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华为不造“华为汽车”?内部员工:钱确实是制约因素之一
- 来源:腾讯科技
检验华为自动驾驶能力的量产成果终于落地。
4月17日,北汽新能源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的首款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S上市。
科技公司已经在智能汽车赛道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今年来,百度、小米、滴滴先后官宣变身整车制造商。
此时,在智能车系统领域布局多年,且综合实力强大的华为要不要宣布造车,已经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即便华为官方在多个渠道多次重申华为不造车,但外界普遍对这样的表态持怀疑态度。
数天前举行的分析师大会上,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只帮助车企造好车。
重注智能汽车,目前看来却只做一级供应商,华为在想什么?
在当前可落地的智能汽车量产成果上,“智能座舱”和 “自动驾驶”是竞争的两条主线。
以阿尔法S为例,该款车搭载了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计算与通讯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服务,以及激光雷达、AR HUD在内的30个以上智能化部件。
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华为提供三种高阶自动驾驶模式:
一是目前仅限北上广深开放的NCA模式,车内预制高精地图,用户只需要在地图中输入目的地,然后通过车辆的巡航拨杆,可一键开启此功能;
二是ICA+ 模式,这种模式无高精度地图,该模式具备自我学习能力,但无法实现点对点自动驾驶;
三是 ICA 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特斯拉 Autopilot,可以在驾驶员保持注意力的情况下,实现驾驶辅助功能。
从NCA到ICA,三种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自动驾驶的能力从最高到最低。
“华为自动驾驶能够在市区做到1000公里无干预的自动驾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称,“这不比特斯拉差。”
然而,与特斯拉的整车制造和智能化技术均采用全套自研不同,华为至少目前将自己定义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也就是说,华为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类似特斯拉,推出华为牌汽车。目前华为想做的,更确切的表达方式是:希望车企能采用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全套解决方案。
为车企提供智能解决方案,这样的战略在华为内部早就已经开始重兵部署,其他几大巨头,如阿里、腾讯等科技公司,也早在前几年就开始用不同姿势部署这个市场,比如,腾讯的优势产品是微信,腾讯将微信的能力导入到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中。
中国车市已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智能网联被认为是跳出目前竞争困境的新利润极。
具体而言,华为自动驾驶在体验上称可达到 L4 级别(完全自动驾驶),但在法律上是 L2(驾驶辅助)。二者的区别是责任主体还是驾驶员。L4当下还受限于法规和场景的应用却作为智能汽车的标配,成为溢价关键。
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新势力小鹏汽车的一线运营管理人员告诉《财经》记者,今年开始,消费者对智能网联功能的在意程度有了质的提升。
他判断,这个市场的需求推高了竞争层次。完全自动驾驶这种功能,即便现在用不上,但是车辆上市时就得具备这些能力,否则没有卖点,“卖不出去,还谈什么竞争?”
华为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全栈智能能力,涉及芯片、操作系统、语音、地图、云计算、大数据、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甚至包括未来软件的迭代升级和云端数据训练。
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所谓“全栈”的智能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掌握所有环节研发或控盘能力,包括底层到应用层,能独立形成系统闭环。
在科技公司中,“全栈”是华为的优势。但这些事情不能只靠华为自己来做。
这些产业链中上游包括元器件供应商、通信设备提供商、汽车电子系统供应商等,下游则是整车厂商,此外,产业链中还包括大量服务业角色,如地图与数据提供商、通信服务商、车内软件提供商等。
华为要想做好做大,无论是不是自己造车,想要整合上述玩家,单纯依靠技术,可行吗?
