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教授吐槽女儿: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你势不可挡成为学渣
- 来源:今日教育考试
青出于蓝,未必胜于蓝
引发全民教育焦虑的热播剧《小舍得》里有这么一段台词: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扰在于,将来我们的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我们毕业的那些院校。孩子长大后,收入不如我们,职位也没有我们高,这或许是我们必须学着接受的事实。
最近,北大教授丁延庆的现身说法,更是将这个“困扰”从荧幕搬到了现实。
先来看看这位吐槽女儿的父亲背景:
6岁凭借惊人的记忆力背下新华字典,“神童”加冕;读书时以出色的成绩考上北大社会学系;毕业后考上北大高等教育科研所硕士,并成功留校;2001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博士生导师、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
这位“神童”没有“泯然众人”,而是充分发挥优势,以学霸的身份一路开挂,稳定在精英人才的金字塔尖儿。
而且,丁教授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这样一个高知家庭的孩子,按照常理推断,无论在先天基因上,还是后天培养上,都应该是 “赢在起跑线”的天才少年。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丁教授的女儿读的是北大附小,但是由于天资一般,一度是班里的倒数。
在一个视频里,当被问及“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考不上北大吗?”时,丁教授充满无奈地回答:那完全可以接受,那必须接受。大概率她肯定上不了我这个学校。95%上不了。
又在另一个视频里边挠头边叹气:差太远了!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这些“吐槽”很快走红网络,“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你势不可挡成为学渣”式的调侃,给不少家长送去了共情和慰藉。
丁教授还说,北大教授的孩子,很多都考不上北大。这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恰好不久前,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也在一次演讲中发表过类似的观点,说她的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
“青出于蓝,却未必胜于蓝”的失落和遗憾,正在成为无数家长心里的痛。虽然清北父母一代开始带头“认命”,但背后的焦虑与不甘,依旧隐隐浮现。
“平庸”伤害了谁?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是拒绝孩子平庸的,这其中还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家长自己比较平庸,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
之前知乎上有个热点问题: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
提问者是个普通的工薪阶层爸爸,他从小对父亲拿他和别人比较深恶痛绝,可惜为人父亲之后,发现自己竟然成了同样的人,于是一边为孩子焦虑,一边为自己苦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本质,实际上是两层投射,对自己渴望成为龙凤的投射,和对平庸无能的恐惧的投射。
这两者均建立在共生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企图将人生嫁接在孩子身上,通过孩子的“出息”来强大和圆满自我;另一方面,平庸弱势的位置无法占有更多资源,由此激起的焦虑和不安,需要孩子来分担。
所以,类似“鸡娃都是为孩子好,竞争那么激烈,白领总比扫大街的幸福度高”的观念背后,实则藏着家长的“私心”:拒绝孩子平庸,是在拒绝接受自己的平庸和愿望落空。
第二种,家长本身非常优秀,喜欢拿孩子跟自己比。
一个同事,复旦大学毕业,老公上海交大毕业,两人都是金融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年薪百万。
每每谈及孩子,她总是不置可否地说:那必须比我们优秀,至少也得持平吧,连个复旦交大都考不上,不配做我的孩子。
小姑娘还在读六年级,挺争气,不仅常年雄踞榜首,各种演讲比赛、画画比赛的奖杯也是拿到手软。
但即使这样,依然经常被父母挑剔和嫌弃。好几次听见同事在电话里呵斥:你怎么这么笨呢,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奥数都拿过第一了!
这类型的家长,根本上也是在与孩子共生,但共生的点不一样,主要是自己的高度自恋。
他们是矛盾的:意识上渴望孩子超越自己,或和自己水平相当,以维系高自恋水平,而潜意识上,却可能因为恐惧孩子真正超越自己,而导致自恋破碎,或者共生失败。
也就是说,孩子不优秀,会损伤他们的自恋,而孩子太优秀,可能也会损伤他们的自恋。所以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既强迫孩子向自己看齐,又热衷于通过与自己对比来打压。
孩子能够敏锐地感知父母,在认同混乱之中,为了保持忠诚,保护父母的自恋,潜意识大多选择了“优秀一阵子,但不优秀一辈子”的策略,最终走向平庸之路。
很多“鸡娃”的中产家长抱怨,鸡着鸡着就把孩子鸡成了普通人,我想除了智力的正态分布因素之外,这是一个可能的心理原因。
学渣的力量
“优秀一阵子”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极强的竞争欲和好胜心。
还是我那个同事,平时也会听见她夸孩子,内容一般是:我家孩子几乎不让人操心,非常要强,考了第二名都会哭半宿,惩罚自己一天不吃饭。
很多父母误以为这是“内驱力”,其实,“只允许自己拿第一”是一种不正常的偏执。
付丽娟老师曾提到: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真的不会在意分数要排第几。除非,第一为了弥补自己的自恋,第二为了让父母满意。
弥补自恋,是因为在父母的比较和打压之中自恋受损;让父母满意,是认同了父母的共生需求,压抑真实自我去讨好父母。
合起来,就是一个用力过猛的虚假自体,很快会因自我透支而能量耗竭,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而有一些孩子却发展出了另一种策略:拒绝优秀,享受学渣。
“我教女儿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从这句“丁式吐槽”里,有没有感受到学渣女儿与之抗衡的一股强大力量?
