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美国留学的五大谣言,你中了几条?
  • 来源:这里是美国


在美国留学的申请过程当中,经常会有学生和家长被许多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所误导,因而无法了解到官方准确的招生信息,想和校方或招生官进行交流,又会有语言、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障碍。一些消息在没有确定和证实的情况下,大家就开始转发,从而导致了“留学谣言”的蔓延。


日前,阿默斯特学院招生录取办公室副主任、国际招生录取主任万晓峰先生做客上海电视台语频道《海外路路通》栏目,针对五大关于美国留学的谣言,做出了辟谣与解释


万晓峰

阿默斯特学院招生录取办公室副主任

国际招生录取主任


万晓峰先生本科毕业于中国外交学院获得英文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学院获得高等教育管理硕士学位。在阿默斯特学院招生办负责学院全球招生录取事务,每年代表学院造访撒哈拉以南非洲,东亚(包括中国),东南亚,中南美洲,加拿大,东欧以及美国国内的麻萨诸塞州。


谣言一:提交申请的时间越早、提交申请的学校越多,被录取的概率就越大

随着美国名校录取率的逐年降低,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却在逐年递增,早早就在催促孩子准备各种材料,每当申请季来临,许多留学家庭抱着“广泛撒网,重点收获”的心态,同时投递几十所学校的申请,那么,录取概率真的和递交申请的时间及数量挂钩吗?



提交的时间越早、提交的申请越多,和录取的概率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家都知道,美国大学的申请会分为几个轮次,比如早申请、常规申请等,大学通常都是从某一轮次的截止日期之后才开始审核该轮次的材料,因此,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的申请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更没有“先到先得”之说。同时,提交申请的学校越多,也并不代表录取的几率就越大,如果学生只重注提交的学校数量,而导致单个学校申请的质量下降,反倒得不偿失。



谣言二:文理学院不如综合性大学

哈耶普斯麻这类的美国顶尖综合性大学,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大家所熟知,虽然近年来,美国文理学院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和家长所钟爱,然而在科研、就业、国际声誉等方面,大众对文理学院还是存在着很多认识不到位的情况。



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区别其实非常之大。文理学院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小,学校总学生数在一千到三千人左右,班级的人数大多在六、七人或十几人左右,每一门课都是由教授亲自授课,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得到的关注度就很高,思想碰撞的机会也更多,参与进教授研究的机会也就越大。举个例子,美国的终身教授制度大家都知道,一位教授如果要成为终身教授,一定需要有科研的成果,在很多文理学院中,很多本科生就加入了教授的科研团队,而在综合性大学中,很多顶尖的研究只有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才有资格进行。因此,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适合学生的,才是最重要的。



谣言三:课外活动越多,越有利于申请

近年来,随着留学群体英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名校申请者拼抢的阵营渐渐从标化考试转向了背景提升活动的竞争,似乎好的成绩已经成为了标配,在此基础上活动做得越多、越标新立异越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背景活动好,录取几率更大”这其实是一个很片面的说法。现在市场上流行一些“背景提升”机构,也有许多家长来问我关于这方面的意见,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价值的导向。我们招生官在审核一个学生申请材料的时候,看活动这一块,主要是看学生在学术之外,做了些什么事情,给我们一个充分的展示,这些事情不用非得是“高大上”的东西,可以五花八门,比如学校的社团组织、学生会、社区的服务等。其实从活动中,我们更想看到的是深度的东西,比如一件事你持续投入了多长时间,如果一个申请者说去了福利院当志愿者,并没有说去的频次,或者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仅是为了在活动列表里添上几笔,那么意义就不大。


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去非洲做调研、去南极做科考或者去贵州做支教等等,就拿支教来说,如果和学生之前展示出来的活动顺承,比如他在其他地方也表达出对支教这件事情深入的思考,真正体现出了自己的兴趣,那么这样就很好,再比如,申请的其他材料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关科研的东西,然而活动列表中突兀地出现了“南极科考”这样一件事,我们就会认为这学生可能家庭条件比较好,为了申请大学,专门去了一趟南极做活动,这个对申请并没有太大帮助,我们真正会看的,是在活动背后你实实在在做出的努力。


谣言四:推荐信一定要名人写

推荐信一定要名人写才能体现价值,才可以作为学生申请时的背书,这样才更容易被录取,事实果真如此吗?