“芯片是华为的核心护城河。”一位华为资深技术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所需的高精度芯片领域,华为具有绝对优势,国内科技巨头们并无能出其右者。
《财经》记者从百度员工处了解到,当下百度自动驾驶主要依赖高通芯片。除了华为之外,其他科技公司,如小米,恐怕短期内也只能采用国际大厂的汽车芯片。
上述华为资深技术人士认为,长期来看,如果考虑到未来贸易脱钩风险,华为技术自主性就会成为相对优势。
华为在汽车上的芯片布局,很有可能类似智能手机,而且,华为芯片的能力在智能手机上已经获得了充分的验证。他认为,“就算有些汽车厂商现在是不想用,但最后不得不用我们的芯片,再然后是全套方案。”
另一位华为消费者业务资深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在手机市场受损后,大量原属于终端业务的员工调岗去了海思部门,“芯片是华为支持力度最大的部门。”另有接近华为造车业务的相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华为也正在与比亚迪联合开发可用于车机操作系统的芯片。
中金公司在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里指出,自动驾驶呈现出五大关键趋势,一是渐进式与一步到位式路线并行;二是纯视觉识别存在缺陷,激光雷达成为刚需;三是车载硬件成本居高,但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四是车载芯片厂商地位上升:汽车芯片供应商在产业链中由 Tier2 转变为 Tier1,成为车载计算平台提供商;五是车路协同降本增效,智慧交通和 V2X 车路云协同技术有望带来路侧红利。
如果用以上逻辑分析华为自动驾驶,可以做出一些基本面的判断:
首先,华为采用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共同协作的方案是行业共识。这也意味着成本的竞争将会加剧。
第二,芯片和高精地图的重要性在未来将会更加凸显。
此外,量产落地与算法优化并不矛盾,自动驾驶能力会逐渐开放给消费者,这也意味着华为需要加强数据训练和生态的构建。
即便只是做品牌车厂的全套智能驾驶方案提供者,这样的生意体量对于华为来说已经不算小,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算简单。
要在智能汽车领域重新做起一套大而强的生态,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并不算容易。
华为目前布局有Harmony(鸿蒙)操作系统HOS,基于Harmony操作系统,可以构建整个座舱的生态,华为提供语音、语义、视觉、音效等基础能力开放给第三方应用。
这也是当下国内科技公司跨界汽车领域的主流方案。通俗理解,华为等科技公司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汽车界的安卓”,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利用华为平台提供的硬件能力和软件系统、数据信息,自行开发软件。
此前在手机端,华为的生态圈相对封闭。“我们缺乏做软件的基因。”前述华为技术人员告诉《财经》记者,和英伟达这样成熟的生态相比,华为起步较晚,“所以还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做开源生态。”
华为的另一个挑战是平衡成本和能力。用高成本的技术去展示给外界,是目前一些科技公司的普遍做法,“秀肌肉”可以被“叫好”,但能不能“叫座”,是一个更现实的命题。
如果大规模量产,这将成为华为能否在这个市场走得更远的重要因素。
华为员工称,目前华为表现出不输于特斯拉,主要是因为采用了成本更高的激光雷达,“离开了激光雷达,算法上我们是没有优势的。”
华为拥有逾2000 名和自动驾驶业务相关的研发人员,其中超 1200 人为算法工程师。
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长远来看,算法的竞争不存在绝对壁垒,但是现阶段,自动驾驶的算法仍有很大优化空间。
威尔森智能网联应用中心总设计师竺大炜告诉《财经》记者,华为和特斯拉的差异首先是中美路况的差异。在中国市区仅靠一颗激光雷达是无法保证视角无盲区,极狐用了三颗激光雷达,还有6颗毫米波雷达、13个摄像头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实现360°全方位覆盖,避免雨雾天气削弱激光雷达效果。
不过,极狐和华为都是在打样,而特斯拉要考虑大规模量产和销售结果。国内堆料的思路还是为了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先保证第一步能活下去;真正要量产了,也是要做减法的。
他的观点得到了前述华为员工的认同。“在保证整体功能算力的情况下,华为提供的计算模块如内存颗粒和芯片颗粒,已经在想办法替换为低成本一些模块,这也是为了车企考虑。”
华为在智能电动车市场目前的另一个渴求点是拿到更多数据。
和特斯拉通过大规模量产获得的实际驾驶数据不同,此前,华为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有限路测。《财经》记者了解到,华为有类似特斯拉的影子模式,可以不断学习车主的驾驶行为并进行迭代。此次华为与北汽的合作有相关协议,北汽将会反馈给华为阿尔法S的用户数据。
和前面几个因素比较来说,现金流反而不是华为的当务之急。有华为相关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在公司车库里,有数百辆市场价在50万以上的豪华车,而这只是华为用来测试自动驾驶方案的改装车。