我猜测,女儿嗅到了父亲的焦虑,感受到了“共生企图”:你是我的女儿,是我的一部分,你必须优秀,才能证明我的优秀是完整的。
为了保护真实自体,她无意识采取了否认的防御机制,即不认同父母,通过成为“学渣”,把他们的融合性需求、自恋性需求全部反弹回去。
当然,也不是非要成为“学渣”,但这可能是表达反抗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你焦虑你的,我安心做我自己。
只有当真实自体有一定的发展,才拥有拒绝他人、忠于自己的力量。这与丁教授的培养方式有关系,虽然也为孩子不如自己感到焦虑,但他具备一定的觉察能力和科学教育观:
从小放养女儿,没有送去上任何辅导班,即便上学后为她的成绩苦恼不已,也是采用非常佛系的“鸡娃”方式,比如坚持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这样女儿开不了小差,只能认真听他讲数学题。
相对和谐、开放的亲子关系,帮助女儿夯实了人格基础,也让她发展出对抗的力量。这样的孩子,我认为未必是真“渣”,因为拥有力量,就拥有无限发展可能。
父母的三重境界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三重境界,也适用于为人父母。
①见自己
有较强的共生性,深陷在自恋式的幻想之中,只看见自己的需求,擅长忽视或者吞噬孩子的个人意志。
这个阶段的父母,是教育焦虑的中坚力量,他们无法接受孩子平庸,也往往因此搞得自己身心俱疲、家里鸡飞狗跳。
②见天地
随着自恋被打破,被迫从自我世界走出来,去认识一些客观规律,并尝试接纳事实。
丁教授目前正在这个境界,那句“这就是天道,没办法”,虽然依然充满无奈,却是他开始接受“我是我,孩子是孩子”这个现实的开始。
这是推动个体分化和人格整合的坚实一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是需要孩子来成就的。
假设丁教授的女儿,顺从父亲的意志,也把自己逼成一个学霸来维护他的自恋,丁教授可能就失去了“晋级”的机会。
只有那些有力量坚持做自己的孩子,才可能帮助父母实现这一步成长。
③见众生
完成与孩子的分化,真正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见、去尊重。
我见过好的教育,都擅长做一件事:引导孩子发现他们的热爱,尊重其选择,并给予充分的自由。
这就意味着,如果孩子选择平庸,父母也要尊重他的平庸。
但往往,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反而都不简单,因为他们有着健康的人格和深切的热爱,内驱力是完整而饱满的。
特斯拉公司总裁埃隆·马斯克曾说:母爱最高级的形式就是给予孩子自由,这一点,我妈妈做得非常好。他的母亲由此分别培养出了一个著名导演、一个成功商人以及他这个“科学疯子”。
同时,分化程度高的父母,适时将力从孩子抽回自身,继续雕琢人生,或享受生活,或追寻事业。一如埃隆·马斯克的母亲,将她自己——梅伊·马斯克也抒写成了一部传奇。
改变不会发生,除非允许不改变。当全然看见和接纳孩子成为另一个人,孩子不必再通过用力与父母对抗来成为自己,也许自有另一番景象。
青和蓝,本就应该各自美丽,各自精彩。
当然,“见众生”的父母,人格和心智都相对较为成熟。大部分人带着各自的创伤,第一次为人父母,很难轻松达到这种境界,而亲子关系,其实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作者 | Miss 蔷薇
责任编辑 | 谢玉萍
教育
-
-
- 不要再问孩子“作业写完了吗?”
- 每一个幸福快乐的妈妈都在“母亲大学”找到了力量孩子一放学回家,你就急着问他,“你作业写完没”“没写完赶紧去写”......殊不知这句话背后,透露出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怕...
