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张志强:论水土保持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 来源:山泽研习社

本期期刊速读内容来自《人民长江》杂志2019年01月的文章《论水土保持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作者张志强,李肖。

作者: 张志强,男,教授,博士,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水文、侵蚀控制与流域管理。


水土流失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重点介绍了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现状,论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并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布局要点,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土保持理论与经验。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自20世纪末,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加和人类生产建设活动的加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断加剧,特别是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而且易造成面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长治”、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使得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遏制。分析研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加快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现状


长江经济带主要位于长江流域,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横跨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9省2市,面积超过205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1.35%,人口和GDP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地位突出,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洪水调蓄功能,且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生态宝库。然而,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中心区域。


从1957年开始国家就对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其中1957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0.21%;1985年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6.20 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24%,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4.48%。此后,长江流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包括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显示, 1999年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53.08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9.49%。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继续减少,2011年减少到38.46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1.37%(见表1) ,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3%,比1985年下降了31.6%,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历史性转变。


在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作用下,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上中游地区( 如云南、贵州、四川等) ,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60%以上。

表1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基本情况

Tab.1 Basic situation of soil eros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长江经济带内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武陵山、嘉陵江上游、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新安江和湘资沅上游等地区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嘉陵江及沱江中下游、湘资沅中游、乌江赤水河上中游和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等地区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治理任重而道远。


随着水土流失面积的变化,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为24亿t,2000年土壤侵蚀量增加到30.8亿t,比60年代增加了28.3%; 到2015年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减少到了25亿t,比2000年下降了19.9%。


同时,长江河道输沙量也在发生变化,1951~1968年间,长江年均输沙量为4.80 亿,1986~2004年仅为1951~1968年的67%,年均输沙量为3.20亿。



2 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垦,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一直在下降: 20世纪50年代初期,森林覆盖率为30%~40%,1957年下降为22%,到1986年仅为10%; 相应地,水土流失面积由1957年的36.38万km2到1985年增加至56.20万km2,增幅54.48%。


森林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不仅降低了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的功能,更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导致植被逆向演替,降低了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为从根本上遏制长江流域的生态退化,国家实施了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使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逐步得到了保护与恢复。特别是2000年以后,耕地减少及林地、建设用地增加成为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最显著变化。截至2010年,长江流域林地覆盖率达到34.37%,耕地减少17.11%,草地减少16.10%。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深受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改变了区域景观格局,区域植被生产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Zhang等分析研究了长江流域2001~2010年土地利用对NPP的影响后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流域NPP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10a间森林面积的增加促进了该时段内NPP( 6.1Tg Ca-1 )的增加; Kong等就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流域土壤保育功能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15a间由于退耕还林的作用使得长江流域的土壤保育能力增加了6.0亿t,占到2000年土壤侵蚀量的19.5%。


由此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具有紧密的联系,森林植被可以很好地发挥保育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等生态功能。


2.2 气候变化


以气温升高和降水特性变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长江流域气候也发生了变化: 长江流域近60a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自1985年以来增温加速; 而降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只表现出微弱的增加,且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通过分析1960~2015年间长江流域气温与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1960~2015年间长江流域最高、最低、年均气温每10a分别以0.15℃,0.23℃,0.19℃ 的速率增加,且1980~2015年每10a的最高、最低、年均气温变化显著高于1960~2015年的变化( 分别为0.38℃,0.35℃,0.36℃) ,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此外,年降水量在1960~2015年间每10a以12.02 mm 的平均速率增加,但在1980~2015年间每10a以19.63mm 的平均速率下降,年均降雨波动较大。


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显著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特别是极端降雨频繁发生,是引发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强降雨时,地面的土壤受到打击,地表土壤疏松产生水土流失。地表湿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2001~2010年间,持续的升温和无明显变化的降雨导致长江流域地表持续变干,流域年均地表湿度呈显著下降趋势( -0.55%,P<0.01) ,且2005年后即使降雨量很高,在年均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地表湿度依然较低。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气温升高和近地表风速增加,降低了近地表湿度,导致土壤表面局部地方开始干化,同时,该过程使得地表径流和潜在蒸散增加,进一步侵蚀土壤。


2.3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利用等社会经济活动是长江经济带发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快速发展, 1978年长江经济带平均城市化率为14.08%,2013年达到53.01%,增加了38.93%,城市化水平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水土流失日渐凸显,特别是大规模建设扰动了原有地表地貌,在雨水冲刷下引发大量水土流失; 城镇中的不透水地面和建筑群较差的透水性,使径流量增大,从而导致径流汇集时间缩短,洪峰出现时间提前,洪水波形变得尖陡,洪峰量增加,冲刷泥沙能力增强,使城郊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流域的侵蚀产沙与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关系密切。据统计,长江流域人口数量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人口总数由1951年的22922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49266万人,涨幅114.9%,其中下游三角洲地区人口涨幅最大,为145.2%; 中游人口增长了117.7%; 上游地区涨幅最小,为78.7%。人口数量呈大规模、高速度的增长,而传统耕地无法匹配人口高速增长的需求。


为满足生存需要,长期以来人们不断砍伐森林,不合理开垦草原,减少了植被覆盖,进而形成土壤侵蚀。山坡垦殖面积扩大,特别是旱耕地所占比重增加,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松散,土壤抗蚀抗冲能力减弱,从而加速水土流失。长江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是我国坡耕地分布面积最广、最为集中的区域,多数山丘地区坡度陡、土层薄、雨量大而集中,易于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据统计,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达767万hm2,其年土壤侵蚀量4.26亿t,占长江上游总侵蚀量16亿t的26.6%,而坡耕地面积仅占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的7.7%。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流域侵蚀泥沙的重要来源。