据华为官方透露,每年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自动驾驶的研发,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
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销金游戏,即便对于华为这种体量的大型科技公司而言。
不过,鉴于华为目前的现实情况,根据前述几位华为人士的综合信息显示,华为当前采取的更多是相对安全的“策略性布局”方式。即阶段战略上不可能扩张太大,会集中力量在几个点上。
另有受访华为员工表示,华为没有立刻造车,钱确实是制约因素之一,“过了这段时间,那就不好说了。”
传统汽车供应链的封闭性将是华为的一大考验。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高通、英伟达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有了很强的先发优势,对于国际OEM大厂来说,选择这两家显然比华为更放心。
其次,对于国内的合资企业,在智能驾驶方面更倾向于沿用国际大厂的合作对象,而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华为造车”已经成了薛定谔的猫。
捕风捉影背后,隐藏着行业公司对华为进入这个领域的焦虑。
他们的担忧是,技术、产品、渠道、华为造车似乎万事具备。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华为之所以不贸然涉入整车,更多是担心会引发合作车企的剧烈反弹。“你帮我们做,是合作者;你自己做,那就是竞争者。”
对于华为这种量级的选手,这样的担心并不算杞人忧天。
华为全套高阶自动驾驶合作伙伴包括了北汽、广汽、长安以及欧洲的大厂,“大概有十余家。”单个车企合作车型不止一款。
未来,这些品牌车厂和华为的合作车型车身上将标有HI LOGO,HI代表Huawei Inside。标有HI LOGO的车型,即搭载了华为高阶自动驾驶系统和全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这也释放出另一个信号——华为急需一款车进入市场、获得品牌们的信赖。
这一说法得到前述华为资深技术人士的认同。他的观点是,第一款量产车是和北汽合作。其实双方之间相互需要的程度是非常匹配的。
一方面,北汽不是国内智能电动车实力最强的,希望借助华为技术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有所转机;另一方面,华为需要北汽这样不太强势的厂商,先把车做到市场上,借此打开市场。
这也是一个标杆效应:其他车企看到华为确实有这个能力,并且在北汽的背景上能做到这样的程度,那他们就有信心了。
利益捆绑点会随着时间变化,竞合关系也是。一家自动驾驶科创企业的CEO向《财经》记者表示,主机厂们担心华为自己造车,是害怕直接来抢整车利润。其实华为做供应商,有一些人也害怕。过去,零部件利润由博世和大陆这样强硬的老牌一级供应商把持,国内车企想要去博世化和去大陆化已久,他们也不希望走了博世,来了华为。
传统供应商不喜欢改变。移动出行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大陆集团的一位前资深员工告诉《财经》记者,传统零部件巨头正在被动经历痛苦的科技转型。“以前强调自己的质量好,现在智能化竞争,国内厂商也不差了,而且他们还便宜,从技术上更灵活的可以配合整车厂。”
有采访对象认为,华为未来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博世”。《财经》记者了解到,华为其实与博世展开合作。在两者合作中,华为提供硬件,博世基于硬件去做软件,“现在的合作从某个角度未来也是竞争。”
不同科技公司切入智能汽车赛道亦有不同思路。威尔森智能网联应用中心总设计师竺大炜告诉《财经》记者,华为、百度、小米和滴滴在车或者造车上的定位并不相同。
他分析,小米是要抓车主用户,滴滴是要去除驾驶员成本,百度和华为接近一些,都是要把技术产能转移到新赛道上。而华为强调跟车企合作,是为了最大化输出技术方案,避免进入不熟悉的领域。
还有更多玩家等待入局。有多方消息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手机领域的主要玩家OPPO同样有意进入造车领域,《财经》记者拿到的信息是,从去年年底开始,OPPO相关团队已经做了多轮调研和接触。
这个市场镁光灯下的舞台中心,原来属于上一波造车新势力。他们包括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等。
但现在,舞台中心开始变得拥挤。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具有硬件和软件集成能力的企业进入汽车领域,将开启第二轮智能化新势力浪潮。第二轮新势力造车潮将以智能化为核心,壁垒提升。
「往期精华」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科技
-
-
- [报告]2021中国新生代人群汽车兴趣洞察(附28页PDF文件下载)
- 4月16日,懂车帝联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巨量算数发布《2021中国新生代人群汽车兴趣洞察报告》。《报告》研究了18-24岁年轻人群的汽车消费链路,从信息渠道、信息形式、车辆偏好、人机关系等多个层面加以调研分析...
- 汽车之地
-
-
-
- 保护业务数据以免发生数据泄露的3个提示
- 关键讯息,D1时间送达!组织可以考虑采用一些有效措施来确保信息安全,可以使员工和客户确信他们的个人信息不会落入任何未经允许的人员的手中。采用正确的数字安全策略对于保护组织免遭数据泄露的影响至关重要。...