- 母亲大学
-
-
-
- 注意!涉及沈阳考区4万多考生!参加这项考试需持核酸检测证明
- 紧急通知:4月1日起沈阳地铁有重大调整!2021年度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于5月29日、30日举行。明日是最后一天,也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天,沈阳考区报考人数为40536人。沈阳市考试院再次提醒所有考生,参加考试必...
- 沈阳晚报
-
-
-
- 清华副校长怒批中国学生:你们这么优秀,去国外打工却很满足?
- 清华副校长施一公:我们有多少极其优秀的中国学生去了国外能脱颖而出的?这个比例非常小!每一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是几千人而已,就拿去年2020年来说,清华北大的招生人数一共也才7000多人,还包含了内地...
- 爸妈说事
-
-
-
- 请转到朋友圈!中考、高考生家长会感谢你的,这个对他们有用!
- 没有意外 就是成功——写给中、高考考生的家长们四年前我的孩子参加了中考,一年前我又成为一个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的高三学生家长,陪孩子度过了高考。现在回想起来,还清楚记得那时的心情:每天仔细地操持着...
- 班主任研究会
-
-
-
- 人民日报:老师,从疲劳到癌症只需四步!请保重好身体!(再忙也要读一读)
-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买买买!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
- 语文日刊
-
-
-
- 2021报考捡漏,这几所大学的分校,毕业证一样,报考分数竟相差50分
- 分校、分校区,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证书的含金量天差地别。但是,有些分校毕业证书完全一样,录取分数却相差很大,今天慧姐就来盘点一下。一、概述校区,实际上就是同一所高校,并未单列招生代码,只是学生生...
- 高中学生家长慧
-
-
-
- 梁鸿鹰:翻看着发黄变脆的纸页|往事
- 1978年日记所见文|梁鸿鹰教育……就像是在土地上种庄稼。我们的天性好比土壤,我们的教师的训诲好比种子,对青年人的教诲就好比适时播种……——希波克拉底我们出生时所缺少的一切,成年时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
- 当代
-
-
-
- 一个都不少,全部考上大学!
-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高考临近在许多高三学子紧张备考之际江苏扬州有一群学生,已被高校录取但这个成绩背后饱含着汗水与泪水因为他们全部都是聋人↓↓↓“单考单招”考试中班上10名学生全部上榜今年4月扬州...
- 央视新闻
-
-
-
- 男孩留遗言跳楼自杀:“对不起,我控制不住玩手机,你们生个更好的吧!”,想要毁掉一
- 中小学家长慧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关注点击进入→在线教育,为孩子找一个优秀的辅导教师文 | 朗读君来源 | 朗读君英语(ID:langdujun170)手机好似一个杀手,随时在威胁着孩子们。几天前,看到一则新闻:安徽黄山的...
- 中小学家长慧
-
-
-
- 中考提前5分钟发卷子,竟然是让做这些的!
- 考了那么多试,各位考场达人是否认真思考过:为啥所有考试都是提前5分钟发卷?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万万没想到,提前5分钟发卷还有这等用处!考前5分钟用不好,考试全白考!到底这5分钟的正确打开方式...
- 袁意
-
-
-
- 江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省委巡回指导组到会指导
- 昨日,江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安排,传达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工作任务和有关要求,推动我...
- 江门发布
-
-
-
- 贵安新区公布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方案
- 近日,贵安新区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公布。详情如下:招生原则 (一)坚持依法办学原则。由贵安新区社会事务协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贵安教育管理处统筹,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
- 贵阳晚报
-
-
-
- 关于选大学及专业的13条忠告,很专业、很走心!
- 随着高考的临近,大家越来越关注志愿填报的相关信息,今天分享一个家长对于帮孩子挑大学选专业的一些经验总结,并提出了13个忠告。内容稍长,但回答了对高考志愿的大部分困惑,值得细读。选择正确才能收获跟努力...
- 好课堂
-
-
-
- 王元:纯粹数学的美丽与哀愁
- 没有应用的数学才是好的好就好在它没有应用王元:纯粹数学的美丽与哀愁本刊记者/宋春丹发于2021.5.31总第997期《中国新闻周刊》5月14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所原所长王元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在中科院数学...
- 中国新闻周刊
-
-
-
- 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跟倒数第二名有很大差距!网友评论亮了
- “不辅导作业父慈女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的视频火了。丁教授全名丁延庆,他6岁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了教育学...
- 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