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挨骂,真的不冤
  • 来源:我实在是太CJ了

前两天都在骂苏芒那句“650真的不够”,说实话,我挺能理解大家的愤怒的。


图片

苏芒曾经是时尚大刊主编、发起了明星慈善夜活动,用她和她背后的时尚集团的强大影响力为时尚行业为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


同理,和苏芒一起上节目的宋丹丹、舒淇、陈陈陈、OO们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上有过不俗表现,所以他们能拥有现在的人脉地位、被节目组邀请做常驻嘉宾,我个人也完全能理解。


但这是电影节或者话剧场吗?苏芒是在发挥她整合资源的能力做什么大项目吗?不是吧。他们被热议是因为参与了《五十公里桃花坞》这档综艺节目。


图片


不管节目口号打得多响亮动听,搬出的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又如何高端深刻,但它本质还是一档以明星光环招揽流量的综艺真人秀。


图片


但凡你看过第一期,哪怕就开头十五分钟,都绝对不会相信这十五位嘉宾能打造出什么理想社区,也无法想像他能和探寻物质和精神共识的溯源之旅”扯上半毛钱关系。


图片


导演组在正式录制前,只叫了宋丹丹、舒淇和郭麒麟三个人组局吃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看舒淇说自己没了解节目内容,就是冲着宋丹丹和郭麒麟来的,再看几个人寒暄时聊着的粉底厚薄、嘴唇色号、感情状况……嘉宾们自己也没想过要在桃花坞里如何如何。


图片

大家心知肚明,录制任务的重点是放低自己因为职业特质所自带的神秘感,从空中降到地面上,去交际去生活,让度部分私密空间去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


不然为什么会有人出大价钱请他们在荧幕前“度假”?


图片

图片


而节目组在做的,并不如他们在各路文案中所写的那么“诗与远方”。


“在人潮涌动的城市中,“独居青年”的数量大幅增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聚焦‘群居生活’,通过尝试和体验,寻找欢乐温馨而又充满浓厚人文气息的全新生活方式,激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思考。” 


“15位‘居民’将共同构建一个集艺术、人文、科技于一身的理想社区,打破孤独、共同生活21天,真实生动地展现当代社会的群居生活面貌,探索新时代都市近郊美好群居生活的可能性。”


之所以先找宋丹丹、舒淇、郭麒麟三人聚餐,是因为导演把他们设定为桃花坞的第一批居民,要这三位去邀请其他明星或名人加入队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要么就调动自身人脉,要么就走个形式把节目组安排好的嘉宾请出来。


图片


像是舒淇,她带着彭楚粤去邀请苏芒,彭楚粤张口就是“好久不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芒则感叹着时光匆匆,“孩子长这么大了”。


图片


彭楚粤因为2015年的选秀《燃烧吧少年》才成团出道,舒淇是当时的少年掌门人,苏芒担任节目评委。


图片


赛后的彭楚粤可能跟苏芒联系不多,但和舒淇一直是有互动的。


图片△彭楚粤参加《创造营2019》的时候,舒淇还特意转发微博为其加油助力


甚至今年2月份,彭楚粤还跟白澍、陈泽希一起去给舒淇“拜年”。


图片


如果真要说“邀请”,那可能就是舒淇这队了,但旧识相聚谈何“打破孤独”?


图片


宋丹丹邀请了汪苏泷、李雪琴和辣目洋子,但尴尬的是其中有些她根本就不认识。


图片


郭麒麟邀请张翰这段,更让人无语。


图片


因为张翰的第一反应是“不去”,工作人员却一直想要把答案引导到“口嫌体正直”的方向上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翰反复强调自己真的拒绝了郭麒麟,因为他也很清楚这不过是节目安排罢了,事实上导演组早就向张翰发出了工作邀约。


图片


孟子义和周也的加盟也同理,上热搜的“两个‘令’”更像是一场被安排好的“巧合”。


图片


之前也说过,慢综艺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叙事节奏相对缓慢,是用生活化的内容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动或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即便抛开吃第一口螃蟹的《向往的生活》不说,腾讯之前推出的《幸福三重奏》和《奇遇人生》也是个中佼佼者。


图片△春夏追龙卷风的内容多“出圈”啊


为人物形象很难精准设计,明星嘉宾们反映出来的性格和情绪都自然真实,作为娱乐品消费者的我们共情了共鸣了,平日里紧绷的神经在欣赏的节目过程中得以放松舒展。


图片  

△强行植入周迅女士,比心


与此同时,前文所说的“窥私欲”也在发挥作用。


因为参与的都是明星名人,他们的私生活虽然频繁见诸于报端,却未必能像参与上述几档节目那样,全天候360°无死角地被镜头记录着一举一动。


图片

慢综艺展现了这些看似神秘的人物的另外一面,数倍放大了他们与人交往的细节、交际处事风格,变相打破了某种神化外壳,让观众意识到“原来大家都是普通人”。


图片△《向往的生活》让各位女明星展示了她们无防备的素颜


作为一种“舶来品”,慢综艺在国内越做越火的前提是什么?


现阶段资源分配不均、阶级已然固化的情况足够严重,严重到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压力过载的焦虑氛围中。观众收看慢综艺,本质还是想借此来填补心灵上的空虚,用遥远的安逸来寄托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寻和向往。


图片△《三时三餐》第五季的豆瓣短评


就算我们不把这一切的意义拔得那么高大端正,那说这类真人秀是用来放松精神和排解空虚的,总没错吧?


过去有些嘻嘻哈哈的综艺,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慢综艺,但也很火爆。是因为观众从中发现了八卦、自主总结出“花学”“明学”“浪学”,获得了感官刺激和情绪发泄的速食化快感


图片


你可以有心灵鸡汤式的片头片尾寄语,但不代表观众能接受时时刻刻的“掉书袋”。


图片


就像我看《五十公里桃花坞》里这段“650天团登场”,尴尬得像钻进屏幕给他们挖个地洞去,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这种动作怎么就能上升到“统一的仪式感带来团队意识”的高度。


图片


但很快,更尴尬的就来了。


选坞长这事儿被拉拔到“群体对秩序和效率的追求”的高度,然后又用一句“leader还不是出力的”给泄下去了……


图片


不明白文案到底在追求一种怎样的调性,作为观众,我只感觉到了智商不被尊重的傲慢与鄙夷。


要知道通过说明星社死现场如何如何尴尬的热搜了解到这档节目的观众,已经处于一种主动放弃了更高层次的思考追求,不谈文化价值更不需要动辄上升艺术的状态中,不求节目组多过脑走心,惟愿它能起到类麻痹剂的效果。


图片


而宋丹丹动辄追问小年轻“谈恋爱了吗”,居然被冠以“善意”和“化解尴尬”的理由。


苏芒带着一车鲜花而来,还对650的餐标理直气壮地说出“我们要吃好一点,我不能那么差的伙食”的话,无疑是击穿了观众的接受底线。


图片


我们无法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反而不断想起之前某女演员在坐拥大量资源、享受行业领先待遇的同时,还想方设法地规避政策法规,于风口浪尖上漫天要价,“日均进账208万”这事,“世界的参差”在这档本应该宁静和谐的综艺里被放大得更明显了。


那你说说,不挨骂,还能咋地?


原创不易,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作者以及微信号(cj10141234)。

喜欢文章的话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这里是天涯娱乐八卦版版主cj的公众号,关注请添加微信号:cj10141234或长按二维码图片识别,跟我一起八卦。

图片

影音

1 2 3 4 5 >> 

公众号 • 我实在是太CJ了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