- 信息安全D1net
-
-
-
- 华为官宣“造车”然而留给华为的时间只有七个半月了
- | 科 | 技 | 杂 | 谈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本文作者:南北本文来源:GPLP(gplpcn)杂谈投稿邮箱:631255063@qq.com在这种环境下造车,华为也是迫不得已。然而,留给华为的时间只有七个半月,与此同时,缺钱...
- 科技杂谈
-
-
-
-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网络提速降费政策有关情况
- 4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网络提速降费政策有关情况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烈宏,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刘郁林,国务院国资委财管运行局负责人刘绍娓出席吹风会介绍有...
- 中国电子报
-
-
-
- 突破!真正柔软的机器人手臂来了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团队研发出一种可拧开瓶盖的机器人手臂。课题组供图打开家里的一扇门、一个抽屉、一个瓶盖,有多难?这些人类的“举手之劳”,却是机器人攻不下的“堡垒”,其难度不亚于让机器人下围棋,...
- 中科院之声
-
-
-
- 逆势完成C+轮融资,人工智能企业竹间智能开启云化元年
- 2021年4月14日,竹间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亿元人民币C+轮战略融资。本轮由申能诚毅、广发信德、朗玛峰资本合投,老股东中华开发金控再次追投。 据公开资料显示,竹间智能2015年成立,此前曾于2020年1...
- 看懂经济
-
-
-
- 日本厚劳省出示用数字货币支付工资的制度方案|悦读全球
- 悦读全球(2021.04.19)日本厚劳省出示用数字货币支付工资的制度方案日本厚生劳动省19日,围绕利用通过电子信息进行交易的“数字货币”支付工资,向劳动政策审议会小组会出示了一项大致方案,内容是在保证安全性...
- 经济观察报
-
-
-
- 马云变慢,任正非很快
- 马云最近,真是低调的不得了,任何新闻里都不见其踪影。 哪怕如此,他还是被监管层接连“实锤”,上周末,他又被“点名”。 坊间称,监管层觉得马云步伐太快,给他降温。 另一边,华为周末官宣“造车”,任正非...
- OFweek维科网
-
-
-
- 专访华为全球网络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官:华为没有什么最高机密
- 华为公司顾问田涛在2013年至2019年6年时间内,对华为上至高层下至普通员工共几百人进行了访谈,集结成了一部《华为访谈录》。本文节选自《华为访谈录》中,田涛于2014年4月24日对话华为全球网络安全与用户隐私保...
- 华营管理私塾
-
-
-
- BOCOM 新一代头盔式数字化单兵侦察系统(天眼)
- 天眼高清便携摄像机是针对武警,特警,移动执法取证、行政监管等单人便携式监控需求应用场景开发的专用设备,该产品采用高速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集超低照度彩色摄像机、Wi-Fi无线通讯模块、GPS/北斗、...
- 对讲机世界
-
-
-
- [牛人访谈]安全可以更简单:TDR智能安全运营服务
- 目前全球网络威胁有增无减,安全形势愈发严峻。调查显示,有80%的机构或企业因为网络安全问题而遭受损失。但是,网络安全建设是一项专业要求高、体系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花费巨额预算采购品类繁杂的各种安全产品...
- 安全牛
-
-
-
- 聚焦CUBE-Net3.0|基于新一代SDN管控架构构建云网大脑,实现云网一体
- 2021年4月中,中国云网智联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在云光一体主题论坛研讨会上,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教授级高工王光全发表了题为“云网智联,构建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基于ACTN实现新一代SDN管...
- 中国联通微学堂
-
-
-
- 语音编程可能成为软件开发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们每个人也越来越多地与Siri和Alexa等小工具互动。这些小工具现在也加入了Apple CarPlay和Android Auto等汽车助手的行列,甚至还有一些对语音生物特征识别敏感的应用程序。但是,设想...
- 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
-
-
-
- 重磅!邦德激光再次荣获2021德国iF工业设计大奖
- 2021邦德激光再次荣获德国IF设计大奖4月13日,2021德国iF设计奖结果揭晓,在参与评选的近一万个作品中,邦德激光旗下两款产品荣登iF设计奖榜单,分别为磁悬浮激光切割机和A系列激光切割机。邦德激光两款设备凭借...
- OFweek激光
-
-
-
- 为什么华为不造“华为汽车”?内部员工:钱确实是制约因素之一
- 作者|《财经》记者 顾凌宇 编辑|谢丽容检验华为自动驾驶能力的量产成果终于落地。4月17日,北汽新能源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的首款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S上市。科技公司已经在智能汽车赛道上摩拳擦掌跃...
- 腾讯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