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河海故事」|“以前每次晚上回去看到报刊亭的灯,就觉得无比安心”
  • 来源:河海大学

“学生们搬到新宿舍之后,我们就不打算再开这个报刊亭了,一来现在看报看杂志的人也少了,二来我们也老了。”

「河海故事」|“以前每次晚上回去看到报刊亭的灯,就觉得无比安心”

两年前你说不会走

两年前河海大学有位同学在一本杂志上写了篇文章,名字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的主角就是十八年里始终与骏园相伴的报刊亭主人曹玉花夫妇。

那篇文章里有一张曹玉花老人两年前的采访照片,虽然一头白发但体态丰腴和蔼可亲,怎么看那张照片都无法与现在这位佝偻着的背,努力挺起瘦弱身躯的老奶奶联系起来。两年前的文章里写着老夫妇都希望骏园搬迁之后,他们有机会的话还能继续摆着这个小摊。但此刻的曹玉花老人轻轻抚摸着手下的杂志用自己晦涩的盐城普通话说到:“我们年纪也大了,同学们搬到新宿舍以后就不再打算开这个报刊亭了。”说话间老人的老伴也从书摊下面的小床上艰难的爬起来,紧挨着坐在她身边接过话茬:“现在看报看杂志的人少了,我们年纪也越来越大,想收摊回家好好休息休息。”

确实,人到七十古来稀,两位七十八岁的老人尝尽了这人间的喜乐疾苦,也到了理所应当颐养天年的时候。他们决定告别这个待了十八年的河海骏园,告别这群可爱的河海学生。

「河海故事」|“以前每次晚上回去看到报刊亭的灯,就觉得无比安心”

十八年有这个报刊亭真好

十八年里,两位老人留在河海大学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卖报小摊,还是一届届河海学生大学记忆中美好的一部分。

河海96级的法律系学生张同学,大学时期因为在深圳女朋友生病了,他想去深圳照顾几天,问老人能不能借他100块钱,春节后还。“我就从兜里拿了一百块钱给他。春节过后,他为了还我钱,专门提前两天回学校。”他们回忆起当年的故事,清晰的仿佛就在昨天。

曹玉花老人说,骏园报刊亭每年的租金学校从来没有催过,她也一直都是主动上交。河海百年校庆的时候,很多已经毕业的校友都来专程看望他们,同他们合影,发朋友圈真的又热闹又开心。夫妻俩感叹到:“河海的学生很优秀,我们每天看着这些孩子上课下课,对他们是真的有感情。”

2001年夫妻俩刚到骏园,每天就骑一辆三轮车停到骏园门口,搭上一块木板,铺上一层报纸,放上时兴的杂志,上课下课总有一大堆同学围在小摊四周。直到2003年,骏园报刊亭才算正式开业,那时候他们不会想到自己在这个小亭子里一待就待了这么多年。

曹玉花老人和丈夫来南京之前都是在家里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用老人的话说“可能是因为缘分”,当年在老家突然想趁着自己还有力气再干点其他事情,挣些钱减轻减轻儿女的负担,恰好小儿子在报社工作,卖报纸的念头就在夫妻俩心里如雨后春笋一般生根发芽,说干就干。从刚来河海只卖《南京日报》到后来财经、娱乐各种各样的杂志应有尽有,曹玉花夫妇说:“只要学生需要、想看,我们都会尽全力满足。”

十八年中,总会有很多同学落东西在报刊亭,钱包、饭卡、银行卡,每次他们都是尽力联系失主,实在联系不上就挂一张海报通知,久而久之这里甚至成了河海的一处小小的失物招领处,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曹玉花夫妻俩说:“我们这个报刊亭想教人向善。

「河海故事」|“以前每次晚上回去看到报刊亭的灯,就觉得无比安心”

相濡以沫的六十年

早上七点开门,晚上九点收摊,是骏园报刊亭十八年里始终不变的作息规律,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是如此。

1996年,曹玉花和丈夫从老家江苏盐城来到南京,来到河海,那年他们55岁。2001年夫妇从河海大学本部搬到了江宁校区,直到现在,他们78岁。六十年的相濡以沫让这两位老人看起来就好像完美契合的齿轮。不管是以前在老家,还是后来在河海,两位老人都陪伴着彼此度过人生的苦难煎熬,看过一路的繁华似锦。

“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事是最困难的?”老伴说:“没有什么困难,我们每天既能劳动又能看书写字,挺好的。”曹玉花老人却补充道:“要说困难,就是2005年大儿子脑溢血过世的时候……”才讲了开头几个字,她的眼睛就像进了沙子。夫妻俩当初就是因为大儿子在南京,所以才决定离开家乡能够和孩子们在一起,也是在大儿子的介绍下,两位老人开始在河海卖报纸。生活中坚强的人们,对一日三餐的艰辛总是处之淡然,唯独骨肉分离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红了眼眶。曹玉花老人说了很多关于大儿子的故事。

“我大儿子是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当时离大学就差两分,要不是那天他生病,一定可以考上的……”晦涩的盐城话里蕴藏的尽是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我儿子要是今年还在也有55岁了。”一旁的老伴默默的观察着她的表情,随时准备岔开话题,眼里尽是怜惜与难过,这些年里只有他最能体会曹玉花老人心底的破碎与痛楚。夫妻俩说了很多次“不希望增加儿女的负担”,却在小儿子遇到难处之时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全部给了他,老人说:“孩子困难,我们不忍心。”他们同天下父母如出一辙,也与人间夫妻一样看遍烟火相濡以沫。

曹玉花与老伴在骏园食堂前的小亭子里吃饭、休息、生活十八年,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这里的春夏秋冬,这里的一草一木。

“如果不打算再继续开这个报刊亭,你们要去哪?”

“回老家。”

曹玉花老人当时回答的时候眼睛望向院子里来来回回的学生,阳光下她的眼睛里充满不舍,晦涩的盐城普通话一点都不影响这种留恋的表达。十八年的陪伴早已让他们与河海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河海记忆里的一份子。

「河海故事」|“以前每次晚上回去看到报刊亭的灯,就觉得无比安心”

前段时间再路过骏园时还想找老人合影,却发现报刊亭已经关门了。还没来得及告别有点遗憾,但一想到脑海里每次下晚自习回来时报刊亭那盏让人无比安心的灯光,一阵暖流就涌上了心头。

谢谢!再见!

希望两位老人平安健康!

「河海故事」|“以前每次晚上回去看到报刊亭的灯,就觉得无比安心”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杨懿靖

图片:李沛苑、胡雅文、徐宏枫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龚炎华

故事

1 2 3 4 5 >> 

头条号 • 河海大学

Flag Counter