推荐信并不是头衔越大越有力度,而是要以推荐人对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作为依据。有一些中国学生会让没有教过他们的校长写推荐信,认为这样的推荐信分量更重,然而在审核材料的时候,招生官更看重的却是对学生更加了解的人的推荐信,比如高中的任课老师、升学指导老师、班主任等,他们在推荐信中给招生官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学生在校表现情况。


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中国学生很喜欢让夏校的教授写推荐信,那如果学生在夏校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也没有和教授有较多的交流,那么教授也会感到没有东西写,以至于最后呈现出的推荐信内容非常地干涩,这样的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真的在夏校的时间比较长,和教授做了很多科研,发表了论文,教授也有很多想和招生官分享的学生细节,这才是能给录取加分的。


谣言五:如果申请奖学金,录取概率就会降低

国际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奖学金的态度都是非常谨慎的,在国外的很多留学论坛中,也经常会看到留言,比如说“我被XX大学拒绝了,因为申请了奖学金”,那么,申请奖学金真的会导致录取概率的降低吗?



实际上,这因学校而异,也是确实有因为申请了奖学金导致录取率降低的情况存在。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大学在招生录取方面跟学生的支付能力有关系的有两种,一种是“Need-Blind”,俗称“盲申”,这种情况下大学不会看学生的家庭条件,不论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还是高收入的家庭,对他们的录取结果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另一种叫“Need-Aware”中文将其称为“需求敏感”,大学在审阅材料的时候,首先会看一下学生是否申请了财政补助,然后再看一下学校是否有这方面的预算,如果对国际学生方面的预算较为充裕,那么会提供数额不同的财政补助。但遗憾的是,在美国四千多所大学中,只有5所学校针对国际学生是“Need-Blind”(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阿默斯特学院),如果一个学生申请了这五所学校当中的任何一所,都不会因为他申请了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而被拒绝,但如果他申请了“Need-Aware”的学校,那是有可能会因为无法支付学校的费用而被拒绝。


在被录取了之后,学生收到的财政补助也分为两种,一种是“Merit-Based”即以学生是否优秀作为衡量标准,一种是“Need-Based” ,是以需求为基础的补助,学校会根据学生所需要的资金来进行发放,最慷慨的学校会提供100%的按需补助。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美国大学申请的相关问题,此次万晓峰老师还带来了他亲自翻译的,在北美广泛受到学生、家长、校方喜爱和推荐的升学参考书——Admission Matters的中文版《升学之道》。这是一本权威的、专业的、独特的、可读性强的海外升学参考书。原著畅销十余年,修订四次,得到业内人士的强烈推荐。



盖瑞·L. 罗斯(Gary L. Ross)

科尔盖大学(Colgate University)副校长,招生录取办公室主任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本能够为您提供最佳美国大学申请建议的书,那您一定要尽早购得此书。这本书是由行业资深专家所著,能够为您提供所有申请方面的问题的答案。



菲利普·鲍灵格(Philip Ballinger)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本科招生录取办公室副教务长

《升学之道》由行业从业经验丰富并广受内行尊崇的作者所著,目的是让学生和家长在 选校时有能力自主掌控整个过程......在复杂的升学申请过程中始终保持泰然自若。



罗伯特·马萨(Robert Massa)

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招生录取办公室高级副校长,前迪肯斯学院(Dickinson College)副校长,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招生录取办公室主任

没有一本书能像《升学之道》一样将美国大学的申请过程理清。书内有针对标准化考试,如何获得奖学金以及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大学的最新信息。



围绕以上这些“留学谣言”

万晓峰老师在现场还展开了很多高质量的话题讨论


ED阶段,学校和学生如何双向选择?

文理学院毕业学生就业问题?

如何做有意义的活动?


完整节目,请锁定

1月25日(大年初一)

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ICS

《海外路路通》

留学谣言粉碎机,助力你的升学之道 

播出频道:上海外语频道ICS

首播:周六21:15-21:45

重播:周日 9:00-9:30/18:00-18:30

周二 14:00-14:30

在线及回看方式

下载看看新闻app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成为“通心粉”


官方微信公众号

@ICS海外路路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ICS海外路路通







官方喜马拉雅平台

@ICS海外路路通




声明:本文为推广广告,相关服务由品牌方提供

点“阅读原文”即可观看完整节目视频

教育

1 2 3 4 5 >> 

公众号 • 这里是美国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