2.4 水资源变化


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958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占全国水资源量的36%。但根据《2017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319m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6%,且长江流域水资源存在水质变差、水资源浪费以及旱涝灾害频发等问题。


长江流域水资源受流域内降水的影响较大,在气候变暖过程中,长江流域平均流量的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导致旱灾、涝灾频频发生。


同时,在水土流失的影响下,土壤侵蚀所形成的泥沙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残留的农药、化肥及动植物残体被带入水体,使水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含量增加,水质污染加重,导致长江干流汛期水质变差。


研究表明,长江流域1953~2013 年大部分水文站的年均径流量呈现非显著性下降趋势,洞庭湖流域和岷江流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P<0.05) ,1953~2013年两流域径流量分别以13.93亿、1.8m3的年均变化率下降,且该时段内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与降雨量成线性相关,表明该变化趋势主要是气候变化的作用; 而大部分水文站的输沙量均呈现显著性下降趋势( P<0.001) ,且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变化趋势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其相对贡献率高达70%以上。


可见,人类活动主导长江流域侵蚀输沙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长江干支流上进行的一系列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使得径流分布发生变化,也使得长江流域泥沙输移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三峡水库的修建,水库内水流变缓、泥沙发生淤积,进入长江干道的泥沙大幅减少。



3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近自然植被生态系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亿万年自然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及各种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是长江流域乃至我国的生态屏障,但是对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面积增加、侵蚀强度不断加大,进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环境,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


针对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造林建设项目,但是多采用人工林构建体系。人工林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单一性,树种单一、树龄一致,甚至排列都整齐划一。因此,需要进一步采用近自然的方式大力开展森林植被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艰巨。根据2011 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长江流域仍然存在38.4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其中上游流域28万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2.8%,占土地面积的28%,年均土壤侵蚀量达16亿t,水土流失情况依然严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影响仍在加强,水土流失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虽然长江流域内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生态建设工程,但是这些已有工程和投资目标不集中、建设力量相对分散,此外,流域内各省市水土保持资源和力量相对分散,没有合理配置形成有效合力,因此,对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生态问题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速度和质量,与实现国家生态建设目标和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3) 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长江经济带内川西、西南石漠化地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和革命老区等集中分布着众多国家级贫困县,且大多数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形势严峻,预防和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同时这些区域又是矿产和水资源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依托于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效益,“重经济、轻生态,重开发、轻保护,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资源”的思想普遍存在,人们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没有意识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重要性,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频现。


据统计,至2015年,长江流域内开工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达8万个,涉及农业、交通、水利等行业,流域内生产建设项目每年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2000 km2,人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突出。



4 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布局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山丘区农业、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保障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生态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根据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当前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布局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天然林保护、生态林建设,提升生态功能。尽管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森林植被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和保持表土的能力,可有效地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对表土的侵蚀。天然林生态系统具有最完备的生态功能和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应保护现有天然林生态,逐步增加其在森林总量中的比重,进而恢复自然植被和生态。


为此,加强长江流域天然林的管育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长江上游和两岸地区,应明确划分出水源涵养区,重点治理并加强保护。同时开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封山育林要以封为主,封管、抚补改相结合。对生态脆弱地区,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进行混交生态林建设,实行常年封山,禁止人畜破坏,以便尽快发挥森林植被的生态防护效益。


(2)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在长江经济带内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内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政策,采取最严格的预防保护制度,维护优良稳定的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在措施布局上,实行封育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等措施,减少人为干扰,保护自然植被,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加快植被恢复,提升生态系统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抓住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


(3) 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布控,防治水土流失。根据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的分布特点,研究水土流失过程和机理,确定水土流失防治基本格局,研究水土保持关键技术,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布控。


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应加强云贵川喀斯特、金沙江中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中上游、三峡库区等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重点实施山丘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应加强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湘资沅中游、赣江中上游等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及退田还草还湖还湿; 重点修复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退化生态系统,减少入湖泥沙,构建和谐稳定的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4) 提高社会意识,预防人为水土流失。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和无序农业综合开发所形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突出。提高水土保持社会意识、预防人为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转变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消除水土流失的潜在危害和影响,做好预防保护。


在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内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严格控制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确保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得到贯彻落实,并采取最严格措施将生产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协调好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5) 建立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长江经济带横贯长江流域,需要深入探索建立长江干流上中下游地区、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等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针对因水土流失导致资源损坏、生态环境破坏的实际情况,加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森林、湿地等的生态补偿力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开展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横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中下游受益省市对流域上游省市进行补偿。


同时,上游省市对下游省市造成破坏的,上游省市应当承担赔付补偿责任,建立保护生态受益和享用生态有偿的制度。通过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增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资金,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确保绿水青山发挥出“金山银山”的效益。



5 结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叠加影响,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刻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导思想,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发挥其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化水土保持战略布局,保护、改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维系生态系统稳定,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微信订阅号又又又改版了
点击公众号名字,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即可。


山泽研习社粉丝群邀你进群

请添加山泽菌微信!



行业大V专访系列


姜德文    王治国    王冬梅  

张建军    符素华


水土流失防治设计案例


 弃渣场防治设计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风电项目     地铁项目     边坡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     天然气管线     铁路取土场

桥梁钻渣泥浆处理   竹节状集沙渗水沟

小流域综合治理    高铁方案变更            


版权声明:

1.本文版权归山泽研习社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申请授权,欢迎转载。



山泽研习社,一个专注水土保持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每周精选行业内容,为你提供高效知识服务。


关注「山泽研习社」

每周二、四早7:00点准时推送

其他

1 2 3 4 5 >> 

公众号 • 山泽研习社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