元,于2018年1月正式退出贫困村,实现了当地产业旺、环境美、村民富的目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截至2019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荐阅读中国旅游扶贫案例图片展(上)

特别说明:图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旅游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